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论齐泽克的回溯性辩证法》
主持人:于建贵 西北师范大学讲师
发言人:韩江雨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
评论人:张圆圆 《学习与探索》副研究员
主持人:于建贵
今天早上我们第三分论坛第四场,我们一共有两位同学给大家做一个展示。下面我们先有请第一位同学,来自同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韩江雨同学给大家展示他的论文成果。他的题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论齐泽克的回溯性辩证法》。
发言人:韩江雨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同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韩江雨,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论坛。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论齐泽克的回溯性辩证法》,这篇论文是在我们论文集的431页。
在展开具体讨论之前,我想先确定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在21世纪的当下去重新提及辩证唯物主义?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一经苏联马克思主义确定,就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不仅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内学界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去批判它,而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学界内部对这些概念也都有反思。然而“辩证唯物主义”饱受批判的这一事情本身不仅说明了概念本身十分重要,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其所关涉的问题真的在长期的批判和还原中得到解决了吗?
在当代以巴迪欧和齐泽克为代表的激进主义看来,“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仍具有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的价值,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能够为我们澄明唯物主义讨论的问题,我们惯常对唯物主义的讨论,基本上建立在恩格斯和斯大林的理解范式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仅仅是一种抽象本体论意义上物质与精神的区分,争论的是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返回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来看,唯物主义涉及的范畴是非常复杂、多元的,它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历史性的,比如说自由与必然、自然物质与社会历史,哲学与科学等一系列关系的范畴,都是唯物主义要讨论的,当代思想家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些范畴展开的。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对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与上层建筑变化的回应。面对日益稳固的资本主义,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盛行的文化批判转向,存在着理论穿透力不足的问题,除去这种文化意识形态批判路径之外,我们是否存在着另一条路径,即尝试从本体论的视域论证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其实从思辨实在论的角度来说,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给予我们某种实在的视角,它能够帮助我们去抵抗一些欧洲现在比较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哈曼等人在思辨转向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他们认为当代的欧陆思想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一种普遍的反时代的倾向,在欧陆哲学中以多种方式展现自身,尤其表现为对死亡与有限性的关注、对科学的厌恶、对语言文化和有损物质性因素的主体性以及朝向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关注。此外,他们还放弃了对绝对的追求,以及对我们历史性的背靠性等特定条件的默许。我们也可以指出欧陆哲学缺乏真正有效的政治行动,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是以牺牲经济领域为代价,越来越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结果,他们的这些评论,对欧陆当代思想状况的一个界定,是非常精准的。
第三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来看,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追问,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一个哲学根基的追问。如果需要哲学根基,是何种意义上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一个哲学根基?这个问题看起来只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才会去讨论的问题。但是到了阿尔都塞之后,这个问题其实获得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产生空间,或者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实际上就等于追问马克思主义的视域界限是社会历史还是社会的自然?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论述的主线。
下面我们将带着这个问题去稍微回顾一下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史。在作为概念的“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提出之前,它是在约瑟夫•狄慈根那里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思想来源,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论述,同时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没有给出系统化的呈现,这就给后世的讨论开启了空间。就苏联马克思主义而言,斯大林最终确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将前者界定为讨论无历史的自然的哲学学说,将后者界定为讨论无自然的历史的历史学说。他更大的问题是,又将辩证唯物主义视作整体的自然观,将历史唯物主义还原到辩证唯物主义之内,由此,辩证唯物主义成为机械决定论与抽象物质实体化的结合,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苏联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是溢出社会的自然。
就西方马克思主义而言,黄其洪教授所说的“第一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大部分学者所采取的是一种更具社会历史性和实践主体性的历史化解释,也就是将辩证唯物主义还原到历史唯物主义之内。但是他们的问题正如巴迪欧所言,是在一种结构之内的反思,而非对结构本身的反思,对结构本身的反思一定会溢出结构本身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论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基是社会,在此之后,可以说是阿尔都塞开启的辩证唯物主义复兴的进程,我们按照著作顺序来简要介绍一下他这方面的相关讨论。
首先,在《保卫马克思》里面的唯物辩证法中,阿尔都塞基于意识形态断裂,区分了作为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作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他强调前者作为大写的理论实践,起着对下层理论清除意识形态部分的功能。在《列宁与哲学》这本书里,他对实践的强调更为激进,真正的实践哲学必然会走向哲学实践,这种颠倒是非常深刻的。像我们说政治哲学和哲学政治的区别,再怎么说,政治的哲学,它根基也是哲学;而再怎么说,哲学的政治,它的根基是政治,这样一个简单的颠倒本身,在后面我们将揭示出阿尔都塞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取消了辩证唯物主义。他在《列宁与哲学》中所追求的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已经取消了自身作为文本的存在形式,使得自己成为了某种不落言筌的姿态,可以说阿尔都塞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性的追求,最终走向了自我取消,这也是他后期转向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原因之一。根据阿尔都塞后期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大概认为,他实际上又将马克思主义的视域界限转移到了溢出社会的自然,他的这种自然,是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抽象自然,它更具有开放性和偶然性。
