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时分》:人间刹那

文摘   2024-12-25 20:00   天津  


今年像是韩国现代文学的“科普年”。

在韩江获奖前,韩国民众期待的“诺奖”第一人是黄晳暎。

如果读过也喜欢李沧东、韩江、金爱烂等人的作品,黄晳暎的作品更不应该错过。

黄晳暎的长篇代表作《日暮时分》首次引进,导读是韩国文学翻译家薛舟撰写的《韩国文坛有位“太史公”》。黄晳暎著作等身的基础源自他丰富的人生经历,1943年出生于中国长春,多年辗转于韩朝之间,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民主化运动,目睹了韩国的崛起和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后带来的社会问题,流浪、打工、出家、当兵、流亡,他是一部活的朝鲜半岛近现代史。



小说结构采取双视角,一个是成功的建筑公司代表朴敏宇老人,一个是热爱戏剧行业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女孩郑友姬,朴敏宇因为收到曾经爱过又抛弃的恋人车顺雅的信勾起过往烟云,故事在老人的忆往昔和年轻人的挣扎中徐徐展开。

朴敏宇出身贫寒,小时候随父母搬到大城市一处贫民区,既要适应充满丛林规则的底层生活,又要努力读书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在此期间与另一个也在努力读书的女孩车顺雅互相倾慕,他们都想走出去。朴敏宇成功考上大学,入伍,遇到贵人提携,娶了外交官女儿,一路扶摇直上。车顺雅已经与朴敏宇渐行渐远,最后与贫民区小混混结婚又离婚,之后因为城市建设,贫民区已经不复存在,车顺雅与一名图书销售员再婚之后不知音讯。

朴敏宇的回忆次第打开,观感有些像李沧东的电影《薄荷糖》(1999),读者知道主人公的现在,跟随主人公时光倒流,想看清他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作者为了保留悬念,中后部才揭开朴敏宇和郑友姬的真实关系,也给前期的阅读造成一定障碍,但到最后另一层真相揭开,又为悲怆的故事加上一层感伤。

朴敏宇的一生经历了韩国的蓬勃发展,他是发展红利的享有者,然回首时才发现家乡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青少年时的经历也仿佛随着建筑的消失而远去,而建筑的消失正是因为作为建筑商的他这类人的存在,故事的象征意义已经极为直白——朴敏宇这些人是踩在一代人的废墟上成长起来的,他们抛弃了故旧,抛弃了家乡,甚至抛弃了做人的准则。郑友姬为了追求个人梦想不得不独自应对都市社会的重重挑战,车顺雅的儿子因为目睹拆迁现场的死亡悲剧以及长期底层生活带来的压力自杀身亡,朴敏宇的妻子女儿长期在国外夫妻感情早已有裂痕,故事结尾他面对自己多处房产却不知道何以为家。这是朴敏宇一代拼搏一生期待的理想生活吗?如果老一代的成就是以年轻一代的牺牲为代价,这些成就还值得称颂吗?

换个角度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朴敏宇也许只有在“日暮时分”孑然一身时才会回想自己如何一路走来,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但无论如何,人在起点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终点应该是什么样子,人在终点的时候,也很难明白自己为何变成起点时未曾设想过的模样。


年过古稀的黄晳暎笔力浑厚,本书只有200页,但贯穿了半个世纪的历史,叙事不疾不徐,前半部“漫长”的铺垫在最后才迎来浓烈的情感震荡。

韩江、金爱烂等人因为极强的个人风格,也许普通读者不容易接受,黄晳暎的现实主义则更容易引起大众共鸣,尤其中国读者,因为两国极强的文化亲缘性,以及当下面对的共同困境,阅读的时候甚至不会觉得这是异国故事。

书越读越厚,人越活越薄,书里的朴敏宇读完车顺雅的一生用了一个小时,我们读完这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也只需要三个小时。

人间刹那,无声无息。


离想主义
我们热爱生活,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生活,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