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之刘渡舟 ┋ 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

文摘   2024-10-31 00:01   重庆  

1.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

冯某男,17岁,高中学生,住北京市朝阳区。1995年2月8日初诊。

因突发黄疸,皮肤及巩膜皆黄,急诊住某传染病医院治疗。肝功化验: ALT 2615IU/ L , AST 932IU/ L , ALP 193IU/ L , GGT 122IU/ L , BIL 8.1mg/ dl , D -BIL4.6mg/ IgM (+),该院确诊为"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因黄疸来势凶猛,急请刘老会诊。症状:目睛、皮肤、巩膜皆黄染,黄色鲜明如橘。头晕,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脱腹胀满,呕恶纳呆,午后发热(体温在37.2~37.6℃之间),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舌体胖,苔白厚腻挟黄,脉弦滑而数。刘老辨为:湿热蕴阻,熏蒸肝胆,疏泄不利,逼迫胆汁外溢而成黄疸。治法:疏利肝胆气郁,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茵陈30克(先煎),柴胡14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苍术10克,厚朴15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竹茹15克,凤尾草15克,水红花子10克,煎服。

服上方七剂,黄疸变浅,院腹痞满,呕恶不食减轻,午后之低热已退,大便隔日一行,小便黄赤,恶闻腥荤,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来弦滑。此乃湿热之毒难于速拔,缠绵不退,如油人面,蕴郁难分。

转方茵陈30克(先煎),大金钱草30克,垂盆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土茯苓15克,凤尾草15克,草河车15克,炙甘草4克,泽兰10克,土元10克,茜草10克。

又服上方七剂,病情大有好转,食欲大开,体力增加,大便每日一行,小便略黄。视其面、目,黄色已退尽,肝功化验: ALT 141IU/ L , AST 42IU/ L , ALP 116IU/ L , GGT 35IU/ L . LDH 132IU/ L , TP 8.2g/ dl , ALB 4.6g/ dl , D - BIL 2.1mg/ dl 。药已中鹄,嘱其再服十四剂。

复查肝功: ALT 24IU/ L , AST 23IU/ L , ALP 99IU/ L , GGT 21IU/ L , LDH 135IU/ L , TP 8g/ dl , ALB 4.6g/ dl , D . BIL (一)。面、目、身黄皆已退净,二便调,食欲增加,余症悉蠲,返校上课。

医嘱:注意休息,忌食肥甘厚腻。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黄疸有阴、阳之分。本案患者发黄,颜色鲜明,并伴有身热,口苦,渡赤,便干,显为"阳黄"范畴。由湿热熏蒸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而外溢所致。湿热黄疸,临床上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俱盛之不同,其论治亦有别。本案脉证所现,属湿热俱盛型黄疸。湿与热俱盛,缠绵胶结不解,如油和面,蕴阻于内,必致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进而影响脾胃。治疗首当疏利肝胆,清利湿热,兼理脾胃为法。刘老一诊方药为柴胡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加减,方中柴胡、黄芩清肝利胆;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利三焦之湿热,加用平胃散之苦温以化脾胃湿浊之邪。甘草留湿助邪,故去之。半夏,竹茹、凤尾草、水红花子和胃化浊降逆,清解湿热之毒,故加之。临床上,柴胡茵陈蒿汤对急、慢性肝炎出现黄疸而属湿热者,皆可使用,对亚急性肝坏死,黄疸虽隐现黑色,但只要有尿赤便干,苔腻,脉弦有力者,亦可使用本方。若久服使脾胃虚弱致大便溏泻者,可用栀子柏皮汤代替。

需要指出的是:对湿热俱盛的黄疸型肝炎,配用疏肝解毒之法,则其效更捷。故二诊时刘老着重于疏、利、清、活四法的综合运用,力使湿热退去之时,肝胆气机随畅,促病速愈。


2.黄疸
刘某男,14岁。
春节期间过食肥甘,又感受时邪,因而发病。症见周身疲乏无力,心中懊侬,不欲饮食,并且时时泛恶,小便短黄,大便尚可。此病延至两日,则身目发黄,乃到某医院急诊,认为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给中药六包,嘱每日服一包,服至四包,症状略有减轻,而黄疸仍然不退,乃邀刘老诊治。此时,患童体疲殊甚,亦不能起立活动,右胁疼痛,饮食甚少,频频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辨为肝胆湿热蕴郁不解之证。看之似虚,实为湿毒所伤之甚。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黄6克,茵陈30克(先煎),生山栀10克。
病家揽方而问刘老:病人虚弱已甚,应开补药为是,而用大黄何耶?刘老答曰:本非虚证,而体疲乏力者,为湿热所困,"大实有赢状"之候,待湿热一去,则诸症自减,如果误用补药,则必助邪为虐,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方服三剂,即病愈大半,又服三剂,后改用茵陈五苓散利湿解毒,乃逐渐痊愈。
【按语】湿热相蒸发生黄疸,在治疗上有汗、清、下之别。本案发黄湿热并重而兼里有结滞,故选用茵陈蒿汤治疗。因有右胁疼痛,频频呕吐,涉及肝胆气机不利,故又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以疏利肝胆,和胃止呕。凡湿热郁蒸,热大于湿而发黄者,均可用"茵陈蒿汤"治疗。必须注意的是:茵陈蒿宜先煎,大黄、栀子则后下,以发挥其退黄作用。由于湿热黏腻,胶结难解,治疗时还可用一味茵陈蒿煎汤代茶,时时呷服,更为理想。本证如出现周身乏力,切不可认为体虚而误用补益气血之品,湿热一退,肝能疏泄条达,则体力自可恢复。


郑重声明:本文旨在学习和弘扬中医文化,不构成专业建议。患病应及时线下就医,盲目试药后果自负,本文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资料可能来源网络,受到版权保护,侵权即删。参考资料《刘渡舟验案精选》陈明 刘燕华 李方 编著


王嘉怡
中医文化传播;个人原创诗歌、摄影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