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之陆渊雷 ┋ 十枣汤症

文摘   2024-10-21 00:19   重庆  

“西医界有余云岫先生,中医界有陆渊雷先生,俱能入虎穴、探虎子,真可谓旗鼓相当”。
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字渊雷,江苏川沙县人(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和著述家。陆先生作为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派代表性医家之一,倡导“中医科学化”,在临床上则十分推崇仲景学说。他的一生为发展中医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十枣汤症,患者翁宝宝

初诊民国廿四年一月十五日

发热五日,有起落。验血疑是三日疟。但热不退,左胁下痛。本是脾肿,今痛上移。咳则甚,又高热不退。恐是肋膜有炎症。舌苔正是柴胡所主。

柴胡6克 枳实4.5克 淡芩6克 

象贝12克 蒌壳6克 赤芍9克 

生常山6克 大枣五枚(去核)桔梗6克 

花粉12克 炙草3克 

二诊痛无进退。咳渐数,肋间吊痛。舌上湿。脉虽软,可与十枣汤。

制甘遂0.9克大戟6克 炒芫花4.5克 

红枣肥大者十枚(去核)

三诊病势减退,痰中稍带血。此因肋膜之炎波及肺体所致。舌色仍有湿,又曾鼻衄。

制甘遂0.9克(打碎) 柴胡6克 

紫苑6克 炒山栀9克 炒芫花6克 

制香附4.5克 杏仁12克 赤芍9克

大戟6克 槟榔3克(带皮)桔梗6克 

枳壳4.5克

四诊服十枣汤不下利。咳与胁痛俱减,痛有移动。脉已不若昨日之沉。舌色仍可服十枣汤。

制甘遂0.9克(打碎) 大戟6克 

桔梗6克 赤白芍各4.5克炒芫花6克 

柴胡6克 枳壳4.5克 

红枣肥大者十枚(去核)

[案评]翁子光先生与渊师交谊甚笃,家人或不适,辄邀渊师诊治。此案承夫人叶蓁女士录示,补刊于此。此病经西医诊察,或云疟疾,渊师则断为肋膜炎,以十枣汤愈之。肋膜炎在中医归之痰饮。十枣则逐除水饮之药也。《金匮要略》云: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渊师今释云:“本篇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又云,咳烦,胸中痛,《伤寒论》太阳下篇云,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百六十条)。盖浆液性肋膜炎之类。胁下偏痛,上引胸中而咳者,皆所谓悬饮,而是十枣汤证也。”(谢诵穆原文)

[按]谢诵穆已经明言此案属于十枣汤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势絷汗出,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而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中言道:“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本案初诊以柴胡汤治疗而进展不大,二诊看到患者症状“肋间吊痛,舌上湿”是关键,故辨证为悬饮,用十枣汤主之。十枣汤攻逐水饮起效后,三诊胁下痛减。但又有痰中带血,陆氏认为是“肋膜之炎波及肺体所致”,在继续使用甘遂、大戟、芫花三味攻逐水饮的基础上加柴胡、制香附、赤芍、槟榔等疏肝理气,凉血止血;紫苑、杏仁、枳壳、桔梗等化痰止咳。效果颇佳,至四诊胁痛与咳俱大为减轻。但陆氏依据舌色尚有湿,继续使用十枣汤收效。


2.十枣汤症,患者单男

初诊自诉昨忽得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此乃胸膜炎十枣汤主症,脉弦舌有苔,询之果验得胸膜炎。

大戟9克 甘遂3克 芫花6克 

红枣10枚

上药服1剂,无论利下与否。掣痛若大减即再服下方:

柴胡6克 赤芍6克 太子参9克 

淡芩6克 枳壳6克 姜夏9克 

大戟6克 芫花3克 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生姜0.9克 红枣4枚 

二诊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吐黏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脉滑,涕出鼻塞。

葶苈子6克 苡仁15克 桔梗4.5克 

陈皮9克 活芦根30克 冬瓜子9克 

枳壳4.5克 煅牡蛎24 克 桃仁9克 

柴胡6克 辛夷1.8克 

[按]患者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脉弦而舌有湿苔,陆氏认为是明显的“胸膜炎十枣汤”,而且经过化验果然是胸膜炎。陆氏治以十枣汤一剂,而后再服小柴胡汤合十枣汤加减,经过两剂后,胸膜炎十枣汤病情大势已定,但是咳嗽尚有,涕出鼻塞,是内有痰浊的表现。故以柴胡、牡蛎两药配伍升中有降,既能舒肝解郁,又可化痰去水,而且还有泄浊排毒之功效,正合本病病机,芦根、冬瓜子、桔梗、桃仁祛痰浊外出,苡仁、陈皮、枳壳、辛夷能祛湿通利,诸药合用对于本病经治疗后胁痛减除,而内有痰浊的情况颇有佳效。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学习和弘扬中医文化,不构成专业建议,患病请及时正规就医。盲目试药后果自负,本文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资料可能来源网络,受到版权保护,侵权即删。参考资料:《陆渊雷医案》陈沛沛 杨杏林 主编,杨枝青 毕丽娟 编



王嘉怡
中医文化传播;个人原创诗歌、摄影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