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恐怖片。
如果代入女主李红(咏梅 饰)的视角,她在半个世纪的人生里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扼杀,最后以“鱼死网破”的决绝才换得一线生机。
她的生命确实没有受到威胁,但是,对她来说活着的意义早就没有了。
本片以自媒体博主“50岁阿姨自驾游”的真实经历为原型,1964年出生的苏敏,大半生为家人操劳,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屡遭家暴,直到罹患抑郁症。她在网络启发下,决定做一名旅行博主,用自驾重启自己的人生。
《出走的决心》基本没有展现出走以后的生活,把重点放在为什么“出走”。
本片在剧情和人物设计上非常精彩,没有多余的角色和场景,每一场戏都能拿出来单独解析,每一场戏的每个角色都在维持自己的立场,步步为营,层层累积,“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
开场一家人吃饭的戏就把李红生活的日常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丈夫孙大勇(姜武 饰)钓一条鱼回来,说要给怀孕的女儿孙晓雪(吴倩 饰)补补身体,把鱼扔到厨房就和女婿徐晓阳(张本煜 饰)打乒乓球,丈夫女儿女婿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只有李红在厨房忙活,等李红把菜端到桌上,孙大勇就开始挑三拣四,说了要熬汤不要红烧,女儿忙解释是自己要红烧的,女婿也应和着。此时李红提出想去趟成都,三十五周年同学聚会,她不想再错过了。孙大勇坚决反对,女婿迎合了岳母一句,女儿开始没说话最后表示支持。
李红还是取消了行程,她带着女儿产检检测到可能早产,女儿望着母亲的一声“妈!”,李红就懂了。当出现在医院的只有两个女人时,她们都明白对方是支柱也是软肋。
这是电影里李红的第一次努力,但肯定不是她第一次失败。
男人们
本片最精彩的人物是丈夫孙大勇,他几乎就是导致出走的最大始作俑者。
电影用几个片段展现了青年时期在郑州水利局工作的干净俊朗的孙大勇如何迅速转变成如今的状态。从李红买玻璃花瓶就能感受到,李红期待的是琴瑟和鸣、浪漫温馨的婚姻,但孙大勇从来没有认同过。九十年代李红下岗,孙大勇找领导说情被拒绝,之后就没了下文,他似乎很满意妻子专职在家照顾家人。李红宁愿扫大街也要有工作,要有自己的收入,这样她可以自己给自己买花。孙大勇斤斤计较、小气抠门的状态也越发极端,从开始的每天记账对账,到和李红AA制生活费。孙大勇老家亲戚来吃饭,李红忙里忙外招待,还被强迫喝酒,最后又被孙大勇埋怨做菜大手大脚不知节俭,两人争执中,孙大勇故意把李红的花瓶摔碎了。
郑大勇应该是非常典型的窝里横,不管人生是否如意,妻子就是唯一的出气筒。他数落李红的话术十分娴熟,他认为必须给孩子用尿布李红问“谁洗”他直接倒打一耙“你就是懒”,女婿给了一部手机他心生嫉妒故意讽刺李红“你图个啥你自己清楚”,李红只要回嘴他就说“说一句顶一句,一个女人就不能好好听着吗?”,李红质问为什么都得听他的他说“就凭我比你明事理”。每次吃饭都要挑肥拣瘦,每次要东西都是敲玻璃,在他眼里他每天钓鱼看电视打乒乓球都是应得的,李红每天做饭做家务照顾所有人都是应该的。他的理就是人间至理,他的话就是奉天承运。
李红的父亲(李易祥 饰)不遑多让,1980年代恢复高考,学习成绩一向优异的李红满心期待着高考,父亲背着她直接办了退学,因为她是长女,因为弟弟还在上学,因为家里需要更多收入。这个影响持续到李红下岗,因为学历低很难找到合适工作。李红之所以认识郑大勇不久就着急结婚,就是想早些独立,结婚前父亲坚决反对,闹离婚时依然反对,“我说不行就不行”。
