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凯观课|四上《爬山虎的脚》

文摘   2024-11-02 08:11   重庆  

     

      大家好,我是十年赛课老司机邱志凯,拥有获奖课例,能做原创设计,今天公开课体验官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玉玺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艺术。

         综合评价⭐⭐⭐⭐⭐⭐⭐⭐️⭐️

 ● 方法实用度:⭐⭐️
 ● 活动深广度:⭐✨
 ● 课堂趣味度:⭐⭐
 ● 评价精准度:⭐⭐️
 ● 学生辐射度:⭐️✨

       上榜理由:以巧妙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度研读,从学习作者观察爬山虎脚的细致入微之法,到品悟其准确生动表达之妙,再到迁移运用所学改写葡萄卷须,步步深入,让知识与实践紧密相连。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的方法。
2.品读语句,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3.学习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尝试迁移运用方法改写一段话。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尝试表达,学习仔细观察的方法。
师:(出示图片)这是老师家乡黄河流入大海交汇处的情景,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半水是黄色,一半水是蓝色。
生:我看到了水中间有一道分界线。
师:大家仔细观察了图片,并且说出了观察结果,非常好。下面大家继续观察这张葡萄卷须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用几句话写下来,注意先仔细看图,然后再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生观察图片后书写观察所得。
师:你们的写字习惯真好,写一段话第一行都要空两格。大部分同学写完了, 没有写完的也不要紧,我们先听听这些同学观察后是怎样描写的吧。谁来说一说?
生₁:我看到了一根绿色的卷须。
生₂:我看到卷须是绿色的,还看到卷须上面细下面粗。
生₃:我看到的卷须像剪刀手。
师:这个学生不但写了看到的,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些文字给一位从来没见过葡萄卷须的人看,他只能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卷须是绿的。要想让别人全面了解,还需要细致观察。细致观察不仅仅是仔细看,还得有方法,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观察的方法。
一、借助文本,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师:(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在练习纸上书写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把课题写下来,“爬”这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容易把爪写成瓜,只要大家记住“爬”是用爪子,抓住形旁表意这一特点就不会写错了。
师:老师查过资料,爬山虎的脚其实就是它向上攀爬的细丝,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叫爬山虎的细丝,而叫爬山虎的脚呢?
生:作者这是用了比喻,把它的细丝比作它的脚, 感觉生动形象。
师:那么,这样来说,刚才我们写葡萄的卷须也可以改为……
生₁:葡萄的脚。
生₂:葡萄的胡须。
师:这样一改,写出来的东西就立刻有了文学的味道。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认真听,看看你能否发现作者观察的秘密。
指名学生读文。
师:请大家自己默读思考,看看能否发现作者观察爬山虎脚的秘密,请把你的发现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生批注读文第三自然段。
生:我知道作者观察了爬山虎脚的位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老师,我还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
师:你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孩子,能从这句话中知道作者观察爬山虎脚的位置与形状。(板书:位置、形状)哪位同学还有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作者还观察了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课文中写了: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也读懂了作者。(板书:颜色)接下来,老师说作者的观察,
你们来读出课文的句子!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生读文)爬山虎脚的颜色……(生读文)
师:学完了这一段,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仔细观察的方法了吗?如果再让你仔细观察葡萄的卷须,你打算怎样观察呢?
生:可以观察葡萄卷须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个物体,才叫仔细观察。有的时候我们观察一个事物还需要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耳朵听一听。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这些都是仔细观察的方法。

