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加速的超真实——元宇宙的鲍德里亚式解读》
主持人:文记东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发言人:张云贵 黑龙江大学教授
评论人:马俊峰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主持人:文记东
下面有请黑龙江大学张云贵教授发言,题目是《加速的超真实——元宇宙的鲍德里亚式解读》。
发言人:张云贵
听完马教授的发言,我上来这个心情更忐忑了,我这篇文章貌似就是沿着刚才付洪泉教授给马教授提出的后面继续往前走的一个解释,但是付洪泉教授最后提的问题,我的文章还是解决不了,这也是与马老师共同面临的困惑。但是我的这篇文章谈的不是基于刚才马教授提到的现在的数字化生存、数字资本主义,包括国家现在推进的数字经济,而谈的是基于现在的一种技术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构想。很多同学如果没看过鲍德里亚著作的话,可能一听我这个题目,一看前面的“加速的超真实”,就感觉到有点晦涩,所以我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从后面的理解来看,这里面涉及的“真实”“超真实”,甚至我后面谈到“元宇宙”的时候,还用了“超超真实”,怎么来理解呢?我觉得先给它稍微简化一下:“真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中有抖音,它如实地记录当下的生活;“超真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在抖音里;而“超超真实”是什么呢?抖音就是我们的生活。大体上就是这样理解就好。后面鲍德里亚的特点就是搞了一堆概念在里头来回绕,他的文风就是这样,要是我们跟着他的概念在里头来回绕的话,有的时候就是越听越难理解,所以我就简单化一下,不严谨啊,但大家可能会好理解一些。
那么,我是怎么想到去写这篇文章的呢?实际上也特别荣幸有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因为我在咱们外马学科——我本来的学科也不是外马学科——所以能向大家汇报一下,听取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我觉得这也是挺高兴的一件事。但是其实我写这篇文章比较偶然,偶然在哪呢?就是几年前元宇宙概念在网上刚开始流行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实际做的是什么?大家应该知道叫VR,有很多同学打游戏时可能用过那个,那个是实际我们用的。在那个时代,我读了一本书叫《完美的罪行》,作者鲍德里亚是2007年去世的,他的《完美的罪行》则写于1995年。虽然元宇宙的概念在1992年就提出来了,但是它是作为科幻小说里的一种科幻的术语提出来的,而实际上鲍德里亚所有的作品里从来没有提到过元宇宙这个概念,但当时我一下子想到鲍德里亚所提的虚拟概念,和我们那个VR之间的联系在哪。
后面联系到元宇宙在网上的流行,我又开始想鲍德里亚的思想和元宇宙到底有没有关联。后来,特别是2021年,我看了鲍德里亚的最后一个作品,就是《为何一切尚未消失?》。我看完这本薄册子以后特别惊讶,因为在这本薄册子里,鲍德里亚有点惜字如金的感觉,但是他说的很多话是非常明确的,他说的就是现在我们将要做的元宇宙,我很惊讶。但是回头看一下,鲍德里亚本身也被称为后现代的预言家——又是教父,又是预言家的——他这个预言确实很厉害,因为他的《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实际上是在去世前,即2007年年初写的。那个时候,实际上西方数字化生存开始比较普遍,但是实际上对元宇宙,整个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推出来炒作,但是鲍德里亚就做了特别深入的探讨,所以在这里面,我就把各种想法结合起来,慢慢地就形成了这么一篇文章。
我这里的逻辑框架就是三个大部分,简单地说,实际上就是沿着鲍德里亚的后期思想脉络解释了三件事:第一个部分就是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一定的推导,鲍德里亚认为未来就是元宇宙,我的第一个部分讲的是“加速的超真实”,就是从这里面推导出来,他为什么认为未来就是元宇宙。第二个部分讲的是元宇宙完美得可怕,就是讲元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元宇宙带给我们未来的景象是什么。第三个部分就是鲍德里亚对于未来的设想,最后是他对未来的一个反思。大家知道,鲍德里亚是个技术悲观主义者,他的观感就是,历史将终结于元宇宙。最后一部分也是像刚才马教授那样,用一小段回头再说一下面临鲍德里亚的这种思路,“解放”这两个字该怎么去考虑。这就是文章大体上的脉络,我现在稍微把这里面的具体内容和大家来梳理一下。
