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之《麻雀》新教法

文摘   2024-11-02 10:53   江苏  
四上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看新课标,习作与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看来这一单元可以称为“表达与交流”单元。如果真这样变了,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思考。
既然是习作单元,课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在“写作”上,应该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能促使写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或者是整体合格式完成。

这一单元的课文与习作例文共四篇,一篇是外国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另外三篇课文的作者是我国的,《爬天都峰》是黄亦波的,《我家的杏熟了》是周蓉的,《小木船》没有作者。

这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生活万花筒”,其实是引导学生找到万花中的“花”,然后写好“花”。什么是花?花是美好,花是精彩,花是大爱,花是交流,花是有了矛盾后的化解,花是合作,花是握手,花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花是从恶就良从坏变好……花,较易看到,但要想写好“花”,写得有创意,是需要智慧的。

《麻雀》一文中的“事”,是千年万年一遇。《爬天都峰》交流之事,这么多年那么多人爬山,一老一小对话不算稀奇。《我家的杏熟了》中的事,只有生活在农村,老奶奶心不坏,那是常有的。《小木船》里的事,即小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可以说天天有,有的化解,有的没化解。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看教材,四篇文章很容易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国,一类是中国。那每篇课文承载什么样的写作教学智慧才能促使全班学生写好《生活万花筒》,这是大单元教学必须要考虑的事。

《麻雀》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一篇。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写的。这篇文章是否真实发生?无法考证。作家用第一人称写,目的就是把读者拉入一个真实的现场。为什么说不一定真呢?只要研究过或者知道鸟搭巢,一定清楚鸟搭巢可不是简简单单地搭,它们的选址相当科学,几百、几千棵树,不一定有适合搭巢的,选好了,肯定是最佳的。它们搭巢过程更是科学,所以这些会搭巢筑窝的鸟被称为天生的伟大数学家,特别会计算。巢搭好,生蛋、孵蛋,小鸟、老鸟生活在那里,说被大风吹下来,谁见过吗?特别常有台风的地方,有鸟被吹下来的吗?今年,几十年不遇的台风,人建的房子、做的支架等被吹坏的不少,看看树上的鸟巢,有被吹下来的吗?真巧,天下可能唯一的一次大风把小麻雀吹了下来,被文中的“我”遇到了,被作家屠格涅夫遇到了。所以,从作家的职业本质来说,这就是创作!作品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生活中有不少弱的大人救小孩子的事,但作家直接写这件事,读者怎么可能喜欢阅读?因为这是太多了,不稀奇!但把弱的大人变成老麻雀,把小孩子变成小麻雀,这不就高于生活吗?以此来创作,多有新鲜感,读者肯定大都喜欢。所以这一课把作家创作的这一智慧教出来是非常必要的。生活万花筒,即生活中的很多花是司空见惯的,如果学学作家,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智慧,将司空见惯的“花”,变成千万年不遇的“花”来写,肯定是好文章。这是《麻雀》给予我的第一写作智慧。

读《麻雀》,哪个地方最精彩?学生一读就知道是第四、五、六自然段构成了这一精彩。如果只用一个自然段来言说精彩,那就是第五自然段。而这一精彩,学生读第一遍就能感受到。写“生活万花筒”,文中该不该有一段精彩?那是必然的。写《爷爷戒烟了》,精彩段落怎么设计?“我与爸妈、奶奶等人都要出去,家里只留下爷爷一人。我们下楼时,发现少拿了东西。爸爸让我回家取。当我上楼回到家,打开门。爷爷却在抽烟。爷爷看了我……”后面写什么呢?写爷爷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如此之写,肯定是精彩的。所以,教《麻雀》中的精彩,引导学生写好精彩,那是必须有的。

学生所学的课文《麻雀》不是完整的屠格涅夫的《麻雀》。文章最最精彩的地方被编者删除了。世界各国不只是我国的文章标准是“凤头、猪肚、豹尾”,这个标准其实是世界各地文章的标准。课文《麻雀》的尾,不是豹尾,屠格涅夫的《麻雀》原文的结尾才是豹尾,才揭示作家为什么要创作这篇文章。这样的结尾其实是上面事件的“理性提升”,其实《爬天都峰》《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三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都内涵着这种“理性提升”,有着豹尾的力量。所以,教学中,我还是把屠格涅夫的《麻雀》结尾拿出来(教材编写者曾经写过文章,谈过为什么去掉结尾,为了突出写好一件事,按照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写一件事。认为“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他走开了。”就是故事的结果。也许编写者认为是对的。但对于作家来说的结果比编者的结果更有味道,更有价值),把其他三篇文章的结尾拿出来,放在一起,让学生共同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如何写结尾,用“理性提升”的方式写结尾。

今年教《麻雀》,就重点讲这三个写作智慧。当然,这一篇课文还有好多独特的写作,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说过。


第一语文
第一语文,语文第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