边做家务边听书,每个周末忙碌却充实

文摘   2024-11-04 07:33   四川  


作为一个老师,周一到周五是不可能有时间做家务的。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周六,周日是逃不过家务的。坐下来,慢慢读书,几乎只有睡前一小会儿的时间。可是如果每天不读书,不写点东西,我会觉得非常难受,这种难受相当于饿了没饭吃,渴了却不能喝水。那怎么办呢?还好能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书。于是过去的十月,听了两本书,读了余华的一本《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总共三本,如果坚持一年,岂不是还是能达到三十本?


前两周听完了周岭的《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发现听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只需要六七个小时。如果是让我坐下来一页一页地读,肯定没办法这么快。


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他从认知驱动的层面来讲如何坚持做好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做成一件对自己很有用的事,而是对他人。这里面是有答案的,或者现实中有很多人在诠释着这句话,上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下到我们这些最基层的一线老师,其实我们都努力想做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不过,让自己有能力去做成对他人有用的事是关键。在有能力之后,可能也会不自觉地想要做成对他人有用的事来丰富自己这个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吧。



这两个周末,我听施一公先生的《自我突围》 ,买菜、洗衣、做饭听,打扫卫生,整理换季衣服听,连带着孩子们去地里种菜也听,利用两个周末就听完了。



特别是周五在石室中学文翁大讲堂听课时,他们说上一期是请的施一公,我就更加倍感亲切。


我觉得人要遇到什么人是注定的,人要读到谁的书,也是有缘分的。


我一直对施一公先生创办的西湖大学充满期待,甚至还关注了西湖大学的公众号,他们发布的一些公益的开放的学术讲座,我也会点进去听。尽管很多内容都是挺专业和高精尖的,可是我还是乐此不疲。我觉得听不懂没有关系,至少可以尝试去听一听,了解一下,也是好的。


听了这本《自我突围》,我觉得自己也充满了更多自我突围的力量,敢于从舒适区里跳出来,去尝试一下更有挑战的工作,也未尝不是好事。


这本书谈到了他童年的回忆,特别是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温暖瞬间,可是在他读大学二年级时,那个给他无穷力量的父亲却遭遇车祸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了。这是他人生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打击到他几乎想要放弃学业,想尽快挣钱养家。这一点我是深有同感的,实际上家庭的变故在让人心里受到重创以外,更会促使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这个过程会磨练自己变得成熟起来,有责任有担当起来,但是也可能是一蹶不振。


不过强者会选择前者。


施一公先生在父亲这件事后就琢磨着挣钱,想做生意,减轻母亲的负担。当然他也挣了些钱,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时间精力分配给了这头,那一头自然也就顾不得了。好在,最后挣钱这事儿遭遇了挫折,又转而攻学业,最后出国深造。


他讲述了一边当服务生,送外卖,一边读书的经历,也讲述了自己怎样一步一步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席位,更重要的是描述了为什么会放弃这一切,先回到母校清华,尔后又创办西湖大学的过程。


他说回来是很自然的事,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会回来的,在母校恩师发出邀请的时候,他几乎是没有任何纠结的和妻子商量,便做出了这个决定。


回来不是只谋个席位,而是作为改革者,这是一定会遇到问题的。我最有感触的是他说自己最喜欢和享受的就是呆在实验室搞研究,写研究论文的,而不是搞管理。可是之所以回来,就是想在祖国这片土地上办一所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媲美的大学。这必然要处理很多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务。让自己能够坚定做下去的,就不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了,而是想让中国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是觉得自己身上有这份责任和使命。


突然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我想施一公先生想表达的和正在实践的正是这一句话。他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可能不是去研究生命科学的奥秘,而是如何用自己所学,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去推动中国办出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属于中国本土的拔尖创新人才。于他而言,这注定是一条比当科学家更加艰难的路,但是也是特别幸运的可以去尝试,并且初具雏形。至于未来,则需要拭目以待。


读别人的书,观自己的心。在我这个阶段,读到这些书,是选择,也是偶然的相遇。我可以很渺小,做的事也很普通,可是我始终也认为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为了把这些事做好,那就暂且把喜好放一边,然后我把责任担起来。


小鲈鱼说
写作是疗愈,是种下文字的精神花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