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名师公开课。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从老师个人的素养来说是非常棒的,不仅长相可人,而且普通话标准,声音温婉动听。
从课的设计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1.该课《学案》设计的三个板块——预学、共学、延学,很好地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时段对本文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安排,使学生课前有准备,课中有的放矢,课后能够延展开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教师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策略,学生各种形式的读,在课堂中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这节课,老师给学生设置了“多重朗读,感知音律”,“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和“展开想象,体会动态和静态描写”三个任务,富有层次和逻辑性,且任务三作为教学重点,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读-思-悟贯穿整节课。
4.这节课是文学阅读,除了引导学生体会《长相思》的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真以外,同样也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意表达,老师在“聒碎乡心梦不成”这里找到了支架,让学生紧扣文本和诗人的心境,想开去,使读词之人和写词之人在这里找到了情感连接处。
作为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都是可见的,而教学的难度也是非常明显的。想象得到背后的团队一定给予了很多帮助,而执教老师不知道被磨了多少次,也不知道前后修改了多少次教学设计以及课件。
然而,这样一节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古诗词公开课,除了以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却让我有一种反思:古诗词教学,不宜太聒碎。其实,也不只是古诗词教学,什么内容的教学都不能聒碎,否则就令人心碎了。
什么叫聒碎呢?
刚好就是来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词——“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老师非常用心地从字源的角度为孩子们重点讲解了“聒”字,就是一个舌头对着一只耳朵不停地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吵闹的样子。而课文注释里也明确标注了,聒:声音嘈杂,文中指风雪声。聒碎也就是嘈杂细碎的感觉。这节课为什么会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呢?从引入与“雪”有关的三首诗,每首诗都配有一种伴奏,到课中还出现了五次音乐,也就是整节课有八次音乐,且曲目还不同。如果再加上风雪的视频和《长相思》的演唱视频,那就得是十次音频输出了。本身让学生在音律中感受词境之美,配乐朗读是种好办法,可是如果太频繁了,使用过度就会使课堂有一种嘈杂之感。再加上,音量过大,更破坏了词本身自有的那种简洁凝练的意境。这一节课差不多有40页PPT,这还是老师考虑到上不完删减了一个写的任务的内容。我们试想一下,每张课件停留一分钟,都需要四十分钟,如果没有停留一分钟,那就是几秒,十几秒,一闪而过。这到底是PPT的视觉盛宴,还是让学生沉下来学词本身呢?实际上,这一节课的内容被PPT给切片了,切碎了。学生也并无多少时间沉浸在想象画面中,去感受词中的动静相宜以及词人在那心碎的夜晚到底有多痛苦。可能本节课已经很接近任务驱动了,包括“多重朗读,感知音律”,“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和“展开想象,体会动态和静态描写”,可是我感觉老师上得很累,引导的地方很多,自然引导语言就很多。尽管老师准备得非常充分,每张课件的过渡语都是丝丝入扣的,可是仍然会给人感觉老师把学生捆绑得太紧且自己又很聒碎。减少或去掉不必要的音频,也删减课件内容,再注意自己少说一点,少说一点,再少说一点。如果重构这首《长相思》的教学,那就是读贯穿始终,以读代讲。也就是简简单单一条线,全部以读串起来。每个任务都是下一个任务的奠基石,如果字音不对,理解就会错误;如果没有理解,画面想象都是不相符合的;如果不想象画面,难以读出感情。在这几个任务中,最重要的是任务三:想想画面,找到词中的动静描写。动静结合的描写有哪些好处?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可以使描写更加立体,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可是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想象,去讨论,去分享……他们可能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种对自然动静结合的描写的妙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动静相宜的平衡与协调。如果我们相信学生,我们放手给学生去这样学习,他们一定能够懂得纳兰性德真正想表达的痛苦就在于——身,向榆关;心,系故园。这种身心的剥离,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呆在自己想呆的地方,没有选择的自由才是他痛苦的根源。这种痛苦,五年级的学生是有体会的了,甚至也是很多孩子正在经历的。如果在这里找到了与自己情感的一点点链接,那么真实的情感就可能从朗读中自然流露出来。当然也就无需用那么多图片、视频、声音等作为支架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了。学生也会明白不是风雪聒噪,而是他的心无法平静,他睡不着就怪风雪声太吵了,还怪风雪声把自己回到故园的梦都搅碎了。现在我们看一节课的好坏已经不再像以前只是看老师的表演了,也不是看课件,看视频,而是看课堂是否真学发生。真正的学习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应该是学习者在疑惑提出问题的时候,在能够联想到自己的时候,在能够做出对比找到异同的时候,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说出自己的论据的时候……总而言之,一堂好课我们要看学生到底学了多长时间,发了多少次言,有多少人在发言,到底是单生问答多,还是小组合作学习多。每个孩子是否有安安静静地在学习,思考,而不是配合老师表演,这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努力的方向。(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