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和生活经验。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历史传说。许多民间故事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来自AI的解释)
其实在民间故事单元,我带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老百姓骨子里的善良。
《牛郎织女》里面的牛郎和织女看似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但是命运却是相似的。他们的相遇是注定的,不在于是否要那层纱衣。很多人觉得应该把牛郎偷走纱衣的情节改一改,以便于更符合现代人的“文明”。可是这个情节的本质上来说为了反映当时男女之别越来越严重,而拿走这层纱衣,可能是老百姓心中对此的无声反抗。
牛郎在人间是个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的人,几乎没有存在感。他孤苦无依,但自给自足勤劳度日。在天上的织女日子也并不轻松,终日织锦,实在是单调,无聊,乏味。跟牛郎相遇后过上的才是小日子。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除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真挚、善良和勤劳,老百姓想的天作之合莫不如此。
我们还一起讨论了文中的老牛到底是生活中的哪个角色呢?孩子们说他说是牛郎的知己,牛郎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包括他想要个媳妇了。老牛是牛郎的伙伴,总是陪着他,听他说每天的所见所闻。不过更多的可能是牛郎的父母。对,是父母的合体。特别是当老牛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它嘱咐牛郎遇到难事儿就用它的牛皮。这不正是天下父母临终都还不忘交代一番,以保儿孙日子顺遂吗?
所以,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他们每被传讲一次,都可能被讲得不同,但是一些基本的情节却被保留了上千年,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内核,永远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这是人的立身之本。爱的力量可以抚慰人间不平之事,这爱可以是男欢女爱,也可以是家国大爱,总之,是它让故事变得美好。
为什么民间故事放到了小学高段,在童话、神话故事之后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和孩子的思维特点,想象力发展吻合,一方面民间故事有很多情节是神话故事的助力,还有更重要的是民间故事带孩子们了解到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历史传说,同时还应该学习了解人与自然,与社会共生的关系。
读民间故事,就是不要回避给孩子们讲情爱,大大方方地讲,因为它是人类繁衍生息重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又以何种方式去爱,去生活,去面对困难,去克服困难呢?民间故事给了孩子们答案。可能看起来傻乎乎的,但是也有真意在其中。
孩子们开学至今一直在围绕民间故事阅读,中国的民间故事,欧洲的民间故事,非洲的民间故事,还有列那狐的故事,这种主题阅读之下,纵向横向都有了比较,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