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赵某男,28岁,为住院患者。
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39.6℃,交替恶寒,类似疟证。夜晚发热更甚,身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刘老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往来寒热而如疟。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
【处方】柴胡16克,半夏14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生姜8克,大枣7枚,桔梗10克,枳壳10克,连翘10克,生石膏30克,板蓝根16克,玄参14克。
服药三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又服两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
【按语】本案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机。伤寒,邪传少阳,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更有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等症,则断为少阳病无疑。其身痛、无汗之症,为邪热壅盛,气机不利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以清解气分热毒。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恢复肝胆出入之机转,从而鼓正祛邪,枳壳、桔梗,一降一升,斡旋上下;石膏、连翘、板蓝根、玄参,清气分之热毒,鼓邪外出。诸药共伍,能和畅气机,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服之则使少阳和畅,枢转气活,自能鼓邪热随汗外出。本方用于外感发热不退,邪入少阳者,屡获效验。
2.高热不退
孙某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与《伤寒论》所说:"戳戳汗出"之证极为相似。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辨为阳明气分热盛而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处方】
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
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按语】本案为《伤寒论》的"白虎汤"证。该方为阳明之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的"表里俱热"而设,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患儿疹出之后,续发阳明病的"四大"证候,说明邪热弥漫表里,尚未敛结成实,未见大便燥结而用白虎汤大清阳明气分之邪热,故能热退身凉汗收而病愈。
3.热厥
吕某男,48岁,农民。
初秋患外感,发热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热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
【白虎汤】
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
仅服两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
【按语】厥阴病,有正邪交争,阴阳消长的特点。如果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会形成虽发热却手足厥冷的"热厥"证。且阳热愈盛,阴阳格拒之势越重,则手足厥冷也就愈深,张仲景所谓"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热厥的辨证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本案厥冷、发热、口渴,脉滑大,为阳热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白虎汤大辛大寒,善于清解气分之热,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凡邪热不解,口渴、脉洪大,或阳热内盛格阴于外,手足厥冷等证,皆可使用。值得提醒人们注意的是,方中的主药石膏应因证、因时而增损。临床辨证凡属大热弥漫全身,阳明经腑皆热,汗出、口渴者方可放胆使用。对"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则不可使用。否则,易使外邪冰伏不解,变生诸端,则祸不旋踵。
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供中医爱好者
及有识之士入群交流共进
本人中医爱好者,不看病
网络鱼龙混杂,请注意甄别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学习和弘扬中医文化,不构成专业建议。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谨慎判断并做出自己的决策。盲目试药后果自负,本文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资料可能来源网络,受到版权保护,侵权即删。参考资料《 刘渡舟验案精选》陈明 刘燕华 李方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