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率从近100%降至5%:他救了无数孩子!

文化   历史   2024-07-23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庞宇佳 程涵




话说在北京西城区的南礼士路附近,一座占地不大的医院,已在寸土寸金的二环边上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每天,都有近万名家长带着孩子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问诊。这里正是附属于首都医科大学的北京儿童医院。


在很多人心中,它是解决儿科疑难杂症的首选,其中的小儿外科更是常年保持着国家级的治疗水准。

但是您知道吗?其实小儿外科这个词,在上世纪50年代的国内,不论是专业人才还是医疗技术几乎都是一片空白,而突破这片未知领域的竟然是一位时年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医师,他就是后来被业内尊称为中国的“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 


张金哲


重病难医 用亲生女儿做实验


1949年的一天,在北大医院外科诊室的门口,一位母亲满头大汗地冲进诊室,哭求着大夫看看她怀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这个小婴儿面色发青,背部肿胀,原本娇嫩的皮肤因为局部隆起的大包出现了深深的皱纹,病情十分严重。


负责接诊的是时任外科总住院医师的张金哲。然而当时国内还没有专注于小儿外科的诊疗体系,医院也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患儿,一时间,包括张金哲在内的医师们竟然全都束手无策。

而更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名患儿在当天就夭折了。小生命的突然离世在张金哲的心里结了个疙瘩,可他不知道,这其实只是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出生没几天的孩子呈现出相似的症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先出现皮下肿胀,然后因为细菌感染迅速化脓,如果不及时医治,孩子们面前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这种病就是皮下坏疽,而且张金哲很快意识到,这病的传染性极强,因为他听说很多医院的产房婴儿室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新生儿甚至整病房、整病房地死去。


为了找到救治的办法,张金哲和多位病理科教授没日没夜地开会研究,每个人都焦虑万分,这无疑是医生与死神之间的一场赛跑。



最终,张金哲得出了结论,如果能抢在细菌大面积感染前,将患处切开,放出脓血,孩子就有机会活下来。然而这个方法只在已经病故的患儿身上实验可行,而真到了活人的身上会不会有其他变数?是不是真的管用?在场没有一个人敢打包票,因此大多数医师都不支持用手术治疗。


尽管当时,手术看起来是最管用的方法,可空有理论依据而没有实验证明,谁也不敢做主将这第一刀划在别人孩子身上。


不知道是不是命运故意在跟张金哲开玩笑,就在他为寻找新疗法苦思冥想时,妻子却恰好在此时分娩了,而他的亲生女儿竟也患上了皮下坏疽。


生死一线,张金哲最终做出了个艰难的决定:他要将开刀疗法率先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他顾不上妻子的反对,第一时间就将出生仅三天的女儿送上了手术台。随后,他亲自对女儿进行了手术,当手术刀割开后背的肿胀处时,黑乎乎的血块“哗”地从里面流了出来,张金哲迅速将它们擦净,然后再继续用力挤,血块又流出不少,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反复操作,直到挤出的血从黑色变成了红色,他这才小心翼翼地将伤口缝合起来。


手术结束后,望着病床上幼小的女儿,张金哲没能控制住情绪,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这种疗法是否有效。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女儿一直陷入沉睡,丝毫没有醒来的迹象,张金哲夫妇的心也在等待中备受煎熬。直到一周后,孩子终于苏醒了,而且各项指标都一切正常!这足以证明,张金哲的手术疗法是有用的。

此后成千上万的患儿得以重获新生,皮下坏疽的致死率也从之前骇人的近100%降到了5%。


发明无数 一切为了孩子


1950年,中华人民共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后,张金哲被调到北京儿童医院,正式着手小儿外科的创建工作。可是眼下,国内一无专业人才,二无医疗技术,就连小儿外科所需的各种适合孩子的小号医疗器材,都被西方国家高度封锁,说白了,人家压根就没想卖给咱们。所以对张金哲来说,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但他搞事业的态度却并未因此有丝毫动摇。


为了解决器械难题,打小动手能力就强的张金哲在家里开起了“小作坊”。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就对着书搞创造。钳工、木工、电工那些常用的小工具,在他的百宝箱里一应俱全。


就是通过这些,张金哲发明出了一系列适合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的器械。其中最出名的,当数被国际同行称道的“张氏钳”。


这项发明还与一位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病人有关。有一年,张金哲在接诊时发现患儿由于发育不正常,肠道不能蠕动,从而导致排便不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那“活人还能被憋死”这句话可就不是玩笑了。


当时最常见的办法是通过“开腹造瘘”,在患儿体外挂个粪袋子,可问题是,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术后需要护理的时间长到遥遥无期,而当时绝大多数家庭都很难有精力和条件接受这种疗法。