这里涉及“超真实”概念,它其实是鲍德里亚在1976年的《象征交换与死亡》里第一次提出来的,后来在1981年的《拟像与仿真》这本书里,他对“超真实”做了一个解释。他认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仿真的一个阶段,仿真不再是造假问题,不再是复制问题,也不再是模仿问题,而是以真实的符号替代真实本身的问题。“仿真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超真实”,那么“超真实”就是像刚才举的例子那样,我们生活在抖音里,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是媒介所营造的、由被操控的符码组成的一个世界。现实与这个符号、符码的世界已经脱离了一一对应关系,原来是有对应关系的,而到了仿真时代,这个对应关系已经脱离了,符号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现在的现实,这就是对他的“超真实”概念的一个最简单的解释。
所以他说,我们现在生活在对现实的审美的幻觉之中。我们刚才用抖音做例子,大家想想,就是别人展示的很多生活,我们很多人如果沉迷在那个抖音里面,可能就会被影响到,可能会产生一种幻觉,就是别人的生活、抖音里的生活,就是我们面临的整个世界的这么一种生活。“超真实”,大家大体上可以这么简单理解一下。所以“超真实”这个概念实际上是鲍德里亚整个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此,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叫“内爆”。内爆这个概念其实是麦克卢汉提出来的,但是鲍德里亚把它往前推了一步,他认为仿真社会里的内爆已经产生了全面内爆的形式,一切事物间的差别都消失了,因为内爆让所有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被打破了。实际上他就陷入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就是他对于未来的虚无的思维的一个起点,在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东西,包括人、物、意义在内爆的过程中都已经走向消亡了,这是他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另一个要跟大家提到的是“加速”概念。加速这个概念在鲍德里亚的文章里体现得并不充分。但实际上梳理一下的话,我们发现鲍德里亚在其最早的作品,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物体系》,就已经提到了关于加速的思维,但是他没有去展开。在《消费社会》中,他明确提出了“加速”一词,就是在消费主义的资本逻辑下,生产商品是为了让商品早日“死亡”。这里就有一个“加速”概念,就是商品“死亡”的加速反映的是加速对资本积累的影响,这里非常明确地有了一个加速思想。后来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他明确说“仿真社会”就是消费社会加速的结果,加速最终导致了全面拟像化的世界。在《致命的策略》里,他又阐释了对加速主义技术物的判断,所以可以把鲍德里亚的加速思想归结为左翼加速主义,因为他的思想就是让现在的这种技术物加速,然后快速灭亡,实际上也是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一种想法。他在这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型的加速想法了,但是他没有进行完整论述。到了《完美的罪行》这里,实际上他就已经在控诉技术加速犯下的完美罪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加速的社会阶段,这个加速最后导致了一个完美的罪行(后面第二部分要和大家介绍的),那么,我们就会面对很多事。但我刚才跟大家又提到了一个小册子,这本书叫《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其中关于“加速”“超真实”概念有了一个比较融合的说法,这里面有些话我给大家摘一下。他认为,人在认知事物,赋予这个世界真实性的同时,也开始了解体世界的过程,这是他当时的一个想法。他从这点出发认为,技术本身有加速的本能,它会让进化变得越来越快,那进化的极限在哪呢?就是未来技术把人类排除在外,比如我们和我们的躯体将只是一台对我们实施远程控制的技术设备、名存实亡的组件、可有可无的环节和幼年罹患的疾病(好比思想不过是人工智能幼年罹患的疾病,人类不过是机器幼年罹患的疾病,真实不过是虚拟幼年罹患的疾病)。言简意赅,但是特别有嚼头,大家仔细想想他的说法,对应现在社会的发展。然后他就推导,最后未来将是一个没有现在的意义上的人类而独自运行的数字世界。到这一点,他的思想已经完全吐露出来,他的加速,现在的仿真产生的超真实,实际上他说的结果就是元宇宙,因为独自运行的数字世界,这已经非常接近了。
第二大部分就是讨论元宇宙是怎样产生完美罪行的一个未来。实际上,仔细读《完美的罪行》,我们可以发现鲍德里亚的预见性,或者说他的思想的深邃性。他这本书写于1995年,说的是数字化生存意味着技术对人体的全面渗透,我们被技术操纵简单化了,进入数字操纵阶段之后,这一切简单化进程变得疯狂起来,这就是加速。然后,他又进一步解释,这里我再给大家谈谈元宇宙,因为很多同学可能对待元宇宙还是拘泥于概念。对这个概念,我们很多人理解得还是不到位,因为网络上说的通俗的元宇宙,不是我们今天谈的元宇宙,它有内涵上的不同。通俗的元宇宙,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个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我们可以沉浸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里面,主要就是过另一种我们现在在现实生活中过不了的生活,类似于一个虚拟仿真的游戏。但这就把元宇宙限定在了文化、娱乐、游戏的层次,这种认识是非常粗浅的。
