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教这一课,怎么才能让二年级学生学明白呢?
在小学教书这么多年,特别是教小学语文20多年,没教过二年级。但只给二年级小朋友上过四次课。一次在常州,给小朋友上《欢乐的泼水节》(苏教版国标本的);在安徽淮北、新疆库尔勒,为小朋友上《学棋》;还有一次,就是今年暑假在成都为即将上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赵州桥》(用跨学科学习理念教的)。四次上课,都挺成功的。孩子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两天,我打开教材,看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
“植”, 形声字,从木,直声。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这根直木哪里来的?没有树的栽种,仅靠砍伐天然树木,人类灾难就大了。所以这个字造得有意思,告诉人类栽种树木很重要。所以,这一课,还是要把“植”字讲好。“植”什么意思,怎么教?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寻找。就在最后一段里。
那植树的过程也会因为这个“植”字而打开。即怎么植树呢?一是选好日子(清明节,中国植树节最早产生于1915年,当时就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1979年,邓小平提议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国际植树节是将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共称为植树节。所以,3月12-4月12日之间的植树,都可以称为在植树节中植树。植树,最好不要选阴雨天,不方便。所以,课文写了非常美的植树天气)。二是选好能栽树的地方(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栽树的,这篇课文选择是天坛公园)。三是挖好坑(这是最累人的,要一铁锨一铁锨地挖,要挖深一点……)四是选树苗、放树苗、扶正、填土、踩实、浇水……)文字加土,可以把栽树的全过程说完整。五是栽树人干完活后都是非常高兴的(劳动最光荣)。
这一课教材设定的任务有七:一是认识13个字;二是会写8个字;三是学会11个词语;四是朗读课文;五是默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六是读一读记一记四个成语;七是泡泡图中的“植树节的时候,我们也去植树吧!”
这七个任务第七个,不知道多少人能完成。我想了想自己,我读小学时就有植树节,参加过植树节的活动,但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独自栽过一棵树。家前屋后的树,多是父亲、母亲、姐姐、妹妹等人栽的,因为读了中学及师范,在外面工作,每年栽树时期都没能回去栽树。真的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亲手栽过树。
这篇课文进教材也就是这几年,由于过去没有注意这一新闻,没有教过这篇课文,所以去北京天坛两次了,也没有去寻找邓小平爷爷栽下的这棵柏树。要是寻找了,肯定会拍照片留存的。为了上这课,在网上寻找这个树的照片,也没有找到。下次去天坛,一定去寻找,并拍下这张照片。因为课堂上如果有这张照片,课就不一样了。天坛的系列照片有,唯独这张柏树照片找不到。所以,教这一课,要设置一个目标——以后同学们去天坛,一定要寻找这棵树。算一算,邓爷爷栽下的这棵树要38年了!的确就是最后一段所说:“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读课文,特别是第三自然段中邓小平爷爷所说的话是要重视的。
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这一句如果改成下面的句子,行不行?
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这一句如果改成下面的句子,行不行?
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直,他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这一句如果改成下面的句子,行不行?
“不行,不行!”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直,连声说。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课堂中,如果有如上的训练,学生就能感觉到,为什么这一课,只让邓小平爷爷说这一句话了。邓小平爷爷植树,不是随意的。不扶正,树会长歪的!
不过,我们还可以加上下面的训练,让大家比一比,哪个更好?
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有了这样的训练,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就能说得更好了。
读这篇文章,我还想到了多年来,一直忘不了的“德国男人四个‘一’”——一生要亲手栽一棵树,要亲手盖一栋房子,要生一个儿子,要写一本书!
这是一篇真实的文章,“1987年4月5日”“83岁高龄”也可以在课堂中有所关注、思考。
到底怎么才能教好这一课?让二年级小朋友学了这课能有点改变?比如明年植树节到了,也能在某地方栽下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