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第三分论坛第二场第一时段发言文字回顾

文摘   2024-10-06 08:01   重庆  



题   目:《论拉吕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

主持人:蒋志红    西南大学副教授

发言人:袁   雄    西南大学博士后

评论人:张圆圆    《学习与探索》副研究员






主持人:蒋志红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本场论坛的主持人,西南大学的蒋志红。我们第一位发言人是西南大学的博士后袁雄,他带来的题目是《论拉里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大家掌声欢迎。



发言人:袁  雄



谢谢各位,大家下午好,我是西南大学的袁雄,我今天发表的题目是《论拉吕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

那么,何为“政治伦理”呢?学界通常将之界定为社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生活,“包括其基本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政治理想的基本伦理规范及道德意义”,认为它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连贯整合式的政治伦理模式”;二是“断裂分离式的政治-伦理模式”。虽然拉吕埃勒并未对“政治伦理”这一术语进行过明确界定和专题化的论述,但从他拒绝将政治与伦理分开的角度来说,他明显支持的是第一种模式实际上,拉吕埃勒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哲学的非哲学的分析方式,并经历了从非哲学来审视人的解放,到由具有政治伦理色彩的非马克思主义来阐释人的解放,再到由政治伦理中的“陌生人”“异端”“非无产阶级”“未来的基督”“受害者”“知识分子”等具体角色来思考和实践人的解放。为了彻底地澄清拉吕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理清非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拉吕埃勒的演变历程。自柏拉图以来,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关于“超感性的东西”的知识,而这种哲学也被视为与传统形而上学同义。然而,这种形而上尽管在西方思想史上占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但却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在批评中自我发展的历史,“哲学的非哲学化的发展史”。在这里,我就不去详细论述这种非哲学的发展史了。对于拉吕埃勒而言,以往那些哲学家通过传统方式所理解的非哲学实质上仍然是哲学的,因为它们把非哲学看作“要么是朴素的、感性的意见的直接状态(常识的判断),要么是有待思考的其他事物(科学、技术、政治、艺术……)或者作为哲学本身的前提(无数的‘无思想’),而这些前提又是可哲学的”为了区分以往的非哲学与拉吕埃勒所论述的非哲学,可以将以往那些一味否定或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或在其之外的东西理解为一种狭义的“非哲学”,或者,也可以将之称为一种依然“漂浮在哲学的角落和缝隙里”的非哲学。当然,拉吕埃勒所论述的非哲学与以往的非哲学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的非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也传承了一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非难态度,也批判那些从思想上或逻辑形式上去获取思考的前提的行为,也强调要回到以往的哲学家所言的现实中的、有生命的、真实的事物本身,并将它们称为实在只不过,他非哲学试图立足于彻底内在于自身的元一或实在来取消哲学独断的统治,而非采取一种简单又粗暴的态度来彻底地否定或完全地反对哲学。不抵抗或反哲学,而是“哲学的拓展或推广”。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在更广泛义上来理解的“非哲学”,它“以一种特别严格的方式将一种强烈又批判的元素、批判又科学的精神强加于哲学之上”把哲学当作一种简单的偶然的材料来处理

其次,归纳出拉吕埃勒非哲学向政治伦理转向的原因是什么如万俊人所论述的那样“政治伦理的基本特性和特征首先且主要是由人类政治生活的特性和特征所决定的”,而当谈论关于人的问题时,自然会涉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生活和伦理价值。基于此可以发现,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的原因大致能归结以下三点一是受从追寻终极实在的理论哲学向以人为目的的实践哲学(如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发展的传统影响实际上,论是亚里士多德由自然哲学转向实践科学,还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都不自觉地遵循了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的传统。甚至,就马克思的思想演变历程而言,也是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的自然哲学讨论开始,然后逐渐走向了关怀人类命运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以上这些由理论哲学转向政治伦理的传统,不仅在哲学研究中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在非哲学的发展中也持续地产生作用。二是传统哲学视域下的各种理论难以应对现实中的人的生存问题由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知识样式或知性知识在思想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导致人们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外在的反思”的思维方式,进而造成了人们总“局限于抽象的普遍性(知性范畴、知性规律),并将之加诸任何仅仅作为杂多的内容之上”,进行一种知性反思或形式推理,而不能立足于社会-历史之现实的实体性内容。拉吕埃勒由此提出了传统的哲学和政治都“不关心人,不关心普通男人和普通女人,而非哲学通过思考元一,开始关注这种普通人的彻底内在”三是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考和构建人的科学的内在要求。其实,拉吕埃勒是一位带有明显左翼政治色彩的思想家,他特别关注人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现实中的人,因而注重人的解放这一政治伦理维度本身就是他进行非哲学思考和构建人的科学题中之义,且这也具体表现在他对致力于人的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持有不同的看法