女婿徐晓阳非常暧昧,他的日常表现堪称完美,和岳父母相处都不错,但偶尔也露出潜意识里对女性的真实态度。平时照顾孩子都是晓雪请假,晓雪失业他这样安慰“晓雪正好在家歇一歇,带带娃。”难得给晓雪买衣服还是亲子装。“母亲最伟大”张口就来的歌颂不知道几分真心,“我想尽量理解你”保持理性的沟通姿态不影响每天回家就玩手游。晓雪和晓阳的关系整体上还算融洽,晓雪的不满也都多多少少得到回应,他们最后还一块出钱帮母亲买车。整体上徐晓阳是被动的,他不主动改善现状,也不拒绝配合,这种不声不响比起郑大勇的咄咄逼人更为隐蔽。
女人们
在女儿退学、女儿婚姻、女儿帮儿子干活不给工资等等一系列事情上,母亲(艾丽娅饰)是沉默的“帮凶”。显然在丈夫面前,她没有发言权。她接受了禁锢自己的规则,转而开始维护规则。当李红向弟弟索要欠账时,弟弟拒绝的理由就是反复重复一句话:“咱还是不是一家人”。母亲想居中调和,李红反问母亲:“你也是女人,你也当过姐,你也是女儿,这公平吗?”母亲沉默了,然后她举了个自己小时候把白面馍让给弟弟吃的例子,说:“我从来没意见,从来没意见”。
孙晓雪的变化极为真实。作为年轻一代,她从小就态度鲜明,她非常不满意父亲对母亲的态度,甚至直接劝母亲离婚,批评母亲“懦弱”,并因此怀疑婚姻、怀疑爱情。等她长大了,结婚了,生孩子了,她的锋芒一度被磨平了。当她忙于家庭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现听不懂朋友们聊天了,她与社会脱节了。她不甘心地向丈夫倾诉:“我觉得我被困住了。”
整部电影最理解母亲的是女儿,但是关键时刻最为难母亲的恰恰也是女儿。当李红想去见多年未见的老友时,女儿因为担心早产留住了她;当李红再次做好准备出门时,女儿因为刚找到工作想稳定一下又留住了她。两位丈夫因为忙、因为不靠谱、因为不担当,天然地被免去了照顾孩子的责任,母亲必须为家庭兜底。这是一个女性在背刺另一个女性。
李红们
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男子气概的同乡同事,职场招募的潜规则,驾校教练的背后非议,李红们面对的是一整个性别歧视的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从李红的母亲到李红的女儿,三代女性有了明显的变化,服从——配合——反抗,但当事无巨细的生活扑面而来时,她们对自我的认知和坚守往往不堪一击。
十几岁的李红在憧憬未来时,她想走的远远的,开着大卡车,云游四海,腾云驾雾。这个梦她做了半辈子。
出走并不难,难的是决心。
最终触动她的是再寻常不过的阖家欢乐。女儿转正,女婿加薪,丈夫钓鱼得奖,一家人觥筹交错,庆祝三喜临门。每个人都在心安理得享受自己的生活,有谁真的在意李红呢?
“我这辈子等着弟弟长大结婚,我等着我也能结了婚嫁个好男人,我等着你长大,等着你结婚,我等着大宝二宝上幼儿园,现在我要等着你的事业,以后要等大宝二宝长大,等着他们……我等到啥时候去啊,我等不了了!我再等下去,我永远都走不了。”
“我也想要有我自己的事儿,我跟你们是一样的!”
整部电影与其说是在反抗父权、夫权、男权,不如说在挣脱所谓“母职”“妻职”“女职”,与其说在反抗性别压迫,不如说在要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如此多的牺牲,如此多的委屈,如此多的不甘,如此多的辜负,如此多的绝望,千言万语都是为了一句话——我们本来都是一样的。
想在雪中奔跑,想看鲜花朵朵,想穿红裙子,想同撑一把伞,想有部新手机,想见见老朋友,想云游四海,想自己做主。
李红期待的多吗?
电影最后,李红终于踏上旅程,纵横江海。之前的场景镜头逼仄,色调阴沉,此刻天高地广,鲜艳明亮。
女儿道歉了,母亲没有怨言。
电影开场和结尾用了同一段场景。孙大勇要ETC的过路费,81块,李红打了钱,然后把ETC远远扔开。这段非常黑色幽默的情节来自原型的真实经历。
电影终究是电影,太浪漫了。但当老年李红看到青年李红时,还是由衷的祝福她们:向前看,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