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升级常见。降维打击难寻。
说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仔细解读,也只能是说,每个行业内部都有自身的鄙视链。在任何行业,都可能成就该行业内金字塔尖的功业,成为一方人物。
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消除跨行业鄙视链的存在。金字塔的高低胖瘦还是不一样的。
某些行业,就是比其他行业气派;某些工种,就是比其它工种吃香,无论是权势地位、金钱回报还是世俗意义上的体面光鲜。
今天看了葛优的最新影片《刺猬》。顾长卫的导演。上次看他的电影,好像是《孔雀》抑或《立春》。
顾导是摄影师起家。《孩子王》《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都是他的摄影作品。
还是没忍住,跟张导一样,从摄影跨界升级做了导演。技术专业到底不如执桶拿总过瘾,Action还是Cut,想咋整咋整。
冯裤子当导演前是美工。没见谁是导演起家,后来改行专弄摄影或者美工的。歌导则出道就是导儿。根正苗红,人家爹就是导,帮他导。
由此可见,水往高处走。职业跨界,往往是往所谓更高级的地境,无论你怎么定义高级,至少是更有权势的行业和岗位。
Zubin Mehta刚进他爹创办的乐团时是弄贝斯的。最终还是做了指挥。韩中杰做指挥前是吹长笛的。刚退休的Barenboim则是从钢琴转指挥的。
顶多是乐手转指挥后独奏和指挥同时两门儿抱,没见谁指挥出身,指着指着,自己心甘情愿地坐到人堆儿里当了一名演奏员了。
演奏员也有鄙视链。你说,在家里,是小提琴手也顺便玩玩中提琴呢,还是中提琴手偷偷玩玩小提琴呢?
早年音域跨区含混的多明戈,从男中音拔到了男高音。除了他老年又偶尔回到男中音的角色,没见谁从高音自己出溜到中音部了。
Tenors get all the ladies。Baritones are mostly villains and bystanders。男高音都是英雄。男中音主要演些叛徒和坏蛋。
可见,跨界多是升维。否则谁费那事儿。当然,也有不跨界的,坚守自己的专业。一是职业荣誉感。二是自觉没有跨界的底气和本钱。
说好的降维打击呢?好像比较罕见。一是没有意识,没想起来还能这么干。二是没有台阶儿,放不下身段。三是自律矜持,没那么不要脸。
专业打业余。欺软凌弱。总是觉得有些不地道。但这种事情总会时有发生。有时实际上自己都不在意。
春运期间,能飞的不飞,都去抢高铁,方便。那些只能坐高铁的群体就被这帮人变相地降维打击了。而大家还都认为这是公平竞争。
很多买经济适用房的都不是经济适用房的目标群体。他们的出现使得很多本来可以买得起经济适用房的也买不起或者买不到了。
当然,北大的毕业生可以去卖肉,可以去扮演和尚,也可以去说脱口秀。好在都是个案。
当然,有的跨界,无所谓升降,而是平移抑或嫁接。比如老锣和龚琳娜的合作。
老锣用大提琴以及弦乐四重奏为龚琳娜谱曲的中国民歌专辑《花非花》乃是民歌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德国Lieder和中国民歌融合的典范。
龚琳娜今晚官宣离婚。想起来二十多年前在首都几场T2初次碰见老锣和龚琳娜的时候,一切才刚开始。现在已然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