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
师:我们今天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是谁?
生:牛郎是故事中放牛的孩子。
师:织女是谁?
生: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善于织美丽的彩锦。
师:牛郎、织女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上。男耕女织,是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课前听过这个民间故事的请举手。(生举手)你是听谁讲的呢?
生:我妈妈给我讲的。
师:谁给你妈妈讲的呢?
生:我妈妈的妈妈讲的。
师:这就是口耳相传。(板书:口耳相传)你听到的和读到的相同吗?
生:我妈妈给我讲的故事比较短,而课本中的故事比较长。
师:民间故事可以讲得长,也可以讲得短。
生:主要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比如我妈妈讲的故事中织女的衣服不是粉红色的,而是其他颜色的。
师:民间故事口耳相传,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把它称作活本。(板书:活本)民间故事的细节是可以变的,而主要内容是不变的。谁愿意简单讲一讲《牛郎织女》?
(生上台讲,师相机板书:牛郎、哥哥嫂子、老牛、织女、王母娘娘、喜鹊)
师:大家看我板书的内容,除了人,哪些是幻想出来的?
生:会说话的老牛、织女、王母娘娘,还有
66会搭桥的喜鹊。
师:民间故事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充满幻想。想象一下,孩子们围坐在爸爸妈妈身边听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快乐,很幸福。
师:是啊,这是多么温暖的时光。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把这个民间故事讲给孩子?
生:非常想。
师:孩子最想听到的是什么?
生:生活中不会发生的事。
师:民间故事中往往有许多很神奇的地方。
生:民间故事也很有意思,有些地方我们想也想不到。
师:是的,民间故事中有意思的地方很多。(板书:有意思、很神奇)浏览《牛郎织女(一)》,找出有意思、很神奇的地方。
(生浏览,师巡视)
师:哪些地方有意思、很神奇?
生:老牛会说话。
生:老牛和牛郎心思相通。
师:我们聚焦三个重点部分讲一讲有意思、很神奇的地方以及很美好的地方。(板书:很美好)故事中的老牛不是一头普通的牛。(出示第4自然段)大家读一读,哪里有意思?
生:老牛会眉开眼笑,很有意思。
生:牛郎和牛商量事情,也很有意思。
师:“对牛弹琴”指牛不理解人的事,但这是一头什么牛?
生:神牛。
师:民间故事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男女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看看有什么特点。
(男女合作朗读)
生:语言很有节奏。
师:民间故事容易传下来,和它的语言秘密也有关系。牛郎每天给老牛讲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会是什么事呢?
生:老牛啊,我上山砍柴时看到蛇和青蛙在打架。
生:老牛啊,我在村边看到一大片花,蝴蝶飞来飞去。
师:老牛虽没说话,可是——
生:(读)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
师:这是一头善解人意的神牛。哪个同学能把这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生上台讲故事)听得不过瘾吧?大家可以向这个同学提问题。
生:牛郎讲的哪件事情让老牛眉开眼笑呢?
生:牛郎砍柴时看到很多棵大树,砍伐了一部分,盖了一座房子。
师:民间故事是可以不断“添油加醋”的。大家讲故事时要有表情和眼神,这样故事会讲得更精彩。为什么这头牛会对牛郎这么好?
生:课文的前面写了“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师:如果先讲老牛善解人意,再讲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可以吗?
生:可以。过渡时不妨加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老牛对牛郎这么好呢? 原来是因为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
师:看来,民间故事中人物的出场顺序可以改变,这也恰恰说明了民间故事是活的。如果哥哥嫂子先出现,怎么讲?
生:从前,某家哥哥和嫂子对弟弟很不好,这个弟弟的名字叫牛郎。
师:如果老牛先出现呢?
生:从前,一个孩子养了一头老牛,这头牛善解人意。
师:(出示《牛郎织女》连环画第一页)这本连环画中是谁最先出现的?生:竟然是织女最先出现。
师:这再次印证了民间故事是活的。这个民间故事中哪个地方很神奇?
生:老牛会说话。
师:为什么要把“老牛会说话”这个神奇之处讲出来呢?
