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讲《父爱之舟》中的“母亲”
文摘
2024-10-19 06:02
江苏
吴冠中所写的《父爱之舟》,太感人了!这几年,听过不少老师上了此课。但老师们普遍忽略了文中的“母亲”,最多一点而过。为什么这样做?因为题目叫《父爱之舟》,重点直接地讲父爱没有问题。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我说:“同学们,第一个省略号,你们觉得省略了什么?我觉得省略了50-100字。第二个省略号,你们觉得省略了什么?我觉得也省略了50-100字。请大家帮助吴冠中老师添上100-200字。”完成文章后,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吴冠中不把这些文字加上?……。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1.这句话,让我们恍然大悟。读了这一段,再看第二自然段以及第3-9自然段,就知道吴冠中的家,原来的(母亲没有生病的那些年)与母亲生病的这些年,完全不一样。2.父亲为什么不在家里为我缝补棉被,而在不摇橹的时候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父亲如果在家里补,卧病的母亲看到了,肯定会非常难过的,因为这活应该是母亲的,不该是一个大男人的活!这里其实也藏着父亲对母亲的爱。这是其一。其二,因为母亲卧病多年,许许多多的活就落在了父亲的肩上,父亲在家的每一天,肯定有很多活很多活要做,根本抽不出来时间给“我”缝补棉被。这里展现出了父亲实在是太忙碌。一位又当爹又当妈的普通的父亲就通过这件事立体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读完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思考回答:“如果姑爹没和父亲一起,是健康的母亲一起来的。父亲摇着橹,他们会不会住‘最便宜的小客栈’?这个舟会不会是借的?”读完第四自然段,我让学生思考回答:“两年一度的庙会,都是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一起去的。母亲会不会带粽子参加庙会?会不会吃买一碗豆腐脑让我一个人吃,他们却不吃?会不会给我买一个万花筒等玩具?”读完第五自然段,我让学生思考回答:“父亲希望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母亲希望我未来干什么呢?下雨天,母亲会不会背着我?父亲和我会穿着什么鞋子呢?”读完第六自然段,我让学生思考回答:“父亲与母亲一起把我送到学校,缴了学费,爸爸站在边上,妈妈帮我铺好床。我会怎样呢?”读完第七、八自然段,我让学生思考回答:“我考上无锡师范了。这么热的天,父亲与母亲会不会摇小船送我读师范?会不会有文中的那个节省?会不会直接把我送至学校里?”每一段,都让母亲走进来,第9自然段的棉被肯定是母亲早就缝好了(根本不要补!),父亲的背景肯定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一样!也许你会说,为什么要如此多余的这样读思答?答案是,第3-9自然段里,母亲没有出现(第9自然段虽然出现“母亲”一词,真正的母亲不在这里,卧病在家。而母亲以正常的姿态走进来,第2-9自然段的文字就像骨米诺牌一样,会瞬间倒塌。吴冠中也不会在那么多的作品画着那小舟了。学生思考完,重新再读课文,这位又当爹又当妈的父亲形象自然就更加高大了。此时,我们再看课题《父爱之舟》,那“父爱”指什么?肯定是含有母爱的父爱,含有姑妈姑爹那种特别的“父爱”。而“舟”这是物象折射出来的独特意象也会清晰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课文中有几个“舟”?一是姑父的舟,二是借姑爹给我家用的舟,三是文章中的“舟”,四是画中“我的舟”,五是读者心中的“舟”。从真“舟”,到文章中的“舟”,到画中舟,其实是从现实主义走向了超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