二、细品文本,学习作者准确形象表达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三段,作者的观察和描写堪称经典,是我们需要积累的地方,请你试着利用老师的提示,把这一段背一背。
生试着填空背诵:爬山虎的脚长在( )。茎上( )的地方,( )伸出( )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既然我们学习了这一段,那就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
_(教师在黑板上画爬山虎的茎以及叶子,并提示叶柄是什么,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绘画,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绘画)
生₁:在茎的另一面,两个叶柄的中间画了枝状的脚。
师:请你说说你是根据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画的爬山虎的脚?
生₁:我是根据“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句话画的。
师:看看这位同学画的爬山虎的脚有没有问题,需要用课文的哪一句话或者是哪一个词语提示他?
生:长叶柄的反面。
(生₁修改自己的图画。)
师:(生₂:在茎与叶柄之间画了独立的五六根细丝)请问你是根据课文的哪句话来画的?
生₂:课文中说六七根细丝,我就画了六七根细丝, 像蜗牛的触角,我就在每根细丝的头上画了一个小点。
师: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画的爬山虎的脚有没有问题,你应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提示他?
生:位置画的不准确,应该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你也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的作品修改一下吧。(生₂修改自己的绘画)
师:课文中有几个词表达特别准确,你只要抓住这几个词,爬山虎的脚就能准确画出来。你觉得要抓住哪几个词? 从书上圈出来。
生: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恰恰就是这些关键的词语决定了是否能够准确画出爬山虎的脚,这就是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效果。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或启发吗?
生:仅仅有观察是不行的,要想有准确的表达,还要用准确的词语。
生:我们需要向作者学习用词的准确。
师:既然大家都读懂了,就根据课文内容来改正自己的绘画吧。
学生根据课文相关语句,修改自己的绘画。
师:这次你是否能够熟练地背诵这一段文字了。背过了,一会儿改写葡萄的卷须时,也可以模仿着使用。
(生已经达到熟练背诵的效果)
师:请大家读读以下两个句子:
句子一: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句子二: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我觉得没有“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完全不影响准确表达爬山虎的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更生动了。
师:你再读读看仅仅是用比喻让句子更生动吗?
生:好像把细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了。
师:你体会得太好了,这样一说更加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脚的样子。这种具体形象的描写也是准确表达的一种方法。这也是叶圣陶老先生语言的一种风格。你看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善于运用这样的手法。
出示补充句子让学生自读体会:
句子一: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
句子二:每年冬天,赤裸的枝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
生读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以文为例,学习作者连续观察、生动表达的方法
师:要想做到仔细观察,只有细致观察还不够,请大家看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这一段,看看哪些词语体现了准确表达, 请你圈出
来。
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标画用词准确的地方。
生:触着墙和变成小圆片。
师:谁还有补充?
生:巴住墙和紧贴。
师:为什么是巴住墙,而不是抓住墙呢?
生:墙是平面,脚变圆片,巴才准确,抓是伸进里面。
师:的确是这样,这就是作者观察得细致、表达得准确。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体会一下吧。
生齐读课文。
师:(课件中动词标红)课文中
用了这些动词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好处呢? 不用它行不行?
生:没有动词,感觉爬山虎在那里是不动的。加上这些动词,似乎我们闭上眼睛都能感觉到爬山虎的脚在紧紧地巴住墙,一脚一脚地贴在墙上往上爬。
师:你真是咱们班的小学霸,说得真好,有了这样的词语就把几个静态的事物写活了,这叫生动表达。(板书:生动表达)
师:大家能否用上老师给你的这些短语,用自己的话说明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生:(与同桌两两练习后汇报)一开始⋯⋯不久⋯⋯又过了一段时间……
师:通过大家描述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在观察方面你有什么启发?
生:这不是作者一次观察的结果。
生:作者一定是不断地观察,今天看到变圆片, 另外一天看到(细丝)变弯曲,再一天看到它紧贴到了墙上。
师:这样不间断地观察,就叫连续观察,只有连续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的变化, 真正做到仔细观察。(板书:连续观察)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堂上做不到连续观察葡萄卷须的变化, 不过我们可以借助视频来观察,请大家认真看,看一看能否看出卷须的变化。
生观看葡萄卷须变化的视频。