生:老牛是牛郎、织女的红娘,为了把织女引出来,老牛一定要会说话。
师:第4自然段写“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而第 10 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老牛真会说话了”。那么,第4自然段相对于第10自然段而言,大家知道属于什么语言秘密吗?
生:伏笔。
师:伏笔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为后面的叙述作准备。
师:前面的叫伏笔,后面的叫应笔。(板书:应笔)“老牛真会说话了”就是故事中的应笔。这头神牛给牛郎指明了去见织女的方向, 谁来扮演这头神牛?(生上台扮演)他像不像这头神牛?(生:不像)神牛需要具备哪些气质?
生:头抬起来,话说慢些。
生:声音要有高有低。
(生再次扮演)
师:其实第12 自然段也有语言秘密。除了有节奏,还有很有意思的表达形式。(生读第12自然段)第一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讲到哪一个结尾,就从哪一个开头。
(生又一次扮演,进步非常大,全班鼓掌)
师:故事中的老牛为什么能通晓天意呢?古代祭天时要摆上牛头,说明牛在古人心目中具有通天的神秘力量。接下来,我们要讲很美好的一部分——牛郎和织女相遇了。如果你是牛郎,老牛说织女就是你的妻子,你心里会怎么样?
生:很激动。
师:老牛一说话,牛郎就产生了非常美好的想象,希望自己的日子是很幸福的。牛郎和织女的相见是整个故事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出示)
同桌两人一起阅读第 14~20 自然段, 想一想:牛郎按照老牛的话是怎样找到织女的?见面后, 牛郎怎样把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织女? 织女怎样把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牛郎?如何表现他们相识的快乐和幸福?同桌两人把牛郎、织女相识的过程表演出来。五分钟后,我们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生学习并练习表演)
师:上台表演时要通过语言、动作表现出牛郎、织女各自的心情,可以“添油加醋”,但要合情合理。
(师拿出纱巾披在女生头上,生表演后全班鼓掌,而后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里,算不算一个完整的故事呢?
生:不完整。织女偷偷来到人间洗澡,会不会被王母娘娘发现呢?
师:前面已有伏笔,后面还没应笔,所以故事没有结束。人们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创编了很多曲折的情节。(板书:曲折)什么是曲折呢?
生:不顺利就是曲折。
师:静心读《牛郎织女(二)》,一一标出曲折的情节,再按照顺序说一说。
生:老牛死了。
生:王母娘娘要把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披上牛皮追赶。
生: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了一条天河,牛郎飞不过去了。
师:牛郎、织女本来生活得顺顺利利、非常幸福,但王母娘娘要把织女带回天宫,他们的生活出现了第一次曲折。谁来解救他们呢?
生:老牛。老牛的皮帮了牛郎,让故事又顺利地讲下去。
师:对! 谁造成的第二次曲折?
生:还是王母娘娘。眼看着牛郎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了一条天河。
师:面对这次曲折,是谁来帮忙的?生:(齐)喜鹊。
师:喜鹊给牛郎和织女搭了一座桥,让两个人相会了。一次又一次曲折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希望。最后,希望依然存在。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得如此曲折呢? 小组讨论。
(生讨论)
生:故事一波三折,更引人入胜。
生: 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曲折的背后有希望。
师:很多民间故事的结尾都很神奇。主人公遇到很多挫折,最终都会在一起,让人们觉得很温暖,这也是民间故事的魅力。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牛郎和织女在桥上会说些什么呢?
生:织女问牛郎好不好,孩子长得怎么样。
生:小孩子在哪儿听这个故事呢?
生:葡萄架下。因为葡萄是甜的,寓意着甜甜蜜蜜。
生:我听说小孩子在韭菜地里听这个故事。怎么解释?
生:寓意着牛郎和织女长长久久。
生:为什么是喜鹊搭桥呢?