最后,拉吕埃勒非哲学政治伦理转向的生成逻辑是什么样的实际上,拉吕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政治伦理向度一直都是拉吕埃勒非哲学所关注的重要方面,但为了能够清晰地阐述和合理地构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非哲学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弄清楚以往的理论在服务人的实践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何种意义上的原因限制了人们对人的解放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限制来帮助人们提高对人的解放的认识和实践;二是非哲学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得到解放这一政治伦理向度的问题,因而非哲学最终就不得不阐释何种意义上理论才能够真正地指导人的解放实践并指明人应该何去何从,从而呈现出了非哲学关于人的科学是什么?据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拉吕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的生成逻辑展开探讨:第一,拉吕埃勒从对德里达的批判和对尼采权力理论的继承开始就表现出了对人的政治伦理维度的关注。第二,随着对从尼采那里借鉴来的权力理论的讨论的深入,拉吕埃勒并没有像以往的哲学家那样,停留在对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批判相反,他在更激进的层面上揭露了以往的所有哲学长期存在着的弊病,并试图将知性知识或理性知识所缺失的与人有关的感性方面(如力比多)和差异性的东西置于非哲学的视域,以恢复人们对实在的感性方面的认知以及对更多未被哲学化的知识的理解,从而试图构建一种非哲学的、具有政治伦理维度的实践理论。第三,拉吕埃勒在对哲学的批判中完成了非哲学的阐释,之后便将非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政治伦理这一主题上,并将政治伦理中有血有肉的生命置于非哲学的视域中。显而易见,政治伦理与拉吕埃勒的非哲学密切相这不仅表现在者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经历了一个由次要地位到主要地位的、由简要的阐释到全面的论述的过程,而且还表现在根据拉吕埃勒在不同时期发表的著作中的相关论述,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对政治伦理这一维度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纵观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非哲学本身也蕴含着一种转向趋势。而拉吕埃勒则在深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研究、重新诠释一种独特的非哲学的过程中,将这种转向趋势明确地推向政治伦理,并由此呈现出了“‘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此而言,政治伦理转向确实是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趋势,而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所形成的成果也由此呈现出了更多的重要价值。当然,对于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客观评价。

我的发言结束,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同学批评!



主持人:蒋志红



感谢袁雄老师带来的分享。接下来我们有请《学习与探索》杂志社研究员张圆圆老师给予点评,大家掌声欢迎。



评论人:张圆圆



谢谢袁老师的发言。拉埃勒是当代法国的哲学家,他的非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试图通过悬搁哲学对实在所作的任何决定,以便在实在与思维之间建立一种单边的二元关系,以及通过实现描述性与塑形性的统一等方式,来探索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当代哲学的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也有助于跨学科交流和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关于拉吕埃勒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袁老师的论文从选题意义的角度来看,拉吕埃勒的非哲学当中的政治伦理转向的研究,是具有一个可观的学术价值的。可以说,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理论当中的政治伦理转向挑战了传统哲学和传统政治伦理的框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论视角。

首先,拉吕埃勒他通过非哲学的视角,对哲学的传统权威进行了一个颠覆和反思。他认为以往的所有哲学总是束缚于传统哲学的影响,总是试图用外在与主观的范畴来规定实在,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也导致了哲学自身的一个局限和困境。拉吕埃勒他的非哲学其实强调了从实在的内在性出发,拒绝对实在进行单一的独断阐释,主张根据实在进行思考,从而打开了对实在的客观认识的可能性。