四、迁移运用,立足实践学方法、练表达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爬山虎的脚》,了解了仔细观察的方法,体会了作者准确、形象、生动的表达,下面请你试着借助所学到的知识,把葡萄的卷须改写一下。
(学生改写自己的观察习作)
师:如果你写完了,先请你根据这张评价表给自己打上星,然后再请同桌给你评价。(完成的同学根据评价表进行交流,没完成的同学继续写)
师:下面我们欣赏几位同学的作品吧。生:葡萄的卷须长在茎上,弯弯曲曲地好像一个钓鱼的鱼钩。它触着物体的时候,就会慢慢地卷在那个东西上。
师:我们看看这位同学的可以得到几颗星? 理由是什么?
生:三颗吧,他写出了位置是在茎上,形状像鱼钩,卷在物体上,用词准确。
师:你要看看哪个方面没得到星星, 说明哪个地方写得还不够好,课下就要改写这些地方。我们再听听另外一位同学的。
生:葡萄的卷须是绿色的,长在叶柄的反面。卷须开始是一根,后来分成一个叉。它要是有可以贴近的事物,如木棍、铁棍时,就会缠绕上去,围绕着那个物体卷,像一个螺丝钉一样。没有水分时,它也能保持绿色。这就是葡萄的卷须。
师:请一位同学给这位同学做出评价。
生:可以得五颗星,他写清楚了颜色、位置和形状,并且用了像螺丝钉一样的比喻, 写得准确、形象。
师:我也觉得这位同学写得特别棒,我还想再送他一颗星,因为他最后用了“这就是葡萄的卷须”这样一句话, 这是迁移了课文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样一句话。学以致用,我再送你一颗星,六星级小练笔。
师:同学们,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欣赏更多同学的作品,下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哪一方面没有得到星星, 说明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争取做到仔细观察、生动表达!

在观摩李玉玺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深感这堂课教学设计精巧、环节紧凑、引导得法,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扎实地掌握了观察与表达的方法,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详细观课感受。

一、教学目标明确且落实到位

本堂课设定了三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借助文本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的方法;品读语句,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学习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来看,李老师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各个环节都紧密关联、逐步递进,有效确保了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课前交流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黄河入海口和葡萄卷须的图片并进行描述,自然地引出了仔细观察需要方法这一要点,为后续借助课文学习观察方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等方面的语句,让学生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重要性,进而掌握仔细观察的具体方法,很好地落实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清晰且环环相扣

1. 课前交流巧妙引入
课前交流环节设计巧妙,利用两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黄河入海口和葡萄卷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体会到观察与表达的关系,认识到仅靠简单观察得出的描述可能不够全面细致,从而引发学生对更科学观察方法的探究欲望,顺利导入新课。

2. 借助文本学习观察方法
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后,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何将爬山虎攀爬的细丝称作“脚”,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作者观察爬山虎脚的秘密,并通过批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明确作者观察了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等方面,从而总结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仔细观察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细品文本体会表达方法
学习完观察方法后,李老师又引导学生细品文本,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通过让学生填空背诵、根据课文内容绘画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以及比喻等修辞手法带来的生动效果。例如,在让学生根据课文画爬山虎的脚时,通过不断地用课文语句去纠正学生绘画中的错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准确用词对于准确表达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比有比喻句和无比喻句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比喻手法能使描写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表达风格。

4. 学习连续观察与迁移运用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李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体现准确表达的动词,如“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紧贴”等,通过分析这些动词的妙处,让学生理解到连续观察的重要性以及生动表达能让静态事物“活”起来的效果。随后,借助观看葡萄卷须变化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连续观察的意义。最后,通过让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改写葡萄卷须的描写,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实践运用的跨越,检验了学生对观察与表达方法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方法多样且注重引导

1. 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多次运用直观教学法。如在让学生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等时,通过在黑板上画爬山虎的茎、叶子以及请学生上台绘画爬山虎的脚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启发式教学法
整堂课李老师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不断地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分析作者用词准确时,通过问学生“为什么是巴住墙,而不是抓住墙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语的内涵和用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实践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书写观察所得、根据课文绘画、改写葡萄卷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观察与表达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且参与度高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课前的观察描述、课中的阅读批注、绘画、讨论,还是课后的改写练笔,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在关键处进行引导、点拨和总结,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主探索、发现和表达。例如,在让学生找出作者观察爬山虎脚的秘密时,学生们通过自主阅读、批注,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展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建议

1. 课堂时间把控
在欣赏学生改写葡萄卷须的作品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欣赏部分同学的作品,导致很多同学的努力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建议李老师在后续教学中,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或者采用小组互评、推选优秀作品等方式,让更多同学的作品有机会被展示和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拓展深度
在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的环节,虽然学生通过对比句子、阅读补充材料等方式对作者的表达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叶圣陶先生语言风格的深度挖掘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叶圣陶先生在其他作品中类似的表达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对文章主题表达、情感传递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表达风格。

总体而言,李玉玺老师的这堂《爬山虎的脚》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语文课,在教学目标、流程、方法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同时也存在一些小的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李老师会不断改进,让课堂更加完美。

邱志凯的教学灵感
不止有课例 更能做设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