生:喜鹊成双成对、声音好听,代表着喜事来、好运到。
师:民间故事的大团圆给人一种很浪漫的感觉。除了《牛郎织女》,还有三个往往与之并提的民间故事。(出示《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在叙事结构上类似,都是“相识—相守—受阻—分离—圆满”,结尾是“含泪的微笑”。这样的叙事结构,便于民间故事广泛流传,因为民间故事是活的,人们只要记住故事脉络,就能比较完整地讲出来。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有智慧。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生读)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块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
师:为什么说讲民间故事能把“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
生:把心里的“杂草”铲除,让心灵获得宁静。
生:从快乐中获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师:故事确实有力量,它不仅能带来精神的享受,还能激励人们改变自己、改造生活。古往今来, 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民间故事,其实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传承的方式很多,除了文字形式,还有电视剧、电影、剪纸、皮影戏⋯⋯以《牛郎织女(二)》第1自然段为例, 你打算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哪些内容? 每幅画附上什么文字?
生:画牛郎和织女团团圆圆的内容。附上文字——从此,牛郎在地里耕耘,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在地里干活儿。两个人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常常给孩子们讲天上的故事。
师:这么多文字,估计要画三四幅画。(出示连环画示例)连环画以图画为主,以文字为辅。请课后联系《牛郎织女》整个故事,绘制连环画,想好画的内容和附的文字。
评祝禧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
在聆听了祝禧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后,深感这是一堂充满智慧、趣味与文化底蕴的精彩课堂,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以及文化内涵的传递,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值得深入剖析与借鉴。
一、教学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祝老师通过巧妙的提问与引导,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牛郎、织女、哥哥嫂子、老牛、王母娘娘、喜鹊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说出人物身份,还能辨别出其中幻想出来的元素,像会说话的老牛、能搭桥的喜鹊等,这对于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至关重要。
• 在语言表达方面,祝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从让学生简单讲述故事,到引导他们关注故事中有意思、很神奇的地方并进行讲述,再到鼓励学生在表演时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情,且可以“添油加醋”,使故事讲得更精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训练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让学生浏览《牛郎织女(一)》找出有意思、很神奇的地方时,祝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阅读、思考和发现,然后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民间故事语言的节奏特点、修辞手法(如顶真)等,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习惯。
• 同时,祝老师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民间故事的创编方法。如通过改变人物出场顺序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民间故事是“活的”,可以灵活调整;通过分析伏笔与应笔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到故事的情节设置是有技巧的,这些都为学生日后自己创编民间故事奠定了基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祝老师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温暖、美好的情感氛围。从一开始引导学生回忆听故事的温馨场景,到让学生想象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情景,再到感受牛郎织女相识、相守过程中的美好情感,以及最后体会民间故事大团圆结局带来的温暖与浪漫,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沉浸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进而感受到了民间故事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而且,通过对民间故事传承意义的探讨,学生深刻认识到民间故事不仅是一种消遣解闷的方式,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激发了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丰富且处理得当
1. 深入挖掘民间故事特点
• 祝老师紧扣民间故事“口耳相传”“活本”的特点展开教学。通过询问学生听故事的来源,让学生亲身感受故事在代际间的传递,理解“口耳相传”的内涵。又通过对比学生听到的故事与课本故事的异同,以及对故事细节可变性的探讨,如织女衣服颜色的不同等,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民间故事作为“活本”的特质。
• 在分析故事内容时,祝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中神奇、有意思的地方,如老牛会说话、老牛和牛郎心思相通等,这些神奇元素不仅是民间故事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挖掘,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巧妙剖析语言秘密
• 祝老师对民间故事语言特点的剖析十分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男女合作朗读、学生自主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语言有节奏的特点。例如在分析第4自然段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节奏带来的韵律感,这有助于学生在朗读和讲述故事时更好地把握节奏,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 同时,祝老师还深入讲解了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如顶真。通过对第12自然段的解读,让学生明白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故事叙述更加连贯、流畅,且富有情趣。这些语言秘密的揭示,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民间故事的语言之美,也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借鉴。
3. 全面梳理故事脉络与情节设置
• 祝老师带领学生完整地梳理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脉络,从牛郎织女的相识、相守,到受到王母娘娘的阻拦而分离,再到最终借助老牛、喜鹊等的帮助得以团圆,让学生清晰地把握了故事的发展线索。
• 在分析情节设置时,祝老师特别强调了伏笔与应笔的运用。以老牛会说话为例,通过对比第4自然段的伏笔和第10自然段的应笔,让学生理解了伏笔为后文情节发展所作的铺垫作用,以及应笔对伏笔的呼应,使故事结构更加严谨、情节更加曲折动人。此外,对故事中一次次曲折情节的分析,如老牛的死亡、王母娘娘划天河等,让学生体会到民间故事通过设置曲折来吸引读者、传达人生哲理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且运用娴熟
1. 提问引导法
