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到周五,我至少要花一个小时读孩子们的日记,周一是固定的读后感,周二到周五,有时候是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小练笔 有时候是他们自己随心所记,有时候也会都到他们自己写的故事、小说之类的内容。按每人每篇200字来算,全班50个人,我每天至少读一万字的学生习作。一周五万,一学期下来约摸小百万字了。这就是学生给我带来的阅读量。可是这是所有学生作业中我最愿意亲力亲为地去认真阅读和批注的一个项目了。我跟孩子们说,因为读他们的日记,就是在淘金,在万千文字里,去找寻一个又一个令我心动的句子。这些句子背后是一颗又一颗有趣的灵魂啊。我像是需要从这些灵魂里获得能量的淘金者一般,一旦发现这些真实灵动的表达,我像是得到了闪闪发光的金子一般欣喜万分。我还会乐此不疲地请他们把这些句子读给全班同学听,让这种欣喜传递开去——“啊,可以这样写呀。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啊,如此有趣的平凡小事……”我也想听孩子们听到了这些分享,脑袋里又多了什么有趣的想法。当钰滢同学读完“那银杏叶密密麻麻地躺在地上,睡着了,他们在梦什么呢?我踏上去,嗯,真软,更像是地毯了呢!草地上更多,多到草地都完全变成金色!金色的路,一直延伸了好远……”我问孩子们她的日记哪里好,孩子说因为她看到铺满金色的银杏叶想到了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很会联想。我说我更喜欢“它们在梦什么呢?”,这一下子就让我感到她是进入到了银杏叶的世界,银杏叶也和她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会睡觉,能做梦的呢。这是多么好的对话呢。我请妙读她的“回家时下着小雨,草地上雾蒙蒙的,使人犹如身在仙境。路旁的水积的足有一寸了,他是那么清澈,那么冰凉。我想她的故乡一定是在高高的雪山上吧!要不怎会如此冰凉,又如此纯洁呢?”最近这个姑娘的文字里多了一股劲,就是浮想联翩的劲儿。大概是受了张继、纳兰性德的愁绪之诗词的影响吧。我有时候读着会觉得她刻意往愁绪、伤感、忧思里钻,显得生硬,甚至做作。不过今天这段文字里“他的故乡一定是在高高的雪山上吧!”一下捉住了我的心。是啊,眼前的一颗露珠,一滴雨,它可能就是曾经雪山之巅的那抹洁白晶莹的雪呢,来到这里是多么有缘分的相遇。孩子能从眼前景想到那么远的那么高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赏的。“同学们呀,不要走这里,小心把大道的新衣踏坏了。大道呀,你怎么就不说说他们呀。可是大道就这么笑笑。什么也没说。”希为同学分享了她的《金色大道》。连绵阴雨好几天,西风瑟瑟黄叶残,校园里那金灿灿的银杏叶儿都纷纷陨落凡间。孩子对这飘落在大道上的银杏叶儿起了怜悯之心。她不舍得去踩踏它们,也不愿意别人去破坏这种美,这才是她的文字最吸引人的地方。“上数学课时老师要检查课堂精练的修改情况。我的心啊,碎了又碎。因为我的《课堂精练》有三课没改。转过身来了,我的老师。向我所在的组走过来了,我的老师。来到我面前了,我的老师。果然不出我所料,我的那“白净”的《课堂精炼》被老师死死的盯着,我都怕老师把它给盯穿了……”孩子们听了点评道:“萱同学模仿了《慈母情深》里的句子,用得还很恰当。”是啊,我欣喜的发现有孩子在模仿作家的场景描写呀。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好地呈现了老师要检查作业时自己没有完成,害怕受罚的那种恐惧担忧的心情。用镜头切片的方式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呈现,这份恐惧在靠近,在增强,最后无处遁逃……这说明什么呢?那篇文章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实际的价值。我们教孩子们那么多课文,如果他们能够懂得去模仿,去活用,去创造,那就是教学的成功,就是教会了。我之所以选霏霏的最后一句话,是她再次帮我确认,现在的孩子是离开泥土的人,如果要让他们真正感受世界的美好,就需要重新带他们回到土地,去种花养草,去播种,去收获,他们才会看到土地的丰饶和无私。发现一棵带满雨露的树,抖落一树的水滴想让它们淋在自己和朋友的头上。这份快乐,可以持续很久很久 可以回味很远很远。是啊,“没有星的夜晚是不完美的。一颗星,光很微弱,但在黑夜里又是多么的明亮”!或许,我也如在黑夜里找寻一颗明亮的星, 那是孩子们用文字组合出的意义点亮的。
如果我们的文字不经由人的心,本身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可是一旦它们从一颗颗善于想象与联结的心里走过,流淌而出,它们瞬间也会如嫩草尖上的露珠儿,明亮,澄澈,照亮我们了!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