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芬好课堂活动记(3)——尊重的细节

文摘   2024-11-20 07:00   山西  


早上赶去值班,然后上楼读孩子们的日记。这一周,每天都需要奔波于各个学校的中芬好课交流活动现场,但是班里上课,作业批改,学生问题处理一件也不能落下。


这一周的日记题目是“罗老师不在班里的日子”,目的当然是了解我不在的时候,班里的娃在干些什么以及喜怒哀乐,有问题以便于我及时处理。


作为班主任的职业习惯和敏感度,都应该知道班里的突发事件是不能拖的。其实当我读到我不在班里他们觉得自由,很疯狂,不喜欢一下午都是我的课等等都可以理解,甚至我觉得他们真诚袒露心声很好。


可是当我读到另一些事情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很难受。


带着这种难受我上了第一节语文课,然后带去做操,结束后就开始处理问题。可是只有几分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又再上一节课,课后再接着处理问题。


实话实说,睡了一夜准备好的精力,可能只够拿来应对班里的一个事件,然而除了这些却还有上课,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批改作业……感觉电量在中午前就耗光了,连饭都没有顾得上吃就匆匆收拾东西往下午要上公开课的学校赶。


其实我已经感觉没有能量了,所以自觉地准备了一杯咖啡。


暂时不必在学校里面对那些鸡飞狗跳的事,感觉要轻松很多,至少情感上不会经历过山车似的折磨或者扎心的疼痛,而是尽情地去享受我的课堂,我的语文课堂就好。然而,我在准备课的时候,隔壁班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午休老师没有到,我又赶紧打电话给守午休的老师。很快,时间就来到下午1:30的上课时间了。班里的事都得放下了。


下午我执教了《读<我家是动物园>,学“比喻”》,这节课,我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用不同方式一共上了三次。其实每一次试上,都是不断地自我感知,再进行调整。


这节课设计并非我的原创,而是我偶然间读到了杭州曹海棠老师的《绘本里的写作密码》,这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她通过把绘本分门别类用来作为写作支架,让学生觉得习作是有趣的,是容易,也是与生活相连接的,是很有用的。


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就以“绘写童年”的主题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三年级是习作的正式开端,而这个年段学生思维的特点表现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模仿性强,想象能力也从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想象过渡。所以用绘本来教学生抽象的“比喻”修辞手法,那么就可能要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学会。


此外,芬兰老师们可能更倾向于去理解这种“读—说—写—绘”的课程,它就非常类似于项目式的学习。我希望他们可以看到中国也是有这种课程,且很多老师已经研究实践得很不错了。


其实这节课从设计看的确非常简单,几乎看一看,就可以在自己班里上。可是为什么上成公开课后,就这么复杂呢?准备的过程复杂,落地的过程也复杂。或许在中国真的应该有人专门研究一下公开课心理学,来早日破解我们的难题——公开课还上得没有家常课轻松,舒服,实在。


先不谈这个,也不谈我这节课:毕竟反思和评课建议我都记在本里,录在手机里了。我想聊一聊芬兰老师的尊重人的细节。



尊重的细节一:温柔地注视


开始评课了,首先是苏薇老师评我的课,她先问我在吗?找到我以后,她一直注视着我,目光是那样温柔。基本上都是激励性评价,他们关注的毕竟是老师上课的状态,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课的设计结构。其他几位芬兰老师也是如此,在与我对话的时候都是那样很温柔地注视着我。这让我的确也感到了安全,在聆听的时候也会更专注,也忍不住要非常温柔地注视着她们。我相信,他们在芬兰也是这样对自己的学生的。


反思我,可能就差点很远了。每天和学生对话,我可能也勉强做到了看着对方,但是不是温柔地注视,而是犀利的目光,不信任的目光,给孩子无法带去安全感的目光……为什么这样呢?大概就是我们中国的老师每天实在是太累了,太不能专注了,每天似乎无法在课堂上心无旁骛地和学生就学科学习的问题与之对话。譬如今天的我,实在是太疲惫了。我的目光可能呆滞但是无法温柔。


可是我不能这样,我要努力学会温柔地注视。


尊重的细节二:真诚地微笑


不管是苏薇老师还是安妮老师,他们在面对老师和学生的时候都是带着满脸的微笑的。


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礼节性地微笑,然而在我看见王老师给他们倒茶的时候,安妮温柔地注视并带着真诚的微笑。


如果说给她倒的时候是需要去注视和微笑的,可是当王老师去给其他老师端杯子的时候,她的眼神也跟随着,且只要等王老师转身过来,她就会报以微笑。很遗憾的王老师一直埋头倒茶,一杯接一杯,错过了这份微笑。


在隔着几米外的我,看着就觉得非常美好。这种微笑真的温暖人心。我希望每天多一点点微笑,特别是对孩子们。

尊重的细节三:耐心地倾听


课后,我用蹩脚的英语跟几位老师交流了几句,或许我语法不对,发音不准,但是不影响他们很耐心地倾听我的话。这也可能是他们的礼貌。然而,当我听到安妮老师为另外一节课点评的时候,她听到了一个孩子的观点是只要鼓励不要批评。她就在想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是不是在家里得到的正面评价特别少呢?需要下来找这个孩子谈谈,然而再和这位家长谈一谈。


怎么说呢?一位芬兰老师听中国的高段语文课,尽管语言不通,但是也在尽可能地去理解孩子表达了什么。但是并不仅仅停留在回答是否正确,而是她为什么会是这个观点呢?是不是内在有什么心理需求需要被关心呢?……


倾听的背后是什么?是爱,是理解,是安慰。很可惜,我们逗是听到了一个答案,稍微高一点的听见是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不擅长追问。或许装着学生的意识并没有扎根在心里。



尊重的细节四:蹲下来对话


这个细节在这两天我还没有看见,可是在上一次他们来这里交流的时候我就看到了。


当安妮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时,由于她比较高,所以她会在单独指导学生的时候,就蹲下来,比学生还矮一些,眼睛平视着学生,与他们对话。


还有一次是她评一节课,这节课的问题可能比较多,评课老师们都非常直接地指出来了,她在活动结束后专门走到这位老师面前,然后蹲下来安慰那位老师。说自己真的不是在指责,而是希望帮助到改变这节课。这蹲下来的画面真的非常感人。


我们也有本地的专家听课评课的,可是他们中有多少真正关心老师上课的辛苦,以及没有上好一节课的心酸呢?更别提这种十分近距离的安慰了。


其实还有好多细节呢。比如安妮老师给课件里的孩子打马赛克,要用李栋博士健身的例子时先征询意见等等。


我真的高兴安妮又来到我们的新津,我在她那里看到了优雅,教养,还有课堂上的专家思维。作为老师迅速地捕捉到课堂教学的契机十分重要,这也是一般老师与会上课的老师的本质区别,而我还差了一大截。


我相信好的教育是一样的,而不好的教育却千奇百怪,千差万别。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但也要始终保持谦逊,学习的态度。我们的孩子比起芬兰的孩子可以说是很“惨”了,每天坐这么久,听着不喜欢的课,还得在凳子上一动不动,所以我们不能再要求他们更乖,更听话了。(2661)

盗图于张祖庆老师朋友圈,实名羡慕。等我上完这一周的公开课,一定要去看看外面的风景了。

小鲈鱼说
写作是疗愈,是种下文字的精神花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