• 祝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大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从最初询问牛郎、织女是谁,到让学生对比听到的故事和读到的故事的不同,再到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神奇、有意思的地方以及分析情节设置等,这些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 而且,祝老师的提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例如在讨论老牛为什么对牛郎这么好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牛郎照看老牛周到的情节,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2. 朗读体验法
• 朗读是这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祝老师通过男女合作朗读、学生个别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节奏、情感氛围等。如在分析第4自然段时,通过男女合作朗读,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特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 在学生朗读后,祝老师还会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如对朗读节奏、语气、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建议,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通过朗读更好地诠释故事的内涵。
3. 角色扮演法
• 角色扮演法为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与趣味。祝老师让学生扮演老牛,通过对神牛气质的讨论,如头抬起来、话说慢些、声音要有高有低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老牛这一角色的特点。在学生扮演过程中,祝老师还会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不断改进,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故事角色中,对故事内容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 此外,在让学生表演牛郎织女相识的过程时,通过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情,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
4. 小组讨论法
• 在探讨民间故事为什么要编得如此曲折以及人们在葡萄架下、韭菜地里听故事的寓意等问题时,祝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让学生能够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 在小组讨论后,祝老师会请各小组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流畅且节奏感强
1. 导入自然
• 祝老师以询问牛郎、织女是谁作为课堂导入,简单直接又紧扣主题,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接着通过了解学生听故事的情况,引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过渡自然流畅,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环节衔接紧密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比如在分析完老牛会说话这一神奇之处后,紧接着通过讨论老牛为什么对牛郎这么好,自然地引出对牛郎照看老牛周到情节的回顾,然后又通过改变人物出场顺序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民间故事“活本”特点的理解。这种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学生能够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知识。
3. 节奏把控得当
• 祝老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非常精准。在讲解重点知识,如分析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情节设置等时,会放慢节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和交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掌握。而在一些过渡环节,如从一个情节分析过渡到另一个情节分析时,又能加快节奏,使课堂教学不拖沓,保持着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五、教师素养高且感染力强
1. 专业素养
• 祝老师在民间文学领域显然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从对民间故事特点的精准解读,到对语言秘密的深入剖析,再到对故事脉络、情节设置的全面梳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彰显着祝老师对民间文学的深刻理解和专业把握。
• 而且,祝老师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丰富的民间文学知识,这充分体现了祝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专业素养。
2. 课堂调控能力
• 在课堂上,祝老师展现出了出色的课堂调控能力。无论是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时,还是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中出现一些小状况时,祝老师都能及时、巧妙地进行引导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始终沿着预定的轨道顺利进行。
• 例如,在学生扮演老牛不太像时,祝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神牛的气质特点,让学生重新进行扮演,既解决了问题,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这种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确保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情感感染力
• 祝老师自身对民间故事充满了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学生。从她饱含深情的讲述,到对故事中美好情感的引导挖掘,再到对民间故事传承意义的热情阐述,都让学生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以及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六、教学效果显著且具有拓展性
1. 学生参与度高
•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无论是举手回答问题、上台讲述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还是参与小组讨论,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这充分说明祝老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知识技能掌握扎实
•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特点、语言秘密、情节设置等知识有了较为系统、扎实的掌握。从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活本”特点,到能够分析出故事中的伏笔与应笔,再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讲述、表演故事,都表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3. 情感体验丰富
•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从感受听故事的温馨,到体会牛郎织女爱情的美好,再到领悟民间故事大团圆结局带来的温暖与浪漫,以及认识到民间故事传承的重要意义,这些情感体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拓展延伸适度
• 祝老师在课堂结尾处布置了绘制《牛郎织女》连环画的作业,这一拓展延伸活动既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通过绘制连环画,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祝禧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把控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学范例,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