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周读书会,我们共读的是《看见孩子》的实战5——怎样化解手足之争、二胎矛盾。刷新了我的一些固有认知,收获颇多,于是决定梳理一下。或许能帮到一些多子女家庭,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处理手足之争、二胎矛盾的家长。
👨👩👧👦话题1
手足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多争吵
🪴争吵激发孩子依恋需求和被抛弃的恐惧
书中讲到从依恋的角度来看,孩子总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安全。如果孩子们互相争吵,他们就是在“告诉”父母,他们感到不安,在家里的安全感受到了兄弟姐妹的威胁。他们自然希望家长听到自己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特别的时间和关注,并且容忍他们因为这件事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作为家长我们要懂得孩子们要分享所爱的人的关注和时间,与我们要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爱人的关注和时间一样痛苦。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贝姬博士写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如何去理解这种复杂性呢?这种复杂首先是矛盾体。他们都清楚:彼此是有血缘关系的至亲,应该如父母所愿相亲相爱,彼此分享,可是他们又非常难做到慷慨地将父母对自己的爱、关注和时间与另一个人分享,甚至还要忍让。不仅他们做不到,成年人也非常困难,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家长需要做的是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引导孩子包容他们的兄弟姐妹,孩子调节相关负面情绪的能力就会增强。情绪不是问题,对情绪的调节才是重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强弱在于大人是否愿意觉察、理解和接纳这些情绪,如嫉妒、愤怒等。情绪没有被觉察、被理解、被接纳,就会升级为对手足的侮辱、殴打、嘲弄和贬低。这也是让我们特别恼火的不能接受的场景。
🪴出生次序生成的的脑回路影响
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斗,还在与出生次序的影响。《正面管教》这本书有专门的内容谈过孩子出生次序对孩子心理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们其实最能想象和理解的是老大的处境。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时候,老大属于家庭关注的中心。他们几乎不需要确认,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并且一段时间下来,就形成了这种脑回路——爸爸妈妈是属于我自己的。然而一旦有了老二,他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被动摇了。他们肯定就会表现出一些大人不喜欢的情绪,比如敏感、发牢骚、哭闹等。
经常有父母会觉得家里的老二、老三相对老大而言情商就很高,很会讨喜,嘴很甜,懂得看脸色等等。实际上,这也是他们的出生次序让他们意识到一生下来就要跟别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总是看到哥哥姐姐做得比自己好,总是在跟别的孩子争夺父母的时间和关注。常常忍受挫败感,为了生存下去,生活好一点,所以就会衍生出更胜于老大的“情商”。
👨👩👧👦话题2
家长对手足之争的错误做法
禁止:面对家里几个孩子争吵的情况,家长往往就马上下最后通牒,威胁孩子都停下,不允许孩子有情绪,当然对于他们的争吵可能还会以暴力来解决。是堵不是疏,问题看似解决了,其实只是被隐藏了。下一次他们的争斗会继续,但是家长不一定能及时发现。
偏袒:很多时候,中国传统家庭的理念就是不管对与错,大的必须让小的。这也让很多老大委屈着长大,一生都不能原谅父母,也一辈子都不能和弟弟妹妹亲近。以前可能还有要求女孩让男孩子,大多老年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让孩子很讨厌。
站队:当孩子产生争吵矛盾时,家长除了偏袒小的或者是男孩子,会来事的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站在某一边的队伍。甚至有的家庭父母各自站一边,不仅孩子间会出现矛盾,夫妻之间,爷爷婆婆之间都会发生矛盾,免不了口角,一家不安宁。
贴标签:兄弟姐妹发现矛盾,家长还容易给孩子贴标签。特别是给老大贴的标签是最多的,比如“自私”“不懂事”“霸道”等,这非常伤老大的心。老大则更容易抗拒,要么压抑,要么爆发,都不好收场。老二可能也会被贴上“蛮不讲理”“两面派”等标签,也很委屈。
这些行为之所以让兄弟姐妹矛盾雪上加霜的根源就在于父母不切实际的想法“兄弟姐妹是有血缘的应该无条件的爱护对方”“手足情深,善待彼此是应该的”“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因为小的孩子比较弱,需要保护”“别人家都一个孩子,你们有伴,这是多么幸福的事”……这样想,也就暗示他们不应该有争吵,不应该有敌视、憎恶对方。他们这样想和这样做就是坏孩子了。
👨👩👧👧话题3:
有效的应对手足之争的策略
👉 理解争吵是一种手足之争的互动方式
贝姬博士谈到面对手足之争,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争吵只是是一种互动方式。
什么叫互动?就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方式很多,互敬互爱,彼此包容是家长期待的理想方式,而他们争吵虽然不被喜欢,但是至少应该理解是正常的。
只要我们接纳了这种正常现象,就减少了我们的负面情绪,也能更好的接纳孩子的情绪。
👉 给予孩子特别的时间和关注
家中有了二宝,三宝之后,老大从唯一变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原来是得到了全部的关注,可是有了弟弟妹妹,自己被关注减少很多了,肯定会心理上会有不平衡。弟弟妹妹虽然晚到,但是仍然希望独自拥有父母的爱和关注。为了平衡这种需要,家长可以每周或者每天有一个时间是用来单独陪伴其中一个孩子的。
不管是写作业、散步、看电影,还是阅读、游戏,都可以创造一个这样单独在一起的机会。让孩子在某一刻享受和父母独处的时光,不需要和兄好弟姐妹争宠而心累,享受很亲密很温暖的感觉。
👉 追求公平VS满足孩子需要
“追求公平反而是冲突的一大推手。越是追求公平,就越是在鼓励争斗。”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地是比较震惊的。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都特别注重对孩子们要绝对公平。可是这本书里却说在家里不要追求公平,而是要孩子追求真正的需要。仔细想来,的确是这么回事:看似在追求公平,实则手足之间提高警惕,随时都在监控另一方的一举一动,也监视着父母对另一方的态度和待遇。一旦发现一方有的 ,自己没有,就一哭二闹,最后家长就干脆买东西或者分配的时候平均分,每个都有一样的东西。可实际上,有可能另一方并不需要那个东西。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追求绝对公平,而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本身的需要,然后在对需要予以回应。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慢慢养成观内在的习惯,了解自己真正所需要的,而非手足有自己也必须有的不平衡思想。更重要的是养成攀比的习惯,人生会因此而焦虑和空虚,缺乏内在生活的人生,即缺乏内在感受,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 允许孩子对父母宣泄VS背后莫论人非
如果想让手足之间少一些争吵和矛盾,就要允许不同的孩子在你面前倾诉,甚至宣泄情绪。
我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就是不允许一个孩子在我面前说另外一个孩子的不足,因为我受到的中国式传统教育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非常不喜欢在背后论人长短,当然也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
可是贝姬博士的观点也很有说服力。如果不允许孩子在我们面前倾诉和发泄,就可能导致他们对彼此口不择言,互相伤害,打击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本身说出来就好了,发泄了就够了,为了保护孩子们,我们就得学会当树洞,还要切记不在听的时候为另一个孩子辩解,允许,理解和接纳这些感受是真实的,是可以有的。
👉 有危险再介入,保证孩子的安全
大多数时候,在兄弟姐妹之间争吵矛盾时,只要没有冲突升级,家长都可以观察一下再说。如果有危险,那么再介入也不迟。另外,在孩子找上门来时,也不要当法官,去评判孰是孰非。不是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设法解决问题。
记住我们不是法官,而是父母,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偏袒,不站队,不贴标签,让孩子们在争斗的过程中的情绪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注就一定能有不错的效果。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