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三节课,读了五十本日记,开了两次会,安排了周末第五届芙蓉花节的准备工作,值了班……,不过在这普普通通的一天却也有意外的惊喜——又一个失联多年的学生和我联系上了。
昨天和许诺联系后,我邀请她一起来和弟弟妹妹们过属于我们的节日——芙蓉花节,她答应了,没想到她还在联络其他同学一起来。这样家言也就得以联系上我,并发来长长的一条信息。
当老师的可能要比学生健忘,我不曾记得送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家言,可是她却还记得。
我当时的确非常迷恋史铁生的作品,而我一般读书都是把这个作者所有的书全部找来读。
那时候我们用半学期上完语文书内容,下半学期就读课外书。关键是他们读,我也坐在教室门口读,他们读什么,我也跟着读什么,读到有意思的地方忍不住笑,他们也不明缘由地跟着我笑……
那时候,我对他们读书要求也是很严格的,除了学校读,回家也要读,还得打卡签字,没有完成,周五就得把阅读时间补回来。现在想来,那时候我真是带着年轻牛(我的属相)的倔强,一点不懂变通的。
那时候我常奖励学生和赠送学生的,的确总是书,而且是我读了觉得很好的书。至于为什么我要送《我与地坛》给这个小姑娘呢?现在想来那时候三四年级的她肯定很多读不懂的。现在回想应该是我觉得那时候的她太柔弱,有些爱哭鼻子,愁绪总是很多,难道是希望她坚强一点儿,所以送这本书吗?或许真的有用吧。史铁生在被残酷的命运蹂躏之下,他孤独地地坛沉思,一日又一日,晨昏日暮,至今我想不起那些句子和片段,却内心总还是想起就感到一阵颤栗,或许家言也渐渐懂得了一些吧。其实我远没有他们回忆里的那么美好,我常被气得拍桌子跺脚,甚至把手机扔在地上,摔得稀烂。一次同事问一年级的家言,你们罗老师怎么样?她先没说话,做了个动作,就是我扔手机的动作,然后说我发脾气把手机都扔了。那一刻,我就知道了自己其实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都在被模仿。所以在很多时候,我开始变得克制,让自己不要那么急躁。当这些失联多年的学生突然联系到我,并向我表达感谢,讲述过去的美好时,我却更深刻地理解到教育真的是需要等待的事业。它也是最需要经过时间去检验的,你以为几年十几年就难捱了,可是很多是用一生在检验我们当初施与的教育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恰如坚持让学生读和写的习惯养成,小时候是难以用一次考试,一个分数来衡量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己会感觉得到读写带来的那份力量。这也无需学生必得亲自回来告诉老师,感激老师。更何况一个人一生要遇到多少良师益友啊,若成就一番事业,那也不是哪位老师就可以居功自傲的。特别是我们这些铺基石的小学老师,只要踏踏实实地去铺垫就可以了。学生记不记得,感不感谢,都不重要。这次相联系最让我感动的是家言正在准备考人大的研究生,她说:“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我都会坦然面对的”。这种心态真的是太重要了。这么多年过去以后,那个战战兢兢,胆小爱哭的女孩已经可以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时保持一份理性和坦然,这是我甚为欣喜的。这一点也颇似为师的风格——竭尽全力以后顺其自然。对于自己想要的一定会全力以赴,但是如果最终没有得到,也会释然,毕竟我努力了。大不了再从头再来。家言说等回来好好给我讲讲这些年的事,我也真的好希望听听这些年他们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每一天就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可以满怀期待,等家言回来。我觉得人教育真的是很浪漫的事儿,这里面有太多故事发生了,还在继续发生。自己这平凡的生命,能链接到世界这么多稚嫩美好的生命,真是幸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