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之刘渡舟 ┋ 鼻渊(慢性鼻窦炎)/鼻衄(鼻血)

文摘   2024-10-23 00:03   重庆  


1.鼻渊 (慢性鼻窦炎) 

韩某某,女,38岁。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人。

患鼻塞流浊涕近20年,曾在当地多方求治不效而来京,经某大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给予滴鼻药物治疗,收效不显,后劝其手术治疗,患者不允,于1995年9月20日来我处就诊。刻下:鼻塞流浊涕,不闻香臭,头及目眶压痛,每于感冒后诸症加重。夜卧则鼻塞不得息,张口代鼻呼吸,甚为难受,以致严重影响睡眠。兼有咽喉不适,咳嗽吐黄痰。舌苔白,脉浮弦。脉证合参,辨为风热上攻于脑,当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疏方]

川芎 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细辛3克,白芷10克,薄荷2克(后下),羌活5克,半夏12克,清茶10克(自加),生石膏20克。七剂。

[二诊]药后疗效显著,鼻塞流浊涕已明显减轻,夜寐时已能用鼻自由呼吸,咳嗽吐痰已瘳,守上方续服,荆芥、防风、羌各增至10克,另加双花,连翘各10克。

[三诊]诸症基本痊愈,继以轻清疏散风热之方以资巩固。后经随访,鼻渊已彻底治愈。偶患感冒亦未诱发,嗅觉正常,而过去频繁感冒现象亦大有减少,夜寐时鼻息畅利,患者面色红润光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按语]鼻渊一证,始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颇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参合本案之脉证,乃外有风邪侵袭,壅塞肺气,内有阳明邪热,循经上攻于鼻。盖鼻为肺之窍;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近鼻领处),上额交巅入络脑;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颇中,傍纳太阳之脉。故风邪外袭,太阳受邪,壅塞肺气,或阳明邪热循经上攻,均可致鼻塞不通。邪留日久,酿成鼻渊一证。鼻塞、头痛于感冒后加重,苔白、脉浮,此风邪为病之象;鼻流浊涕,吐痰色黄,热邪上受煎熬津液。治当外散太阳风邪,内清阳明邪热。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经云: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胆移热于脑。令人辛颏鼻渊,传为衄血蔑暝目。是知初感风寒之邪,久则化热,热则气闭而鼻塞。治法应开上宣郁。”然肺胃二经生“内热”者,宜加“辛凉”之品。用川芎茶调散者,意在疏散风邪,宣利肺气;加生石膏直入阳明,清解邪热,并加半夏以化痰浊。


2.鼻衄

王某某,男,21岁。

右侧鼻衄,反复发作两年,屡用凉血止血而效不显。就诊时,患者鼻衄不止,其势骇人,若以物堵鼻,则从口中流出。周身乏力,心慌气短,口干不欲饮,小便色黄。平时性情急躁易怒,大便2~3日一行,皮肤黧黑。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血小板计数为6.3万。刘老辨为肝气化热,迫血妄行,治以清肝凉血为法。

[方用]水牛角粉6克(另冲),生地15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小蓟 10克,龙胆草9克,白茅根30克,青黛6克,玄参15克,茜草10克,青、陈皮各9克,栀子10 克,泽泻10·克。

此方服至10剂,鼻衄控制不发。惟仍有头晕,血小板升至10.5万,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综合以上脉证,仍属血热未清之象,于上方清热凉血中,佐以清络之法。

生地 15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当归9克,玄参15克,女贞子15克,青黛6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莲子心6克,丹参12克,早莲草12克。

又服十剂,其病痊愈。

[按语]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气条达之时,此火生生不熄。若肝气郁结,或肝阳亢盛,或湿热等邪化火侵及肝脏,而使内藏相火鸱张亢盛,一旦暴发,势不可挡,必见冲逆燔灼之证。本案为肝气有余化火,逼迫肝藏之血上逆妄行,故见鼻衄不止。气随血耗,故见周身乏力,心悸气短,口干,便秘之证。治宜清肝平肝,凉血止血之法,所用方药为“犀角地黄汤”合“化肝煎”。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化肝煎凉血理气,俾肝火降,血热平,则衄血自止。


郑重声明:本文旨在学习和弘扬中医文化,不构成专业建议。患病应及时线下就医,盲目试药后果自负,本文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资料可能来源网络,受到版权保护,侵权即删。参考资料《刘渡舟验案精选》陈明 刘燕华 李方 编著


王嘉怡
中医文化传播;个人原创诗歌、摄影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