大家也知道,元宇宙的概念一经提出就特别热,到现在在我们国家也特别热,但后来马上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因为技术加速的基础是一个完备工业化的加速,元宇宙也脱离不了现在的工业基础。所以,没有工业的元宇宙是不可能有其他元宇宙的,现在那些资本扑过去以后,肯定都是打水漂,没有用。比如扎克伯格说,他要拿100亿美元去做一个宇宙,但是大家也知道,这也渐渐销声匿迹了,原因就在于他对元宇宙本身的误判,他把它简单地理解成一个人类可以沉浸在其中过一种与现实不同生活的那种虚拟的游戏境界,但那不是元宇宙,我们可以说那就是一个虚拟游戏。
真正的元宇宙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就是数字孪生,实际上就是完全用一种数字化计算的方式把现实世界复制到一个虚拟境界里。现在讨论火爆得不行的无人驾驶,实际上很多人就把它简单地理解成无人驾驶,其实无人驾驶没有那么简单。无人驾驶实际上现在在城市里为什么要下去试行推广?它在城市里跑,它在城市里所有的过程,都是在把整个城市的模型数字化,这本身就是数字孪生的一个基础,人类最后会用这么一种数字孪生的方式——但是这只是元宇宙的第一阶段——创造一个数字孪生的虚拟世界,而不是一个游戏经济,是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实现出来的,而不是我们将它凭空想象出来的。
元宇宙的第二阶段是构造出包括第一阶段数字孪生产品,但是又有元宇宙自己原生创造物的世界。我们在人工基础上,元宇宙在叠加了AI的基础上,它又创造了现实基础上的数字孪生之后,又附加了一个虚拟原生的、AI创造的部分,所以这个元宇宙才是未来真正的元宇宙的大模型,但这不是最终阶段。
元宇宙的最终阶段即第三阶段,是完全的虚实结合,通过脑-机接口,然后虚实之间内爆,最后实际上人已经完全数字化,这是真正的数字化生存,因为人本身数字化了。大家可以自己去脑补一下,如果技术加速足够快的话,在座的各位年轻同学可能会有一天要面临一个选择,就是你是不是要将自己的大脑数字化的选择,我们这些年龄大的可能不用选择了,但你们有可能会碰到这个选择,这就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在的状态,它不是我们基于现实想象出来的东西,而是将来AI和人类是合为一体的。大家问AI的方向能不能取代人,实际上AI和人最后是融为一体的,硅基和碳基最后会融为一体,这大体上是未来世界的一个真正的走向。
实际上鲍德里亚已经做了一个深入探讨,他认识到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已经没有了,这就是我们说的“超超真实”的状态。比如说,抖音就是我们的生活,因为人实际上已经完全生活在抖音的境界里,处于整个的元宇宙里了,人本身是个数字化的产品了。到那个时候大家可以想象,刚才马老师提到的那些时间,这些东西都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为什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黑客帝国》(一开始拍这个电影的两兄弟,本身就是鲍德里亚的粉丝,曾邀请鲍德里亚来给他们指导,鲍德里亚没去),大家想想最后《黑客帝国》里人的状态,其实就是时间对于人而言没有意义。为什么?因为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但人完全都在数字化劳动里,人的思维实际上是像那里面的人一样,人的身体一直在参与数字化劳动,这个东西是相当之可怕的。因为我们看这部电影时也感觉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幻电影,它实际上是对未来技术发展终点的一种非常理性的思考。像刚才付洪泉教授也提到的这个情况,就是技术到最后是怎么解决难题的?是在技术之内,还是在技术之外?实际上,最后它不存在内外了,这就是鲍德里亚最终所说的内爆的问题。
最后一部分,我也给大家简单说一下。鲍德里亚在公元2000年到来之际,讨论了未来人类最终终结历史的三种方式,其中第三种就是未来技术完善导致实体不再存在,这其实说的就是元宇宙。前两种就不说了,而且鲍德里亚最后给了一个极其悲观的结论:我们也没招儿,我们等着就行了。等到最后元宇宙阶段来了,人的主体性就几乎就没有了,虚拟和现实已经没有分别,区分没有任何意义,最终主体、客体也没有意义。所有现在我们哲学性探讨的东西都将在那个时代失去意义,而那个时代会产生一个“超脑”,所有人的大脑都参与“超脑”的工作,都是“超脑”的一部分。这个东西,我们就不再深说,大家去想一想这个情况,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麻烦的结局。
最后,我稍微说一下,因为最后还涉及一个解放的问题,就是人怎么去自处的问题。这个事情很麻烦,为什么?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元宇宙本来是数字资本主义自己造出来的东西,是用来继续加强数字化统治的一种工具,但这恰恰是数字资本主义最后在给自己掘坟,原因在哪?就是元宇宙真正的诞生,它实际上最后的需要是资本的社会化,单个资本是做不出元宇宙的。所以刚才我说,哪怕扎克伯格就算做出来某个东西,它也不是元宇宙。这需要真正的数字社会主义、数字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做出元宇宙。到那个时候,可能就不是资本的逻辑了,而是在资本逻辑之外再去做元宇宙,可能面对鲍德里亚式的悲观,我们可以稍微乐观一些。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也请马老师、各位老师和同学多批评指正。
