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写《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文摘   2024-11-18 21:16   江苏  
我和同学们一样,还是很喜欢叶至善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这一课的批注教完了,识字教完了,接下来就与学生思考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当演小哥哥故意逗“我”,问“我”会不会豁虎跳时,“我”说自己不会,求小哥哥教“我”,“我”能不能学会?学生说,应该能学会,即使不能一下子完全学到位,肯定要比文中正式表演的好。

不愿意求小哥哥,如果问老师,让老师教,老师教了“我”,“我”能不能学会?老师教,估计能教会,很遗憾,“我”没有主动让老师教,老师也没有主动教。

如上思考,作者是不是杨通过这篇课文告诉读者,人应该主动请教,主动拜师学艺。

小哥哥和老师见过豁虎跳没有?他们会不会豁虎跳?从小哥哥及老师的话语来看,他们肯定见过,但估计他们也不会跳,或者说跳得不好。如果能跳得很好,如果小哥哥与老师有着共同的集体荣誉感,也会主动教“我”的。

如此思考,作者是不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要有集体荣誉感!

当然,从小哥哥及老师所说的话,也有可能说明老师、小哥哥太了解“我”了,在表演上可能真的学不会,所以就不主动教了。这种思考不太合情理。

阅读课文,都能看出,“我”真的没有主动求小哥哥、老师来教豁虎跳,“我”回家也没有求父母,让父母教豁虎跳。即使排练时出现了那么多问题,小哥哥说从未见过如此窝囊的老虎,“我”也没有求人帮助。“我”为什么这么自信?这与老师说了不需要豁虎跳,只要按照老师所说的那几条,做到就行了,有关。因为“我”觉得老师所说的那几条过于简单,而排练中出现了问题,老师没有批评,没有不让“我”演,也让“我”觉得学老虎简单。这一系列的因素,才导致失败的。

这么一聊,学生感觉到,看似简单地演老虎,也要好好训练,看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有道理的。

所以,课堂上我笑着说:“如果‘我’练好了,以豁虎跳的方式跳上台,扑向小哥哥及他的妹妹,狠命地一会儿咬小哥哥,一会儿咬小妹妹,把他们咬得在地上打滚,这时猎人对老虎开枪,‘我’又以一个豁虎跳的方式,张大嘴巴把猎人的枪抢了过来,咬着猎人,把猎人扔下台。接下来,继续咬吃小哥哥、小妹妹……”

同学们笑着说:“这不是《兄妹历险记》了,应该是《老虎吃人记》了!”

“对!此时的老虎就是主角了!如果真是这样,下面就没有哄堂大笑了。因为敢笑话大老虎,‘我’就豁虎跳下去,把笑‘我’的人,一块吃掉。”

这就是配角练到位了,演好了,才能去演主角。没有想到,文中“我”太不用心了,训练太不到位了。所以,配角都演不好,主角再也没有可能了。这一次“我”的失败,以后班级里还会有好多表演,“我”不演老虎,还会演其他吗?老师还会让“我”演吗?同学们都说,不会让“我”演了。

另外,文中的“我”还有一个问题,居然去动物园的笼子里看老虎会不会豁虎跳。学生都说,动物园的老虎,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根本不需要,也没有机会表演豁虎跳。“我”应该去原始森林里找老虎、看老虎,才能看到老虎是否有豁虎跳。课文最后一段,说“我”至今不明白豁虎跳是什么,如此“笨拙”的“我”,看来是很难明白的。这有点像《我不知道我是谁》中的达利B

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把“我”的窝囊、笨拙,写到了极致!如果课文最后,写到自己发现到老虎怎么豁虎跳的,此文就不是大师之作了。


第一语文
第一语文,语文第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