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们在干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备五下第一单元的课。当然这种备课,很大程度上是在听干老师解读教材,而非我们进课堂就能拿来上的流程和策略。即便如此,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需要往教和学的深处走,更重要的是启发我去思考。
这个单元主题是“童年”,准确说是“童年往事”,主要有《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这四篇课文,前两篇为精读,而后两篇是略读课文。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干老师认为《月是故乡明》《梅花魂》都不是写童年的,和人文主题有一些不匹配。不过换个角度来说,我想编者是否想每一篇课文关联一个子题。不过,如果只此一篇,实在又显得单薄,那么教学过程中是需要老师和学生要再找材料来补充的。这几篇课文分别链接的可能是以下几个内容。
童年与游戏
干老师认为中国文学发现“乡村”的这个主题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到了南宋才真正创建了文学里的“乡村”,而发现“童年”则比发现“乡村”还要晚得多,直到西方的童话才引领着大家开启了“童年”这个文学主题的创作。哪怕是鲁迅撕坏弟弟的风筝也是读了国外的文学才知道自己的鲁莽专制是多么伤害儿童的心。当然,他也创作过自己童年主题的文章,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山海经》《社戏》……这些都算他童年往事。
我的理解就是古人对于童年这个人生阶段是忽略的,大抵那种成长环境,儿童是不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的。关键是儿童的那种天性的一面也是被压抑的,不允许释放出来。自然把儿童写进作品也难登大雅之堂。
童年与“祖父”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这篇文章是真的好。好在它文笔的灵动与独特,的确是萧红创造了这样的文字。更好在,充满了温情,是属于所有人的而非作者自己的。
这篇文字到底着墨的重点是园子,还是祖父呢?看似在园子,实则是祖父。写园子是为了写祖父,是祖父为萧红的童年创造了这个园子。这个园子和百草园是不同的。这个园子的瓜果虫鸟都是自由的欢乐的生机勃发的,这都是作者回忆时重新意识到的。在童年的时候,她未必觉得那有什么珍贵的,有什么不同的。否则,她怎么就义无反顾地想离开,而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为什么绝大多数读者在读这篇文章时都会被感动?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可能被这样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滋养过。哪怕自己的可能没有萧红的爷爷那般宽容,那般宠溺,那般爱,但是比起父母的严苛、责难,甚至忽视,那都算是很治愈人生的爱了。
现在的孩子呢?应该是能理解的吧。只是场景可能不是那样的园子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园子”,那必然也应该有那样一个角落,是专属于他们彼此的吧。
童年与故乡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题目就出自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很显然,杜甫当年写这句诗时也是想故乡了,而且是在那种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背景下,对月是思乡的意象更强烈深刻的领悟。
就像莫砺锋教授说在美国中秋夜的时候抬头看一轮明月,才真正理解了“月是故乡明”的真意和深情。
那么季羡林先生在燕园看月,还在自己的祖国的土地上,可是仍发出感叹:月是故乡明。
他想家乡了,回忆童年望月,月下玩耍,一切物是人非,这些不是孩子们能理解的。人必须要到经历了才会懂得的。
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何为故乡?故乡和童年的关系是什么呢?
孩子们可能会明白,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童年栖息的地方即是家乡。
没有离开过,便不会有“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会真正再回到童年的故乡,而只是“客从何处来”的悲凉。
童年与家国情怀
把《梅花魂》放在童年往事意图何在?我想最有可能的就是家国情怀的传承。
也就是每个人童年不只有吃喝玩乐,还得从小树立“家”“国”的概念,要有“根”的意识,有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来完成的,但是现在课堂成了主阵地。
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很难不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我”也逐渐认同了这种“梅花”文化,遵从外祖父的教诲做一个有梅花秉性的人。
我想编者选择这篇课文,并且不断调整它的位置,但是始终没有从这个主题中去掉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
童年,也许的确还很懵懂,不过在这种懵懵懂懂中也应该一点点播下这颗家国情怀的种子。
这便是今夜备课的一些启发和思考了,一想到上课可以和学生碰撞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便很期待了。到底要给孩子怎样的童年呢?2282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