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谈到Karl Weick的Act Thinkingly,有朋友留言问Thinking和Knowing的区别。这个在我2018年12月发在《外国经济与管理》的相关论文“知行合一的悖论与张力”一文中有详尽的解读。那篇文章的起源是在本公众号的两次remarks。今天呈现其中之一。快放假了。放慢节奏。
2024-9-29
先听俺用河南味儿的英语给你掰饬一番中不中:
古今中外,知行合一大概是一种理想。
大凡理想,通常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理想通常都能实现,大概就已经不再是理想。
说得邪乎一点儿,如果理想是recursive而不能实现的,大多是空想,utopia而已。
说起来貌似非常有理有意义。其实都是水中月镜中花,mental masturbation n' spiritual raping。自我意淫外加强奸别人的智力。
有没有注意到?大部分鼓吹知行合一的人都是在世俗意义上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和成就的读书人。
干大事儿的人,基本上没时间给你啰嗦合一,老子就是一。Just do it!
Jeff Pfeffer曾写过一本书,关于Knowing and Doing Gap。我个人感觉这是他10多本著作中最不精彩的一本。
我们倒是希望管理学想医学那样有evidence based learning and treatment。到头来,包括医学在内,只是“猜测”的成度不同罢了。真正前沿的知识获取(Knowing,or Knowledge Generation)都是猜。
猜得多了,以为自己Know了,知道了,但需要通过行动去解决的问题和考察的对象通常早已经变了。
知行合一的臆想,通常是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需要行动的时候,本已知道的东西要么忘却,要么无法及时地检索和提取,要么无法即兴对接砸挂。
要么所知之道已是废铜烂铁,昨日黄花。
常规的事情,也许可以做到知行合一。苞丁解牛,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水到成渠。
即使如此,知行合一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和感悟提炼。而且前提是问题和对象基本不变。这对于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问题,基本上是难以想象的。
当你认为精通战略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走向了僵化和固化的误区。
国中企业家里有几位享誉世界的管理理论大师。已经成仙了。他们自己的员工已经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我也赶不上他们的理论步伐了。当然,在某些认为教授应该每天去企业走一遭的人眼里,我们基本上就没步伐,干脆没在走,完全没在合一。
其实,知道的越多,越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此乃常态。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算些微有知。
越是认为自己很知道,其实越是无知和危险。
对待知识,要永远有敬畏之心。
至于行动,尤其是事后被证明成功的行动,其起源和驱动往往是事前的无知。无知者无畏。如果事前都想清楚了,基本上都歇了。
为什么?要么看不懂问题,要么觉得肯定干不成,要么觉得根本不值得干。
从这个意义上“知与不行合一”可能更有道理。
睿智的行动,靠的是有目的和有悟性的摸索探寻和渐进的纠偏试错,尤其是在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下。
知道,通常是在事后。这几乎是铁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言趋真。因为对他来说,样本都齐了,根本不用再去sample了,整个一生的数据(population全集的)大数据都齐了。他可以下他所知的结论了。无论对错真假,那是他知道的结论或者信奉的他人已然总结出来的某种结论。
问题是,已经没有行动的可能了。没有明天了。
如果行动的可能依然存在,一个人的mental model连自己也会觉得没有齐全incomplete,还有继续learning,knowing, adapting,revising的可能性。
大而言之,知是群体的,行是个体的。
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有局限的。即使如此,通过教育和传播,知识,可能帮助很多人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但一般性知识,很难帮助某个个体成功地行动或者说有效地行动。
一个人自己个体总结的知识,除非你是拓展整个人类知识边界的爱因斯坦等,是弱于人类集体智慧结晶的。于是,更不可靠。
盲人瞎马,夜半深池。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二者皆有可能。
自己要有悟性与洞察,同时要有选择地利用外脑和现成的知识与常识。
再说一遍,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你通常无法预知,也无需想着如何知行合一。
试着,猜着,走着,看着,不死就还活着,别人都倒下了,就有了你的成功。
找地儿偷着乐吧。
尽管你曾经灰头土脸,屁滚尿流。
当然,你现在有资格了,可以写书,讲课,跑场子,闯论坛,给后生们训教:你看我当初就料定如何如何!我学习,我探索,我求知,我行动,我成功,大家一定要知行合一哟!
一个真实的故事:
今年我们通过夏令营选研究生。一位营员面试时被我问到的问题,正是如何看待“知行合一”。我没有为难她,直接亮出了我的观点。知行合一是扯淡。
她反应非常快,讲了三点,第一,知行合一不可能,第二,没必要,第三,XXX。说的我heart flower angry open!
估计她主要倒不是为了取悦我才同意我。不管她是否真的同意或者反驳,反应简直太快了!
太有才了,太有逻辑了。她回答所有老师的提问,都能有一二三,甚至自我互博,提供替代性解释。简直是做研究的天才。
我们录了她读国发院管理学博士。他最终选择去光华读金融硕士了。
不知道她听的是家人的意见,老师的意见,同学的意见,还是坚信自己的意见。听人劝,吃饱饭。
不知道她是否知行合一,知与不行合一,行与不知合一,还是知行完全分离。
30年后也许初见分晓。Until then, let's all keep dreaming!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