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公上人开示
遣到极处,就是这一念清净光明磊落的心
「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
就是这一念心
当下这一念,在佛经上佛种种说法不同。普通说但有去翳法、没有增明法,眼睛不好的时候但能消炎,把眼疵、眼的老废物都刮出来、冲出来,消炎了,眼本有的光明还是照样发挥出来。没有增明法,不能打一针叫目力增强。
心也是,但能把垃圾肮脏的烦恼无明妄想、散乱昏沈种种去除,当下就是清净,这一念心和佛心平等平等、一样一样。所以,按照佛说,用功的时候,妄想起来,就观察是什么境界,不要境界;不要境界、也不要执着境界的心,就是离境、离心。这时候心里很轻松。就像扛着包走好远,实在累了,放在地下,觉得很轻松。
离了境界、离了执着境界的心,心里也是轻松。不过心里还存个离。心里背负着世事尘劳、种种的执着,都是心里很粗重的负担。境界放下、执着境界的心再放下,心里就觉得轻松。不过还有一个离境离心这个离的心,离的心再放下,把离再遣出去;以至于遣离的心再遣出去,遣到极处,就是这一念清净光明磊落的心。「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就是这一念心。
良因曰:
学佛的宗旨,就是要「舍」,舍到无所舍,自性光明彻底显现,就成佛了。因此刚开始学佛时的心态,会急切地想要「得」,后来渐渐发现,其实这也是种妄想,甚至是新的痛苦之因,结果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只有透过舍,才能恢复自性本具的功德,这才是真正要的。
而舍的层次很多,但一定是舍掉粗重后,才能见到更微细的执着。因此理论的研究可以非常深入,但是实践上必须从最基础下手。也就是在最基础的离心、离境中,安住自心于空慧中。
最简单的观察空性的方法,就如同《增壹阿含经》所示
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
透过无常的观察:快乐的境界、痛苦的境界;快乐的心、痛苦的心,这一切法的本质,都是无常不安,所以都不是我们能掌控的。苦的本质固然是苦,而乐的本质也是不安稳性,所以会引发求不得、爱别离等苦 …… 所以它的本质也是苦。
因为皆是苦,所以我们妄认可以掌握的,自己这一念心,甚至这一期生命,其实都只是妄想罢了。在这一念心中,具足主宰意义的「我」,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剖析这一期生命,除了业力似流水般的迁流外,实在没有具足主宰性,「我」的存在,这就是「苦者即无我」。而观察到了无我后,了知心、境的真实性皆不可得,这就是「空」义。
空性的道理,说到极处可以是很深的理论,但是最初的下手处,却可以非常的简单。如同 上人所开示:「离境、离心。这时候心里很轻松。就像扛着包走好远,实在累了,放在地下,觉得很轻松。」能学习放下,不再背负这么多重担,是多么自在啊! 那就观察无常,安住在空性中,使自己不再业力、习气的羁绊,活出真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