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汽车行业、新能源,各种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条却是公认的:难!造车难,想挣到钱更是难上加难!像很多新势力年龄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但还依然无法摆脱依靠资本“喂奶”的状态,甚至部分厂商已经做到了细分领域第一的销量,可整体仍没有实现盈利……但小米汽车前段时间发布的财报,其中超过17%的毛利,高达4万多的单车利润等关键词,让汽车行业的种种艰难,在这个还未满周岁的新品牌面前不复存在了。
从小米的财报来看,在第二季度,小米汽车的交付量为2.7万台,营收64亿,毛利率15.4%,亏损18亿元;到了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的交付量为3.9万台,营收达到了97亿,毛利润也提升到了17.1%,亏损则缩小到了15亿。
对于这几组数据,解读为:如果只算单车利润,小米第二季度的平均成交价为23.7万,每台车的毛利润约为36500元;第四季度平均成交提升到了24.8万元,单车利润为42500元。至于每个季度最终亏损的结果,则是由于研发、建厂、销售、行政等各项开支累计所致,而在目前的开支水平下,小米汽车想要整体盈利,第四季度销量只需要达到7.5万台左右,也就是月均2.5万,就能基本实现。而在10月,小米光凭一台SU7就冲到了2万台的月销量,明年大概率会在3月左右上市首款SUV,也就是说,卖车第一年,雷军和小米就基本解决了盈利的问题。
而这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结果,也让曾经被视为是单纯理工男、还有些人畜无害的雷军,重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同时,这项成就,也让无数在疫情、经济下行期历经煎熬的人们发出感叹:怎么他挣钱、创业就显得那么容易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把雷军从一个不懂车到开遍数百台车的经历当做成功学,未免鸡汤味太浓,这事换成任何一个没得“晕车癌”的普通人都能办成。不过,关于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种种传闻和切身的感受,又让人觉得这个财报就是在意料之中。
比如,有人说:小米的供应商,都是抢着供货,不为科技界大佬跨界造车的名气和流量,也不为SU7上市后就不低的销量,光是一个账期短、到期必结,就让很多供应商主动给小米打折了……
也有人说:小米造车虽然仍是组装模式,但第一台车研发投入就砸了一百多亿,跟特斯拉的首台车差不多,最终的三电、驾驶也确实见功底……跟它比,很多厂商连组装都没组明白。
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比如“保时米”的借鉴式造型;比如小米SU7 MAX官宣的2.78秒加速,是排除掉起步时间后的虚标成绩,可没有人能够避免起步时间,所以也没人测出过官方标称的成绩;再比如,财报发布后,看到那高达三四万的利润,又有人质疑SU7的成本原来“才”十七八万……
显然,小米汽车第一年就接近盈利的成绩,本身没有太复杂的原因,就是销量确实够顶且不需要靠大幅度优惠维持,因此很快达到了毛利较高,且即将平摊研发、销售等其他成本的地步。小米SU7的热销,则在于它虽然是一个“组装厂”,但也毋庸置疑是一个“开荒型选手”:在它之前,国产新能源停留于账面上的遥遥领先,七八秒的BBA也的确没法跟4秒级的国产纯电比,但实际开起来,人们又依然觉得还是老牌大厂更带劲;有了SU7之后,国产不光有了比特斯拉更便宜也更漂亮的平替,连很多停车都不利索的小女生,也明白了操控的乐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体验。
换言之,小米造车也像它造手机一样,并不是那种能够手搓旗舰芯片、全新生态/架构的T0级选手,但它却是一个有追求的“组装厂”,一个能把性能、三电向前推进一个级别的新势力。而对于一家主机厂来说,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本职工作。这个时候再结合小米烧自己钱造车的优势和“求生欲”,第一年就即将盈利这个成就,对于小米汽车还刚刚只是个开始。
汽 | 研 | 社
纵览汽车行业大事小事
解析你关心的车事
微信号:qiyanclub
长按二维码关注汽研社
入驻平台「不止」
今日头条 | 搜狐 | 车家号 | 新浪 | 易车 | 网易 | UC | 企鹅 | 一点 | 百家
汽研社旗下媒体「还有」
球叔教你买车 | SUV与越野车顾问 | 豪华车视界
汽车行业发展与研究 | 精准购车 | 新车点评 | 汽车发烧友
商务合作 - 微信-chemisheng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