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十年赛课老司机邱志凯,拥有获奖课例,能做原创设计,今天公开课体验官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杜江勇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的教学艺术。
综合评价⭐⭐⭐⭐⭐⭐⭐⭐️
上榜理由:杜江勇老师的《那一定会很好》一课,以巧妙导入、多元教法、精准评价引领学生感悟童话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绘本导入,探寻反复之妙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绘声绘色地讲述绘本故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故事讲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生:“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非常棒!随着这句话的反复出现,那条奇妙的毯子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毯子变成了外套,外套变成了背心,背心变成了领带,领带变成了手帕,手帕变成了纽扣。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一粒种子,发生了更加奇妙的变化,想不想知道呢?那我们赶紧走进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寻找关键语句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同时,请找到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画上横线。默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不动嘴,不出声。不指读,一眼看几个字。
师:非常正确!大家就按照这个方法开始默读吧。(学生默读、思考)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手推车的“推”读“tuī”,不是“tuì”哦。旧木料的“旧”,大家读得很准确。“缩成一团”的“缩”是平舌音“suō”。“努力生长”的“努”是鼻音“nǔ”。“吱吱”的读音是“zhī zhī”,“嘎嘎”是“gā gā”。词语是有情感的,要读出词语的意思。现在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朗读生字词)
师:读得很不错!那这一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生: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师:非常准确!那伴随着这一粒种子的历程,哪句话一直在反复出现呢?出现了几次?
生:“那一定会很好”。出现了四次。
师:很好!那这四次“那”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着这粒种子一起去体会吧。
三、对比朗读,感受第一次变化
师:当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谁能在文中找到一个词来形容?
生:难受。
师:对!那从哪些词能看出来这粒种子很难受呢?
生: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师:说得好!男生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种子的难受。
男生: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师:非常棒!紧接着这句话种子又是怎样的感受呢?女生们,用你们的朗读来表达吧。
女生: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师:很好!现在大家能猜出来这个“那”指的是什么了吧?
生:指的是种子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
师:非常正确!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结果呢?
生:变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师:不过,即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它仍有自己的愿望。谁来读一读树的愿望?
生: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师:这个“那”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的是做一棵会跑的树。
四、示范朗读,体会第二次变化
师:种子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一起来听老师读一读。(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教师配乐朗读第 7 自然段)老师读得怎么样?最喜欢哪里呢?猜猜看,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的声音很好听。
师:悄悄告诉你们,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这辆手推车。不信,你们也来试试看。(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把自己变成手推车读一读?(指名 2 人配乐表演读)
师:(音乐突然变换,带着淡淡的忧伤)现在我们师生配乐读。“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此时,哪句话又出现了?
生:那一定会很好。
五、自主默读,探索后续变化
师:这一次的“那”指的又是什么呢?这粒种子接下来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大家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完成学习单。(出示学习单)心里想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呢?开始吧。(学生默读课文,填写学习单)
师:好了,我们来反馈一下学习单的内容。女生读心里所想,男生读结果。(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学习单上的内容)
师:这样一读,你的眼前马上涌现出一个什么成语呢?请把它写下来。
生:心想事成。
生:美梦成真。
生:梦想成真。
师:非常好!心想,才有可能事成;先有美梦,才会有成真。看到这一粒种子的经历,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只要有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生: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六、拓展创作,运用反复手法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样一个有趣的、耐人寻味的道理,作者是借用哪一句话步步呈现的呢?
生:那一定会很好。
师:这就是这篇童话的一个写作秘密——运用反复,强调主题。现在我们来牛刀小试一下。这里有一个童话故事《不屈的小蚂蚁》,大家先读一读。(学生阅读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小蚂蚁。
师:这篇童话讲了小蚂蚁的什么事呢?你会用哪一句反复出现的话来强调主题、推进故事呢?自己读读这个故事,跟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小蚂蚁坚定地说:“我一定能找到回家的路。”
师:非常好!选一句代入故事,我们一起讲讲这个故事。(师生共讲故事)正是这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小蚂蚁的坚持和勇敢。
师:对!这就是——运用反复,强调主题。
七、对比阅读,感受反复异同
师:还记得我们刚学的一篇童话《去年的树》吗?这篇童话讲了什么呢?
生:讲了小鸟和树的故事。
师:小鸟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它的朋友的?
生:问树根—问大门—问女孩。
师:你发现了结构上的什么秘密?