评论人:马俊峰
非常感谢张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这一篇《加速的超真实——元宇宙的鲍德里亚式解读》,我也是本着学习的态度。刚才张老师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个就是谈了鲍德里亚的思想,“超真实”“内爆”等概念,还有从这些概念里生发出来的“加速”的概念。第二个方面就是从这些概念及阐释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元宇宙这个问题产生的可能性。第三个方面就是讨论了关于元宇宙的完美罪行,就是说它是一个超真实的非常美好的东西,相反它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完美性,完美性就是不完美性,再推导出里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主体的消失、虚拟和现实之间边界的消失,产生了一种悲观的结论、历史终结。
确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学者面对技术的未来,都是抱有一种悲观的态度。海德格尔在面对技术的时候,他提出这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世界,他很悲观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的批判,从他们的情感上来说,都表达出一种很悲观的情绪,所以说,我们面对着怎么看待技术的问题。张老师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我们面对的是鲍德里亚的一些概念、一些观点,我们怎么来看待就在于我们首先怎么去理解,可能我们有时候更多地是对一些概念范式理解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对概念的错误理解,把这种错误的意思借鉴或者嫁接到其他的方面,这可能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在阅读和理解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时候也存在这个问题,且一直存在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张一兵教授出版了《回到马克思》第二卷,他也是强调这个问题。我在读《回到马克思》第二卷上册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好像是重新梳理了我们怎么来理解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细微的解读过程中,才能看到马克思思想的一种变化。所以说这个问题必须要克服,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澄清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我们怎么去把我们的理论和对这个理论的理解之间进行一种转换处理,处理我们和他者之间的关系,理论转换,也是很重要的。在张老师介绍他的论文的过程中,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最后,就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最终要回应我们现实问题。无论是前面的马老师,还是现在的张老师,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解放的问题,回到这个问题上怎么来解决,就是回应我们的现实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回到现实问题。张老师最后提到了数字资本社会化,最后达到数字共产主义,学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具体怎么去论证和阐释,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学术研究者认真去对待的问题,因为提出观点,很多人都能提出来,但是重点在于怎么去论证它,你要有说服力。光提出观点,而没有一种更强的、更深入的论证和说明,不能说服他人,那么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说,我觉得这是在今后的相关研究过程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我就说这么多。
主持人:文记东
感谢马教授的精彩点评!我们这一场的发言和点评到此结束。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总编辑 | 黄其洪
执行编辑 | 袁雄
编审 | 张金权
文字整理 | 黑龙江大学会务组志愿者
文字校对 | 黑龙江大学会务组志愿者
图片 | 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