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凯观课|三上《卖火柴的小女孩》

文摘   2024-10-21 00:01   重庆  

       大家好,我是十年赛课老司机邱志凯,拥有获奖课例,能做原创设计,今天公开课体验官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刘晓军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艺术。

         综合评价⭐⭐⭐⭐⭐⭐⭐⭐️⭐️

 ● 方法实用度:⭐⭐️
 ● 活动深广度:⭐
 ● 课堂趣味度:⭐⭐
 ● 评价精准度:⭐⭐️
 ● 学生辐射度:⭐️⭐️

       上榜理由:凭借精湛教学技艺,引领学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感悟对比之美、体会人性之光,为语文课堂注入温暖与力量。



一、以柴之名,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教师书写“柴”字)这个字大家认识吗?谁来说说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骨瘦如柴、火柴、干柴。
师:非常棒!大家的词汇量很丰富呢。

柴是一个形声字,“木”表意,篆书形体像树木,表示柴是用来做燃料的树木;

“此”表声,有彼此之意,烧火的木柴不止一根,也有彼此的意味。

本义是柴火。《礼记·月令》中这样写道:“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

现在我们一起来写一下这个“柴”字吧。请大家观察“柴”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面部分略扁,下面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上下部分之间要紧凑一些。好了,现在大家在本子上写一写这个字。(学生书写)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火柴相关的课文,那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齐读课题。

二、词语探秘,感受对比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旧围裙、又冷又饿、打成卷、没挣到

擦燃、火焰

几千支、蜡烛、富商、明晃晃、划出、喷香
生:(齐读词语)
师:大家读得很准确。那你们读一读这些词语,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来给“挣”“几”“晃”“喷”这四个多音字组词吧。
生:“挣”可以组词为“挣钱”“挣扎”。“几”可以组词为“几个”“几乎”。“晃”可以组词为“摇晃”“明晃晃”。“喷”可以组词为“喷泉”“喷香”。
师:非常好!那还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行的词语都是描写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第二行是小女孩做出的改变,第三行是小女孩想象出来的美好生活。
师:你的观察很敏锐!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和美好的生活形成了对比,从词语就能看出来。这种对比的手法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体现,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找吧。

三、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
生: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
师:非常正确!那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呢?
生: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美味的食物,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奶奶,第五次看到了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师:你的回答很完整。其实我们的行为背后,都展现了我们内心的需求和愿望。(出示马斯洛需求理论图示)

你就知道这些分别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同的需求,就像我们饿了的时候想要吃东西,冷了的时候想要穿暖和的衣服,这是最基本的需求。

等我们满足了这些基本需求后,我们还会希望有朋友一起玩,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还会有自己的梦想想要去实现。

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食物,这是?

(生:低级需求)

是啊,她连基本的吃穿都得不到满足,这是很低层次的需求。

想要获得奶奶的疼爱呢?

(生:情感需求)

是啊,就像我们希望有家人的关爱,让我们觉得安全,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需求呢。但是小女孩这些低层次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她是多么的悲惨啊!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第二天清晨……火柴梗”,读出小女孩的可怜,读出你对她的关切。(学生齐读)

四、细读课文,品味对比
师:本是欢乐团聚的大年夜,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冻死街头呢?请同学们读第 1~4 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处境的句子。

(生读)
生:“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青一块。”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怎么能不冷不饿不害怕?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又冷又黑”“赤着脚”重读,把“红一块青一块”读得缓慢低沉就能读出小女孩的可怜。
生:(按照要求朗读)
师:非常棒!还有谁找到其他句子了?
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出示视频:富人在家里有说有笑烤着火炉,小女孩缩成一团躲在墙角。)

师:你瞧,她太冷了,别人在家里还烤着火炉,她却在大街上穿着单薄,还没有鞋,多冷啊,她只能蜷着腿缩成一团。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蜷”和“缩”重读就能读出她的无助。
生:(按照要求朗读)
师:很好!还有吗?
生:“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师:(出示图片:冻僵的一双红红的僵硬的弯曲的手)通过“僵”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
生: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可怜的小女孩,一直就这么冻着,小手真的会冻僵,活动不便。即使手冻僵了小女孩也不能回家,多么缺少关爱的小女孩啊!
师:让我们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就很容易深入到人物内心,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处境,激起内心的共鸣,达到共情。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阅读内容,把描写小女孩的悲惨处境的词语填写在鱼骨图上。(学生填写鱼骨图)

生: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赤脚坐在墙角,蜷着腿缩成一团,手几乎冻僵。
师:多可怜的小女孩啊,在这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她也有她的愿望和幻想。

请大家再读第 5~9 自然段,把小女孩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画下来,做好批注。