其次,拉吕埃勒非哲学还强调了思想与实在的同一性,认为思想它并不是超然于实在之外的一个独立存在,而是实在的一部分和效果。它要求我们在政治实践中始终关注实在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将政治行动和实在的变化相结合,从而实现政治行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此外在政治伦理思想方面,拉吕埃勒非哲学思想强调了政治行动与伦理责任的内在关联。

再回到这篇文章,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刚才袁老师他首先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到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的一个演变历程,其中他提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尽管在西方思想史的统治上已经统治了长达2000余年,但是却从一开始遭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批判,还有非哲学一词最早是由梅洛•庞蒂提出来的,实际上非哲学趋势在欧洲大陆当中早就有过突出的表现,只不过是大多数的哲学家依旧徘徊在对非哲学的传统的理解当中,总是一种反对或否定的眼光,这篇文章对非哲学演变历程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梳理和总结。 

然后他又分析了非哲学政治伦理转向的原因,他总结了这三方面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回到论文当中去仔细的阅读。

再次,袁老师又具体的阐述了非政治伦理转向的一个生成逻辑,其中他提到了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拉吕埃勒是从对德里达的批判和对尼采权力理论的继承开始,表现出了对人的政治伦理维度的一个关注;第二,拉吕埃勒试图将真实性或理性知识所缺失的与人有关的感性方面和差异性的东西至于非哲学的视域,以恢复人们对实在的感性方面的认知,以及对更多未被哲学化的知识的理解,从而试图建构一种非哲学的具有政治伦理维度的实践理论;第三,拉吕埃勒对哲学的批判当中完成了非哲学的阐释,之后便将非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政治伦理这一主题上,并将政治伦理当中有血有肉的生命置于非哲学的视域中。

从研究方向和他文章当中的一些具体观点来说,总的来说是比较前沿的,而且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的,因为题材研究方向还是比较新的,我在知网上看到同类主题的研究的并不多,所以说,有关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拓展的。

文章当中的一个亮点,我看了一下袁老师他在结语的部分提到对于拉吕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的研究,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客观评价,其实就是用一种哲学的态度去看待去评价自己研究话题。我们可以具体评价一下拉吕埃勒的非哲学伦理转向以及非哲学本身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具体研究中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和局限,可以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一下,这是我的建议。



主持人:蒋志红



谢谢袁雄老师的发言和张圆圆老师的精彩点评。这个选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是一个新的研究点。当前学界对拉吕埃勒的研究也比较关注,深入这个选题的讨论有助于推进关于拉吕埃勒相关思想的研究。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大家。下面,有请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



讨论人:刘临达



这个选题确实是比较前沿的,文章思路也比较清晰,发言也很清楚,我也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拉吕埃勒的相关理论知识,我确实了解得不是很深入,也就不能够针对性地提出什么好的意见,也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不过,根据你的阐述,我认为这个非哲学确实是很有意思的,我也想进一步了解一下。你可以具体给我推荐一些相关文献吗?这样,我就可以多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主持人:蒋志红



还有老师和同学提问或讨论一下的吗?......那好,接下来,有请袁老师简单地回应一下。



发言人:袁雄



谢谢张老师的点评和意见以及蒋老师和刘老师对选题的肯定。关于拉吕埃勒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在知网上已经有二三十篇,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如果想看拉吕埃勒的原著也可以私下与我联系。关于文章内容,还有一些细节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尤其是关于张圆圆老师提出的意见,我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并推进文章的完善。这里我就不浪费大家时间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有意见的,我们也可以下来交流沟通。谢谢大家!



主持人:蒋志红



谢谢以上老师的发言、点评和讨论,接下来,有请下一位老师发言。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总编辑 | 黄其洪  

执行编辑 | 袁雄

文字整理 | 黑龙江大学会务组志愿者

文字校对 | 黑龙江大学会务组志愿者

图片 | 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本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形而上学的重建
在对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儒家哲学、空间哲学和移民现象学的尽可能宽广和深入地清理过程中推进形而上学的重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