生:情节反复。
师:同样是“反复”,和《那一定会很好》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那一定会很好》是反复出现一句话,《去年的树》是情节反复。
师:小结得很准确!不管是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还是情节的反复,都是童话中最常用的创作手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强调主题、推进故事。
八、课外延伸,寻找创作密码
师:瞧,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变成了会讲会写的童话大王。除了反复之外,这个故事中还藏着哪些童话创作密码呢?和《去年的树》相比,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请课后再去细细阅读,并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评杜江勇老师<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实录》
杜江勇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整堂课以其巧妙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方法、精准的教学评价和深刻的教学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一、教学设计
1. 绘本导入,独具匠心
杜老师以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导入新课,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一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后续学习“反复强调主题的童话创作手法”埋下了伏笔。通过绘本故事与课文的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反复”之妙,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 整体感知,目标明确
在整体感知环节,杜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种子的历程以及找出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默读能力,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同时,通过检查生字词,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反馈环节,杜老师引导学生梳理种子的历程,并找出反复出现的句子,进一步明确了教学重点。
3. 对比朗读,深入理解
在学习种子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变化时,杜老师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种子在不同阶段的感受。通过突出关键词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难受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在学习第二次变化时,杜老师的配乐朗读更是将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了手推车的心情。这种对比朗读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4. 自主默读,拓展思维
在学习课文剩余段落时,杜老师让学生自主默读,完成学习单。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合作读学习单,让学生对种子的变化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心想事成、美梦成真”等成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思维的拓展和升华。
5. 拓展创作,学以致用
在拓展、创作环节,杜老师引入了《不屈的小蚂蚁》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加入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运用反复强调主题的童话创作手法。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反复手法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师生共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反复手法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6. 对比阅读,深化认识
在对比《去年的树》环节,杜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了《去年的树》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结构,让学生发现两篇童话在“反复”手法上的异同。这一环节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反复手法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小结反复手法在童话创作中的作用,让学生对童话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7. 课外延伸,持续探索
在课外延伸环节,杜老师提出了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寻找故事中的童话创作密码,并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精神,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
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朗读教学法。通过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杜老师还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突出关键词,读出词语的意思,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2. 默读教学法
在整体感知和自主默读环节,杜老师运用了默读教学法。通过明确默读要求,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默读能力。在默读过程中,杜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对比教学法
在学习种子的两次变化以及对比《去年的树》时,杜老师采用了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朗读、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反复手法的作用。同时,对比教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拓展创作法
在拓展、创作环节,杜老师运用了拓展创作法。通过引入新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加入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进行童话创作。这一方法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反复手法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单反馈环节,杜老师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让女生读心里所想,男生读结果,通过合作读学习单,让学生对种子的变化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合作学习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评价
1. 评价语言精准具体
杜老师的评价语言精准具体,富有针对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创作故事等环节,杜老师都能及时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杜老师会说:“非常棒!”“非常正确!”“说得好!”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杜老师会说:“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还不够完整,可以再想一想。”等。这种精准具体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2. 评价方式多样
杜老师的评价方式多样,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互评。在学生朗读课文、创作故事等环节,杜老师会让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杜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如表扬信、小礼物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内涵
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理解词语、分析句子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拓展创作、对比阅读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杜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2.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
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通过学习种子的变化历程,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梦想,就有可能实现;只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收获美好的未来。同时,通过学习小蚂蚁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坚持和勇敢的重要性。这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生道理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让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3.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绘本故事、童话故事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课外延伸环节,杜老师提出了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寻找童话创作密码,并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动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会对童话故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建议:整堂课的节奏较为紧凑,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然而,在拓展创作环节中,虽然学生积极参与到给《不屈的小蚂蚁》故事加入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并进行创作和讲述,但可能由于时间限制,对于学生创作成果的展示和深入点评略显不足。部分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匆匆完成任务,而没有充分得到关于自己创作的具体反馈,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这一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建议在拓展创作环节,可以适当延长时间,给予更多学生展示自己创作成果的机会。当学生分享自己加入反复语句后的《不屈的小蚂蚁》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从不同角度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例如,可以从反复语句是否自然地融入故事、是否有效地强调了主题、故事的情节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教师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更加深入地分析每个学生创作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向。这样不仅可以让展示的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反馈,也能让其他学生在点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创作技巧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反复强调主题这一童话创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改进,可以让拓展创作环节更加充实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语文素养,使整堂课更加完美。
综上所述,杜江勇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一课,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评价精准,教学内涵深刻。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让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