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腹胀(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刘某某,男,54岁。
患"乙型肝炎"多年,然其身体平稳,并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刘老会诊时经其住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患者一手指其腹道: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酸楚不堪。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处方】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天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0克。此方仅服一剂,则夜间腹胀减半,三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汤的一个变方,由小柴胡汤减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天花粉而成,用于治疗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气化不利,津凝不滋所致的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舌红苔白,脉弦而缓等症。本方和解少阳,兼温脾家寒湿,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胃实,一实一虚,相互发明,可知少阳为病影响脾胃,需辨其寒热虚实而治之。
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刘老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2 、腹胀痛
林某,男,49岁。1992年1月4日初诊。腹部胀满疼痛半年,屡治不验。胀满每于情志急躁时加重,旁连两胁。坐卧不宁,身热,口苦,目赤,小便短涩,大便正常,脉弦。刘老辨为肝郁化热,气机壅塞,三焦不利所致,拟化肝煎疏肝解郁,利气消胀。
【处方】青皮10克,陈皮10克,丹皮10克,白芍30克,土贝母10克,泽泻20克,栀子10克,茯苓30克,柴胡15克。
服五剂后,腹胀消失,小便自利。
【按语】大腹属脾,毗邻胃脘,故腹部胀满诸疾,每多从脾胃论治,或利脾家之壅塞,或泻胃家之燥实。然本案患者腹部胀痛连及两胁,脉现弦象。每于情绪激动急躁之时加重,可见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关系很大,《素问·大奇论》指出:"肝壅,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肝郁不得疏泄,则土气壅滞,三焦水道不利,故见腹胀,小便不利。不仅如此,凡肝气郁则往往化火,反应在身热、口苦、目赤等症。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通利三焦水道为主,化肝煎为其代表方剂,加柴胡、茯苓者,在于疏肝健脾,利水清胀,斡旋气机,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合作、入群┆ 个人微信: 526711621
喜欢收藏偏方的朋友请关注小号👇
声明:本文旨在学习和弘扬中医文化,不构成专业建议。盲目试药后果自负,本文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资料可能来源网络,受到版权保护,侵权即删。参考资料:《 刘渡舟验案精选》陈明 刘燕华 李方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