(生阅读批注¥
生:“小女孩觉得⋯⋯多么舒服呀!”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多么漂亮啊!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小女孩在烤着火炉,多么舒服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美好的感觉。
生:(齐读)
师:还有谁找到了其他景象?
生:“她坐在美丽的⋯⋯在向她眨眼睛。”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你来美美地读一下。
生:(朗读)
师:非常棒!还有吗?
生:“奶奶出现⋯⋯那么慈爱。”“奶奶从来⋯⋯美丽。”小女孩总共擦燃了五次火柴,有两次看到了奶奶,奶奶的疼爱对小女孩来说多么重要。
师:齐读这两句,读出对奶奶的爱和希望奶奶回到自己身边的渴望。(师读别的小朋友享受的生活的句子,生读小女孩在挨冻受饿的内容)小女孩的处境和富人家孩子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

五、引导质疑,深入理解
师:刚才我们知道小女孩儿为了把奶奶留住,擦着一大把火柴,为什么小女孩这么渴望把奶奶留住呢?
生:因为她的生活很悲惨,只有奶奶爱她。
师:你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她不敢回家……”因为有一个暴力的爸爸。文中提到妈妈只有一个地方,还是关于妈妈的拖鞋,她的妈妈去哪里了?“可能得了重病去世了。”“可能不堪忍受爸爸的暴力离开了。”“可能小女孩小时候父母就分开了,小女孩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奶奶是小女孩唯一的慰藉啊!我们再来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作背景。1845 年 10 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不远处一个只有 5 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手都冻僵了火柴一根也没有卖出去。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写信寄情,拓展延伸
师:给小女孩写一封信,表达出对她痛苦的感同身受,如果在现在的社会,希望她能有幸福的生活,可以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现在大家开始写信吧。
(学生写信)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写的信呢?
生:亲爱的小女孩,你在那个寒冷的大年夜里受了太多的苦。如果在现在的社会,你一定会有温暖的衣服穿,有美味的食物吃,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你不用再在街头卖火柴,也不用害怕爸爸的暴力。你可以去学校上学,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我真希望你能来到我们这个时代,感受幸福的生活。
师:你的信写得很感人,对比的手法运用得也很恰当。还有谁想分享?
生:小女孩,你知道吗?在我们这个时代,孩子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有温暖的家,有疼爱我们的父母。而你,却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孤独地离去。如果你来我们这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我们可以一起去公园玩耍,一起去吃好吃的食物。希望你在天堂里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你的信也写得非常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你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关爱。课后大家可以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希望你们能从中学到新的写作方法,有新的感悟和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刘晓军老师执教的这堂《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走进经典童话的大门,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刘老师以一个“柴”字导入,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通过让学生组词,引出“骨瘦如柴、火柴、干柴”等词语,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接着,刘老师对“柴”字进行了深入的字源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柴”是形声字,“木”表意,“此”表声,本义是柴火。同时,引用《礼记·月令》中的语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柴”字的理解。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词语探秘,感受对比

在词语教学环节,刘老师先让学生齐读预习过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通过给多音字组词,让学生巩固了多音字的用法。接着,学生们敏锐地发现了第一行词语描写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第二行是小女孩做出的改变,第三行是小女孩想象出来的美好生活。刘老师顺势引出对比的手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小女孩悲惨处境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做好了铺垫。

三、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在初读课文环节,刘老师提出了明确的问题: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交流过程中,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刘老师巧妙地引入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小女孩的愿望与低层次需求和情感需求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女孩的悲惨处境。这种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细读课文,品味对比

在细读课文环节,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描写小女孩悲惨处境的句子,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无助。出示视频和图片,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与富人家孩子生活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对比的效果。在学生朗读描写小女孩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的句子时,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出美好的感觉,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此外,刘老师还让学生填写鱼骨图,回顾小女孩的悲惨处境,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引导质疑,深入理解

在引导质疑环节,刘老师提出了“为什么小女孩这么渴望把奶奶留住”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对小女孩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分析。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原因,也让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六、写信寄情,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刘老师让学生给小女孩写一封信,表达对她痛苦的感同身受,并希望她在现在的社会能有幸福的生活。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信件时,刘老师给予了精准的评价,肯定了学生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对小女孩的同情与关爱。最后,刘老师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指导。

总体而言,刘晓军老师执教的这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然而,这堂课也并非完美无缺,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在引导学生理解马斯洛需求理论时,可以更加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学生自己的需求、身边人的需求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
总之,刘晓军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语文课。刘老师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对学生的关爱,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魅力的语文课。相信这堂课会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邱志凯的教学灵感
不止有课例 更能做设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