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敬爱的母亲

教育   2024-10-16 22:29   河南  

妈妈走了。我心里空落落的。


今天,将母亲与父亲合葬。愿他们在天国吉祥安康。


母亲于1941年2月15日(阴历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原阳县陡门乡陡门村,在家排行老三,前有两位兄长。 


外祖父家境一般,但为人友善,慷慨义气。尤其是他老人家重视我母亲的教育。在那个女子读书尚未成为潮流的时代,他倾力支持送我母亲读书,一直上到县里的高中毕业。据母亲说,有一次交不上学费,我外祖父上房顶揭了几绺瓦到集市上卖掉才凑齐。


我母亲高中毕业,成为学校里少数几位考入郑州的学生,进入河南省卫生学校中专学习医疗护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一些政策,学校遭到停办。母亲未能得到正规的职业教育。我姑姥姥当时已然在郑州落户,膝下无嗣,收留了我的母亲。


1962年,母亲与父亲结婚。 我父亲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我们家最初是在市二院的洗衣房附近的一间小屋里挤着。后来搬到苑陵街东头的二院家属院。妈妈和爸爸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至今暖意融融。


吃饱穿暖,是谓小康。母亲的不辞辛劳使我们在儿童和少年时代就已经提早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午饭还是晚饭,母亲总是提前安排,从未使我们挨饿。好吃的东西都是专门留给孩子们。她和爸爸总是吃些一般的饭菜。我们当时真的是衣食无忧。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要搞活动,要求每人都穿蓝秋裤。我的秋裤颜色不对。我记得母亲拉着我的手,从大同路的一家店,到德化街妇幼儿童商店,再到手工业大楼,转了好几家店,才终于买到了合适的蓝秋裤。我信任我的妈妈。妈妈不会让我难堪的。


我外祖父生前的唯一一张照片是我母亲领他在郑州艳芳照相馆照的一寸头像。这唯一的一张照片被我小时候不小心撕坏了。妈妈什么也没说我。外祖父最后一次来郑州的时候,二七纪念塔尚未修好。他说,明年修好了,我再来。他再也没来。没能看到落成的二七塔。


母亲领着我回老家给外祖父送葬。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葬礼。事毕,急着回家。回来的路上,坐长途车,我又累又饿,两眼发黑。妈妈央求车上的人帮助,好像还拿出几毛钱。车上的一个老先生,无偿给了我一块馒头和一捧花生米。算是救了我的命。


回想起来,我的命运多舛,这辈子给父母带来很多难题和麻烦。母亲生我的时候,好长时间难产。我小的时候,曾经得过脑膜炎,据说抽脊髓能喷到屋顶。我11岁的时候,曾经在骑自行车时被汽车撞倒过,造成四五腰椎压缩性骨折,差点儿就不能再站起来。看到妈妈一度伤心甚至绝望的泪水,我感觉到天塌了。没有妈妈的悉心照料,我活不到今天。


在我上大学的某年,母亲跟单位同事到北京出差。休息日别人都去旅游区游览。妈妈专程到我们学校来看我。当时已经过了饭点儿,傻傻的我也没问妈妈吃饭了没有。后来才知道,妈妈转了几趟车,来不及吃饭,就是为了能尽快看到我。


那次,妈妈的同事们,有的去了颐和园,有的去了雍和宫。妈妈哪儿都没去。前一阵子,妈妈清醒时还说,到底没去过雍和宫。下次有机会再到北京,要去看一下。我们也都期盼着妈妈能好起来,有力气再去北京。谁知又是一梦。


我这个儿子,算是白养了。从十七岁上大学,一直游荡在外。聚少离多。能在父母跟前尽孝的日子没几天。多亏了我妹妹以及我们所有家人,使得母亲在最后一程始终有人悉心陪伴,走得安心。


母亲在单位人称徐会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赞许。在家里,她被称为太奶奶,四世同堂,子孙绕膝。善良率直的母亲,用自己真挚的爱打动着我们的心,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妈妈热爱生活。她退休后曾说过一句话,很经典。她说:我真想捞住时间,不让它走恁快!


时间终究无情,这让我们活着的人更加珍视生命。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妈妈,我们爱你!


痛悼先母


由原阳 到郑州 初进卫校 后入公职 

兢兢业业 同事皆称徐会计


心善良 行率真 广受爱戴 相夫教子

辛劳持家 街坊常赞风气先




马浩on战略管理
management profes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