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就像推崇他的村上春树一样,仿佛永远没有长大,他的小说主人公大部分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经历着情感的、身体的、成长的困惑,寂寞和孤独是他们永远的处境,忧郁其中,享受其中。
“不过也有愉快的时候,”汤姆紧接着说,不想让哈里把话说完,“是美好、小小兴奋、意外奇迹的难忘时刻。凌晨三点半缓缓驶过时报广场,没有一辆车,你突然独自一人处于世界中心,霓虹灯光从空中各个角落如雨点一般洒在你身上。或者是拂晓前驰骋在环形公园大道,让速度计超过七十英里,一边闻着那从打开的车窗吹进来的海洋的气息。或者是正当满月升入拱门之际,你穿越布鲁克林大桥,你所能看见的就是明亮的黄色月晕,那光圈大得甚至使你害怕。你忘了你是生活在地球上,想象自己在飞翔,出租车长上了翅膀,你竟遨游在太空之中。没有书可以写出这样的良辰美景。我说的是超凡出世,哈里。你把躯体留在后面,进入世界的丰富和厚实。”
——《布鲁克林荒唐事》
我将让死者在文字中死而复生,一旦一页一页地印了出来,故事被装订在了封面与封底之间,他们的余生就有物在手。不仅仅如此,这东西会比他们活得更长久,比我们所有人都活得更长久。
——《布鲁克林荒唐事》
年轻的人们,一边意气风发,一边思考死亡。
1947年,保罗·奥斯特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十四岁那年,发生一件可能改变了他一生的意外事件,在和同龄男孩们山林中游玩的时候,其中一人被雷电击中死亡,保罗·奥斯特目睹了这一切。死亡和虚无深深地植入他的意识,等他由翻译、诗歌到小说、剧作,不断走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时,这些意识成为他思考生活、审视生命的工具。
新京报:巧合和随机的偶然性是你小说的标志,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如此关注“偶然”或“机缘”这个主题?
奥斯特:总有很多怪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想应该很多人也会这么想。偶然性是世界统领一切的方式。突发事件、事故或不确定性,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非常复杂,但你也可以认为这就是命运。
你也可以很有计划、有目标、有理性地做决定,这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偶然性是生活的另一部分。很多写小说的人很容易就忘记了这点,但这却是我最关注的。
——《保罗·奥斯特去世:我是被选中进行写作的》
《4321》是保罗·奥斯特最后也是最厚的长篇小说,中文译本840页。主人公弗格森经历了四段平行宇宙人生,出生、求学、恋爱、工作,死亡总是骤然而至,打断“原本”的生命轨迹。在这种结构下,故事背景中全景式展示的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社会种种更像是小说填充物。
这想法真有意思,弗格森自言自语道:想象同一个他可能会遇上不同的事情。同一个男孩,住在不同的房子里,有一棵不同的树。同一个男孩,有不同的父母。同一个男孩,有相同的父母,但父母做的事和他们现在做的不一样。比如,如果他父杀仍旧是个巨兽猎人,他们全家都住在非洲呢?如果他母亲是个著名的电影演员,他们全家都住在好菜坞呢?如果他有个哥哥或姐姐呢?如果叔祖父阿奇没去世,他自己的名字不是阿奇呢?如果他从同一棵树上摔下来,但不是摔断一条腿,而是两条呢?如果两条胳膊和两条腿都摔断了呢?如果他摔死了呢?是的,一切都有可能,事情是这种结果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能有另一种结果。
——《4321》
不同的突发事件让弗格森走上不同的人生岔路口,但写作和情欲总是如影随形,看似充满可能性的人生依然绕不过宿命。最大的宿命就是死亡。
从他小时候起,从他理解了自己只不过是个过渡性的造物,以后注定要长大成人那一刻起,他就一直认为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一个父亲,最终会生下一堆小弗格森,而他们自己也会长大成人,这个白日梦向来被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未来的现实,因为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小人变成大人,进而把更多的小人带到世界上,一旦你年龄足够大,可以这么做之后,你就会这么做。
——《4321》
每个人都是个“过渡性的造物”,多么悲伤的说法。
《4321》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构上的创新,但如此厚重的书承载的主题却宏大而浅显,当读者跟随作者在主人公的四种人生往来穿梭跋涉许久,最后才意识到这不过是主人公站在青春的尾巴对过往的一番缅怀与哀愁,读者会觉得被辜负吗?
2024年4月30日,保罗·奥斯特去世,享年77岁。他的主人公们被永远留在青春期。
相比于最后的压轴大作,在我心目中,保罗·奥斯特创作初期的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书写孤独和死亡最好的作品。
我认识到,没有什么事比不得不面对一个死人的东西更糟糕的了。那些物品平淡无奇:只有在对它们加以利用的生命中,它们才有意义。当那个生命终止时,事物变化了,即使它们仍然是原来的东西。它们在那儿,但又不在那儿:它们是有形的鬼魂,被判苟活于一个不再属于它们的世界。比如说,对于静静等待着那不归人再次使用的衣橱,人们该作何感想?对于那些散落在满是内衣和袜子的抽屉里的一包包避孕套呢?或者卫生间里仍然残留着上次剃须残留粉末的电动剃须刀?或藏匿于旅行皮箱里的一打空染发管?——那都是人们不想看见、不愿知道的、具有揭示性的东西。这里面有一种辛酸,也有一种恐怖。对事物自身而言,它们并无意义,就像某种消失于文明世界的炊具。然而它们又对我们诉说着什么,它们并非做为物品存在于那儿,而是作为思想和意识的遗迹,做为孤独的象征;在那种孤独里,一个人最终作出了关于自身的种种决定:是否染发,穿这件还是那件衬衣,是生还是死。而一旦死亡来临,一切变成徒劳。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很好奇一生都在书写孤独的保罗·奥斯特是如何没有被虚无感打倒的。
他一定很相信文字和书写的意义。
永远不要低估书本的力量。
——《布鲁克林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