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因缘,都是俗缘所凑合的
法门的因缘,都是以法来结合的
大家都是愿意修行这种法门,而聚会到一同
又都是同见同行同愿、同学同修
这种缘哪,殊胜高超
罗睺罗
罗睺罗,可以说是净饭王的王孙。世尊成佛,有时候回到净饭王王宫,或者是净饭王领着王孙罗睺罗,有时候到世尊那儿拜见世尊。世尊这时候,就很方便善巧劝勉罗睺罗出家。罗睺罗接受世尊的劝勉,也有意出家。这时候净饭王就说:世尊哪,您老人家给我留这一个孙子吧!好接我的王位,往下传授啊,就这么一个孙子了。那个意思,您老人家出家成佛了,我没有话说,孙子给我留着吧!结果呢,世尊也把罗睺罗度了。
由这段公案来推想,我就感觉明朝十三陵啊,每个陵都是当时的王子王孙,或者皇帝,结果都入陵了,躺在里头。看起来,世间真是没有意思。所以世尊,要是真正照着人伦,世尊不能度罗睺罗。这个人伦、家庭父子兄弟姐妹种种,都是世俗的因缘聚会。当然我们不出家,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讲孝顺嘛!地藏菩萨、目连尊者都是这样的。可是出家的根机,尤其是父亲出家,成佛了,这个儿子不是寻常人,出家修行也能证果、了生脱死。说:一子成佛,九族升天哪!不但是世尊度化净饭王家,就是罗睺罗接着也度化。
世俗的因缘,都是俗缘所凑合的。法门的因缘,你修净土宗,到灵岩山。你要参禅,到高旻寺,到虚云老和尚那儿。你要学天台,到谛闲大师那儿。你要学贤首,就到月霞老法师那儿去。净土丛林还很多,以至于还有印光大师的。也可以学律,跟着弘一大师学一学。寺院大家,都是以法来结合的。大家都是愿意修行这种法门,而聚会到一同。又都是同见同行同愿、同学同修。这种缘哪,殊胜高超。
不过这个缘,要是慎重的考验,真有善根深厚的人,真正发心怎样的修行,我们就死心蹋地的跟着修学。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聚会在一同修行,这里头好多人,就有高的,也有低的,或是这一个人有的地方很高,也有低的,不同。个人的性格有高的地方,也有低的。我们都是择其善而从之,不善的改之。
那么,罗睺罗在诸大阿罗汉中是密行第一。他老人家修行别人不知道,自己就那么修行。以后证果了,大家感觉得奇怪,他什么时候修行的、才证了果呢?他修行不叫人知道,这也是难得。他修行不叫人知道,他修行得更扎实,不是为的名、不是为的利,完全在内心上修。不为名不为利,他的修行都是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就在善恶上修。不在说是赚一笔钱,买一处房子,或是父亲节买什么,母亲节买点什么,并不是这样的。
良因曰:
每当爬山时,看见杉木群中的树木,无一不是笔直地冲向天空,绝无曲曲折折,生的奇形怪状的。因为假使不拼命向上长,就吸收不到阳光,将被大自然所淘汰。因此常感叹如古德所说:「丛林无曲木」,在大众的相互熏修中,确实对道业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学佛的过程中,如果能有同行善知识,那是极为殊胜的因缘,往往也是宿缘所追,所以应当好好珍惜。但是能感召到好的同参道友,除了宿世因缘之外,更要紧是今生的造作。也就是世人所说:「物以类聚」,甚么人就会感召到怎样的朋友,决定权还是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如果希望感召到好的同参道友,自己首先必须具备道人的条件。佛友们相聚,如果与一般俗人一样,谈的都是俗世间种种,喜怒哀乐之事,这样的因缘,纵然遇到好的道友,也只会擦肩而过。
只有看破身心如幻,世间一切宠辱亦无有真实,才能将心安住于道上,也才能感召贤善道友同行。彼此的修行,也才能得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