在查找了海量资料后,张金哲终于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还是得改良现有的手术器械。方向确定后,他又一脑门子扎进了工作坊里,只是他怎么设计都不能完全称心。


后来有一次,在使用抽屉拉环时,张金哲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有什么工具能像拉抽屉一样,将患儿的肠子拖出体外进行手术,不就方便多了吗?于是“张氏钳”应运而生了,正是这把貌不惊人、由中国医生亲手打造的钳子,将不开腹、不造瘘、直接拖出小儿肛肠进行手术变成了现实,一举改变了国际传统的治疗方式,绝对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发明。



后来,张金哲又创造出了“张氏膜”、“张氏瓣”等50多种医疗器械,可当有人建议他赶紧申请专利时,张金哲却笑着说:“没有版权,欢迎翻印”。因为对他来说,那些泼天的富贵远比不上救回一条生命重要。


现在,医疗器械是有了,可缺少相应的技术,手术还是做不成。张金哲发现还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小儿麻醉问题。孩子不比大人,麻药用量稍有差错,酿成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都会增加。在仔细研究了国内外先进麻醉技术后,张金哲摸索出了一套专门适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方法,业内简称“基加局”麻醉法。


诶,听不懂您先别急,我展开了说您就明白了。所谓“基加局”就是基础加局部的麻醉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先用睡眠剂,让孩子进入熟睡,确保患儿能自主呼吸的同时,降低对痛觉的敏感,然后再注射局部麻醉,以此大大降低麻醉的风险。如今连国际上,都公认这是最佳的麻醉技术。


为了减少患儿在检查时的抗拒和恐惧心理,张金哲甚至专程去学了几个魔术。渐渐地,在患儿的眼中,张金哲的第一身份早就不是大夫,而是会“魔法”的张爷爷。每次看到张爷爷,他们想到的不再是打针吃药,而是今天又能在爷爷这儿看到什么新鲜戏法,与他的关系自然亲近了起来。



张金哲更加“细节控”的地方还多着呢。从医数十年的经验让他明白,作为儿科医生,服务对象除了患儿之外,最重要的还有患儿家属。只有让家属搞清楚孩子生病的原因和调理方法,才更有助于孩子的康复。


于是,张金哲在接诊时,上衣口袋里除了听诊器,还塞着很多捆由小纸条绑成的册子。每张小纸条上都清楚罗列了某种常见的小儿疾病的症状和疗法,绝对堪称是新生儿父母的居家必备急救指南。


在接诊结束后,张金哲还会将病历逐字解释给家长听,所以尽管他写出的病历最为简明扼要,但却也最能让患者和家属理解。而当病人准备离开时,他几乎每次都会站起来躬身相送,这个动作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即便自己早到了做对方长辈的年纪,他也依然坚持起身送走病人。


在张金哲的守护下,无数曾被宣判生命即将终结的孩子重获新生,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医院也成了“神仙”般的存在。当年轻医师遇到疑难去请教他时,张金哲要么直接答疑,要么也会告诉对方该如何去查,从来不让后辈自己想辙。像是后来有主刀医师来向他咨询手术相关的问题,尽管当时已经95岁的张金哲不能亲力亲为,但仍会提前进行多次模拟手术,并用示意图向医师说明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年纪大了、不能亲自上手术台,但张金哲的一双巧手仍然是传说般的存在。他不仅能徒手为小婴儿插喉管,还可以用两根手指在胸壁内外给孩子做心脏按压,这些技能一般人能掌握上两三个就堪称绝活了,可张金哲却把自己练成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为别的,只求在生死关头能多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



在孙子张传俯眼中,爷爷哪怕人不在医院,心也从未离开过工作。除了正常起居以外,他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在书房度过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家长里短的事他很少挂在嘴边念叨。


但是懂他的家人都知道,话不多的张金哲,其实心里一直记挂着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在张金哲的电脑里,有一个专属于家人的文件,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位家庭成员的出生年月。到了家人逢五逢十的年龄,他都会主动张罗着一起庆祝。这对于早就将全身心交付给医疗事业的张金哲来说,也是理工男的另一种浪漫了吧。


然而,外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笑容满面,在病人面前精神矍铄的老人,自己身体其实并不怎么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张金哲的胃就已经在手术中切除了五分之四。后来他又在一次体检中被发现肺部存在两块阴影。到了老年,他又装上了心脏起搏器,可以说他完全是“硬撑”着留在一线工作的。


2022年12月24日,张金哲拼尽全力延长的生命还是走到了终点,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有人曾问张金哲,对儿科的展望是什么样的?他的答案很简单:他希望将儿童医院打造成一个没有痛苦、没有恐惧的儿童健康乐园。或许在百年前,这只是一个美好却缥缈的梦想,但如今的我们有底气相信,这盛世终有一天会如他所愿。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