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风吹,海面上也不起波,平平静静
心海宁静,和天一样,天水一色,这就是灭
苦谛:第一苦谛。众生在娑婆世界,就是生生死死。要是众生没有苦,尤其没有生死苦,佛不出现于世。
比方说,有些神通、以至于没有死的,在街上遇到了,相互问︰「你贵姓啊?」对方答︰「我姓殷,是商朝的后人。」或「我是唐太宗时代的人,你呢?」「我是宋太祖时代的人。」就这么三代、汉唐宋元明清的人,都不死,都在街上来回走,那么佛不出现于世。以至于人都不生病,都市的病院没有、殡仪馆也没有、连棺材店都没有,四肢五体车祸也撞不死,撞完了,拍拍泥巴又可以走了。家亲眷属之间,也没有生离死别。
人生没有这些苦,佛不出现于世。因为有这些苦,还要生生世世都受这些苦的煎熬,佛才出现于世。所以佛讲苦集灭道四谛,第一先讲苦。
道谛:「道」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药,惑业苦是病。惑业是病因,苦是病的果。道谛戒定慧是药,药到病除︰有戒定慧,不起惑造业,就不受苦。我们可以拜佛,或是将恶业转成善业,依善业忏悔恶业;将染业转成净业,以净业忏悔染业,这都是戒定慧。
道谛呢,再是八正道,或是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学,譬如说八关斋戒,或是种种佛法我们体会依着去做,那些热闹场、跳舞场、夜总会、卡拉OK餐厅种种不相当的地方,我们不去,社会上许多打杀的事件多从那儿起的。
以至于晚间,我们多在宿舍看书用功,和同学谈谈佛法,以至于修行,念佛、持咒、修学佛法,都好,避免出去,尤其到那些花花场中,这属于戒。我们戒除迷惑的心理、颠倒的行为,或是痛苦的遭遇,没有这些惑业苦。这总说是道谛下的戒。
再念佛修定、做观,止观双运,修定慧。慧就要看开,观的分明,世间华灯初上,那些热闹,就像猫捉老鼠,并不好。老鼠不好吃,猫以为好吃。又像鸡用嘴叼蜈蚣、蚯蚓种种虫子,再是狗吃小孩拉的屎。现在一般都用卫生器了,三十年前那有卫生器?有时候小孩在街上拉屎,狗过去咬着就吃。再就像猪,猪都是在混水塘里头,猪感觉这个最好、最香。以至于猪看猪感觉曲线美,狗看狗也是感觉世界第一美狗;相比之下,人也是,都是颠倒。这就需要慧观,要是能析空观、体空观,观梦幻泡影也好,马上没有这些,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析空观也好、体空观也好,都需要。观就是慧。
灭谛:忏悔惑业苦,戒定慧是药,惑业苦是病因、病果,药到病除,都没有了,就是「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有一切的痛苦、一切迷惑的心理都灭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像平静的大海,有风就起浪;业障的风、迷惑的风,不吹心海、不造业,风平浪静、水天一色的时候,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是灭谛的意思。海上的波–心海上的惑业;波有起有落,心有生有灭。假如没有风吹,海面上也不起波,平平静静,心海宁静,和天一样,天水一色,这就是灭。灭谛并不是「没有了」的灭,而是「烦恼生灭心灭、寂灭的心理现前」那种灭,皓月当空,好﹗
良因曰: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差别,根本就在于有没有三皈依。而三皈依中,又以皈依法为其核心。此处所皈依的法是甚么呢?就是灭谛涅盘,不生不灭的理体,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以佛陀开示四谛的目的,是为了使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就是透过四谛的善巧方便,使我们能放下一切烦恼执着,而恢复自性的光明。因此受了三皈依,固然是祈求三宝的加持,也应当知道终极目的,是为了成就三宝的功德─灭谛不生不灭的理体。
如 上人所说:「佛讲苦集灭道四谛,第一先讲苦」,所以知道似谛后,首先就是要「知苦」,这也是我们修行的动力。为什么有人学佛后很用功,有的人却是懈怠放逸呢?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体会到世间是苦,而能弃舍无益。如果认为世间虽然有一些不圆满,可是仍然能够苦中作乐,这样道心就很难生起了。
知道人生是苦海后,接着观察它的来由─集谛。痛苦的根源,并非由于外境有问题,真正苦因来自于自身的烦恼。而观察烦恼苦因的时,同时也观察灭谛不生灭的理体,这才是生命的毕竟归宿处。为了成就此功德,必须修行道谛,以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一切佛法的内容,总摄起来不离开四谛的道理。而四谛也不离开这念心。苦集二谛是染污心,所成就世间的因果;灭道二谛是清净心,所开显出世间的因果。知道这原理,便能将所学的法义都往心上会,也就处处能以教照心,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