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景物皆成趣”——这是五上七单元单元导语。
![]()
那么趣从何来?或许就是从景物的动静相宜中而来。
这个单元带着孩子们去领略自然的四时之景,在诗人、作家的笔下是如何妙趣横生的。当然从编选的课文而言,《月迹》是最符合儿童审美的景物成趣。而《古诗词三首》和《鸟的天堂》在“趣”这一方面则少了一些,可是美不在话下。特别是选的这三首古诗词,实在是诗词中的经典,以至于我都不敢轻易开启,怕一上这课,把人家诗词本身的美和意境都给破坏了。不过,不管怎么样,还是带着敬意,爱意与孩子们一同走进了这一课。
陪孩子们学习完《山居秋暝》之后,我再次确定古诗词教学其实可以往深处走,尽可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
第一步:预习要到位
预习怎样才算到位?
首先,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自主识字,并且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有感情地朗读则是在理解了古诗词之意,甚至是感悟诗人所抒之情后,才能要求达成“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其次,借助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古诗词大概意思。因为前面已经学习查资料,结合资料理解文章的方法,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也要继续运用查资料的方法来了解古诗词的意思,以及作者生平简介,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最好进行相关的批注笔记。
最后,思考课后问题,并带着自己的思考内容走进课堂。
![]()
第二步:人人朗读过关,理解诗词意思过关。
首先,课堂上要通过指名朗读,随机了解个人读古诗词字音问题,听老师范读,然后再二人小组互相听读,指出问题。一定要在课堂上人人开口读,人人被听读,尽可能人人都能读准确,读过关。
其次,人人都要开口把每句诗的意思表达出来,要求准确,完整。自己说了,给同桌说,互相点评。老师指名说,并进行指导。再将全诗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把诗意说清楚。最后,每个人再重新按照梳理出来的内容说一遍。
总而言之,前两步非常重要。否则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以及诗更深层次的表达就无法抵达。第一步有家长的助力是最好的。第二步要求老师的把控全局很重要,不能只看成绩好的学生,要看到最短的板在哪里,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课堂上,一定要把每个孩子都调动起来听、说、读、写。
![]()
第三步:设计关键问题链
譬如教学《山居秋暝》,关键问题就是“山里这么多景物,还有人——明月、清泉、石头;莲、松、竹;浣女、渔人……怎么说是'空山'”呢,且怎么就是这些景物,不是别的呢?生2:因为山里升起薄薄的雾,看不见什么东西,所以说是空山。生3:我认为山里只住着王维和他的母亲,没有其他人,所以说山是空山。生4:我认为这里“空”指的是诗人王维自己吧。可能他的心里一定很空虚。老师:如果说他的心是空虚的,寂寞的,那就和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不相符合了吧。生5:我觉得是诗人王维的心是放空的,悠闲的,没有被那些杂事,忧愁所装满的。所以,这里用“空山”来暗指他那时候的内心的状态。生6:我来补充,我觉得这是因为王维和母亲一样信佛。佛家追求的真理就是空。这就是他想追求的宁静自由的生活。追问:为什么诗人要追求这种“空”的人生状态呢?满一点不好吗?生7:心里的烦恼少一点,就不会那么沉重,就不容易生病,容易活得久一点。生8:心里空一点,不要什么都放进去,才能做好一件事。生10:如果把不好的事情不放在心上,那就更容易看到美好的景物了。于是,我将“静”和“美”写在空的后面,是的只有我们的心里时常保持一种空灵,才能有空间把好东西装进来,也会有好事情发生。追问:王维选择了哪些美好的景物放进这首诗里,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其他呢?引导学生去发现“明月”“清泉”“石”这些自然之物,它们是明朗的,纯洁的,坚强的代表,而学生们发现“莲”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自律的代表,而“松”是长青的不老的象征,“竹”自来是文人雅士的最爱,不能居无竹,就是要和竹一样坚韧不拔,虚心正直的做人。而“浣女”和“渔人”是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他们身上那种村居质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些都是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我们还结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王维的几次出场,都可以感受到在都城丝管日纷纷的嘈杂与喧嚣里,他其实并不快乐。主管宫廷乐团也并非是他一个状元郎的志向,可是大唐之大,似乎也并无他施展抱负的舞台。再加上信佛的影响,归隐山林,倒是最理想的选择。如今终于实现,他的内心当然是看山雨之后,一片清新,秋风送爽,清泉叮咚……万物皆可爱,谁懂啊!十一岁的五年级小学生亦是懂一些了。我们就这样聊着聊着,自然就深入到了本诗的内核——“空”的真正含义,当然还可以再挖,只是不必那么着急。孩子们的路还很长,人生才刚刚开篇,他们慢慢会懂得的。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是可以往身处走的,且并不复杂,只是老师备课要稍微动点脑筋。一方面要研读文本,下功夫全方位的理解诗词之意,诗人之情;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深度思考,而非把诗背了,默写了,逐字翻译就完成。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孩子能理解的层次和把握的程度,是宽容的允许的。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经典文化的传承,是要让这些原本已经很古老的诗词在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生命的灵魂里复活。这些经典诗词应该被理解,值得被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