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案例:六上第六单元教学新思考

文摘   2024-11-13 14:43   江苏  
我不想按部就班地按照单元中的那个顺序教。在一线工作多年,你会发现,100%的老师都是严格按照每个单元的教学顺序教学着,一年一年又一年,没有变化。这些年,我不愿意这么做了,尤其是新课标的出现更坚定了这项改革。因为大单元教学需要从线性教学结构走向知识结构化教学。
比如最近思考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有三首古诗《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习作《学写倡议书》,最后是语文园地。

老师的教学顺序是什么?先按照三首诗的顺序教三首古诗,然后按照三篇课文的顺序教三篇课文,接着教口语交际、习作,最后完成好语文园地之后,做做相关练习题,整个单元教学任务结束。

这样的教学结构,就是学术界定义的线性教学结构。三首古诗、三篇课文与口语交际、习作有什么关联?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估计连老师都说不清楚呢!有人会说,很清楚呀!单元主题(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和两条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统整了这个单元呀!不要教得那么复杂,语文教学很简单,按照两条语文要素来教就可以了。如果教学仅仅是这样的化,新课标要求一个个单元为学生建立的“知识结构化体系”那就难了。因为这个主题下的两个语文要素下的四篇课文教学及口语交际、倡议书的教学,真的无法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化体系。面对不需要改变的这个单元教学内容,如何为学生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结构化知识体系,是大单元教学实践必须要考虑的事。

这一单元的习作是学写倡议书,教材非常简单,不需要四篇课文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写着玩。那就先写,把这件事先做了。

我以“大地与我们,我们与大地”设置单元主题。

任务一 表达与交流教学。一是写好倡议书,二是寻找意见不同的办法。

任务二 认识土地及人类之使用——《书湖阴先生壁》及《三黑和土地》教学。读《书湖阴先生壁》,知道大宋时期的湖阴先生太会种田了,花木栽的真好,这土地肯定是自己的。退居这里的宰相王安石((10211218日-1086521日),也有土地,所以能安然在其中生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土地私有制就是从宋朝开始盛行壮大的,地主阶级远超过去任何时代,官与地主勾结开始兴盛】【课堂上有必要补充一下王安石变化中的一些内容,来说明宋人是怎么认识使用土地的】以“诗与远方”创意来理解这首诗,那诗在宋朝,“远方”就是《三黑与土地》的教学(诗人苏金伞创作于1948年),想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件大事——土地改革运动(194654日—1949年),打土豪分田地。初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篇文章的主人叫“三黑”,大黑、二黑哪去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另外,这首诗、这篇文章,能让我们写什么“倡议书”呢?会有啥帮助呢?

任务三 大地中的问题与建设——《江南春》及《青山不老》的教学。《江南春》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学这首诗,可以想象到杜牧所写这个地方的情景。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在此诗中,景情相连,且回还往复,由景生情,再借情观景,其中韵味自然悠长。

以“诗与远方”创意思维看这首诗,诗在唐朝,远方想到晋西北。江南的过去与现在,不缺绿色不缺水;但晋西北等地,缺少绿色,缺少水,但不缺少干旱、霜冻和沙尘暴等。但这里终于有了改变,许多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努力让其改变……《江南春》第2-3句都在写人,无名无姓多少人,他们干什么?《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无名无姓,他们在干什么?另外,这首诗、这篇文章,能让我们写什么“倡议书”呢?会有啥帮助呢?

任务四 地球人的忧患与保护意识——《浪淘沙(其一)及《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黄河的四个特点:一是曲弯;二是万里长;三是泥沙多;四是浪淘大(从“天”涯来的)。诗的后两句,是整首诗最美的。用“诗与远方”来创意地理解这首诗,诗在唐诗,远方在《只有一个地球》里。去银河的路上,到牵牛织女家,别忘记回望一下地球。刘禹锡看来发现了地球上的诸多问题,也想离开地球了。现在,这个地球,比刘禹锡时代更是千疮百孔,真的需要人以科学的方式来爱护了。《浪淘沙》诗人的作品;《只有一个地球》是科学家写下的。


第一语文
第一语文,语文第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