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间,人们对于合资车的态度,已经不在是以前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眼看着国产的份额越来越高,新能源、智能化等技术差距也越来越大,当时人们的心态已经从“合资到底能不能逆袭”变成了“合资终结倒计时”,一时间,关于各种新车、新闻,国产成为了彻底的主流,合资反而变成了边缘化。可时至年底,一张中型车销量榜,却是把人拉回了现实。
从榜单来看,在中型车这个领域,海外品牌的统治地位似乎并没有被真正动摇。除了秦L、海豹06等几个新加入的选手之外,其他仍是那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帕萨特、凯美瑞、迈腾、雅阁、亚洲龙、天籁,还有C级、3系、A4L、CT5等豪华车。其中极其反直觉的是,让人觉得已经没有了存在感的日产品牌,旗下天籁仍能超越90%以上的国产选手;被人称作为验证码的丰田BZ3也同样好于各种国产选手。显然,这张销量榜背后的学问,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对于合资品牌复苏的原因,有多重因素叠加,但总结起来就是性价比大幅提升,从各种官降、限时优惠、一口价,到同步提升了配置的新款,再配合下半年的置换补贴,到手价才十二三万的合资车,已经彻底拧干了溢价。当然,国产品牌在性价比这件事上也丝毫没有松懈,甚至在以越级的程度对待性价比这件事,比如像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车型,比如eπ007、还有顶流的小米SU7等等没上榜,就是因为它们实际是出于中大型级别,可排除掉SU7之后,那些中大型的国产轿车,在销量上仍然难以撼动合资选手。
显然,在共同追求性价比这条路上,合资跟国产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于国产,以消费者的视角切入,感受的确就是“知道你很卷、很有性价比,但确实提不起兴趣”,尤其对于中型轿车这个很要求机械素质和细腻程度的品类,主机厂如果是用极短的时间,用集成式的办法攒出来的组装车,消费者也的确不会跟鉴宝一样拿着放大镜去细细品味。
反观合资,在追求性价比之前,它们却已经把最重要的事情给干完了。不管是追求极致驾控,还是顶级的舒适+低油耗,各种风格都各有高手,在这个前提下,新的价格、新的配置就会让人重新产生兴趣。
继续解构的话,会发现,冰箱彩电大沙发,或者顶级智驾,的确有它们的专属人群。但在中型车这个市场,讲究的就是机械和调教,中型车所瞄准的“老司机”用户群,可能跟车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们年轻时遇到各种新科技的时候,惊艳、新鲜感,可能完全不亚于我们如今面对各种各样的高阶智驾、车机大屏,但几十年的用车经验总结,开车这件事,最终还是得落到好开、靠谱、设计合理等几个关键点上。而忙着攒“黑科技”,却忽略了基本功的国产中型轿车,显然搞不定这帮“老司机”。
而如果这种猜测属实的话,那么国产车的崛起之路,实际还处在任重道远的层面。好在,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以小米、极氪、阿维塔等等为例,国产只要肯下功夫,同样可以拿出不错的操控、调教,只是光有这些少数派努力,操控好,功底深的口碑,目前仍旧掌握在海外大厂手中;这张中型车销量榜带来的震撼,也值得国产选手重新反思一下,我们以卷为纲的核心战略,以速度、以智能化等附加科技为亮点的战术,是否真的能够大杀四方?
总的来说,近几年,国产品牌在SUV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这之外的轿车、MPV市场,却总总拿不下制高点。在这个时候,矛头指向了我们从不慢工出细活、也很少注重驾控、技术成熟度的产业现状。就如网友所说:“十几个正式员工,几百号合同工,两三年加班加点造出了一台车,以前觉得是一种骄傲,现在却觉得有些悲哀”。而面对这依然被海外品牌所主导的中型车市场,你觉得国产品牌是否该放慢脚步,好好思考下阶段的仗该怎么打,也好好练练基本功,让国产车的卖点别在止步于车机和智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