之后到了齐泽克这里,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他首先认为唯物主义必然要脱离与唯心主义的二元分立,因为二元分立本身就是一种非辩证法的静态结构,真正的唯物主义必然是要在实践领域中无限生成的。其次,他所强调的“辩证”是古希腊哲学意义上的“辩证”,也即非常的混合。最终我们回到一个本文的关键问题上,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处理,他首先认为斯大林的做法更像是一种意识形态仪式,而第一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是把社会提到了黑格尔意义上的哲学精神。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齐泽克认为两者不是相互还原的,而是一种视差性的非还原关系。“视差”这个概念,其实我们可以和现象学讲的“侧显”相联系,实际上就是对某一个对象在不同角度的不同视角的观测,它们本质上是具有存在的独立性的。进一步来说,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追问,必然以视差转移的方式带出隐藏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内的作为其内在分裂侧显的辩证唯物主义。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借鉴这个角度去讨论,那么齐泽克实际上想要论证的是自然对于社会的溢出,是如何既在社会之中,又在社会之外的。这种微妙关系,不仅能够保持自然超越的同时,又使其不沦为抽象的物质实体。首先,自然如何在社会之中,齐泽克是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黑格尔《逻辑学》的解释去解释这一点,在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论”开篇中,他提到了“三种反思的模式”的区分问题。在设置的反思中,我们面对的一个是想要成为自相关、自否定运动的本质,我们一旦谈到运动就会涉及到开端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开端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与结尾相遇,它才有可能是开端,这就赋予了开端一种最低限度上外在于运动的直接性。
但是按照黑格尔《逻辑学》的内在性要求,外在性开端它必然要成为某种内在性,我们只能认为外在的直接性是预设出来的,它本质上是内在的,这就过渡到了外在的反思。在外在的反思中,我们发现,使预设得以可能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预设这一预设活动本身,也就是对预设本身的预设,齐泽克在这里实际上对三种反思给出了一种双重预设的论证。从黑格尔本身的文本来看,齐泽克的讨论明显是与黑格尔的理论是不太符合的,我觉得他们这个差异,实际上深层上来说是黑格尔和拉康的差异,也就是逻辑是否存在着时间性的问题。齐泽克给出的结果是,一个很时间性结构会更强的呈现。按照这个逻辑路径来说,我们认为对自然也可以给出一种类似的方式,自然看似是外在的抽象自然,但它实际上是我们预设出来的结果,但这同时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对这种建构式的理解,难道不会复归一种特别精致的历史解释吗?
我们就需要解释另一个问题,自然同时它也是外在于社会的自然。通过对拉康性化公式的女性逻辑的运用,齐泽克指出,这种外在化转向内在化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总有主体无法预设,无法进行象征化建构的存在,这一存在就是自然。这其实并不构成矛盾,自然其实正是我们对其进行象征化建构,这一建构行动的失败本身,齐泽克的这一图景,最终揭示出自然是不断产生的剩余,它作为可能性与偶然性的源泉,始终拒斥资本主义社会的童话,始终保持着存在论的开放性和超越性。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内容,感谢大家聆听,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主持人:于建贵
我们韩同学始终可以说是以问题为出发,也始终围绕着他要讲述的问题,引经据典地分了三个方面,深入地辨析了他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下面我们有请我们《学习与探索》的副研究员张圆圆老师,对我们韩江雨同学的这篇文章做出一个点评。
评论人:张圆圆
刚才韩老师他做了以《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论齐泽克的回溯性辩证法》为题的一个发言讨论。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一篇文章的写作意义和背景。齐泽克他的回溯性辩证法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方式,他挑战了传统哲学当中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个理解,尤其是与黑格尔思想和他之后哲学传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回溯性辩证法,它强调了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视角,认为某些看似必然的结论和现象,实际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回溯性的反思而建构的。我们从他的文章当中可以看到他发言的一个主要观点,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往往呈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在对以往的还原论的解释中,要么后者被还原到前者之内,成为强调抽象自然与客观必然的实证主义式的外在规律,要么前者被还原到后者之内,成为强调抽象历史与主观自然主观自由的人文主义式的内在结构。
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首先,他深度剖析并且重构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经典的哲学理论,而且同时引入了齐泽克的一个独特的回溯性辩证法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框架。其次,由于回溯性的辩证法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辩证法的理论内涵,也拓展了它的应用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新视角。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来批判,比如说包括文化符号、意识形态、文化权力等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研究和批判。总之,他这篇文章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章,而且是应用意义非常广泛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是比较详实的,论证比较充分,结构也非常的完整。他这个文章一共有四个主体部分和结语。第一部分他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重构。第二部分韩老师还谈了一个回溯性辩证法的运作与限度,这一部分他提到了三个主要的观点:首先他谈到了反思逻辑是黑格尔在《逻辑学》“本质论”开篇所提及的反思的自我运动,他还提到了外在的反思中存在着预设设置的活动,如果想要真正转向规定的反思,要把握设置预设与预设设置的统一,最后韩老师认为在重构辩证唯物主义的视域下,齐泽克注意到如何在社会历史视域内思考超越性的存在论根基,关乎如何理解自然与历史规律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范畴等关系,更关乎如何理解一般哲学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异同问题。
他的这些理论建构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借助于回溯性辩证法,齐泽克的确平衡了社会历史性中主体进行象征化的建构自由与存在论上实体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的这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经由回溯性的辩证法所寻觅的存在论根基,归根到底并非是感性的人经由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而是消失于形式关系之中的物质,这种不可知的虚无,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规则,所以说,我们对齐泽克的回溯性辩证法还是要辩证地去看待和思考。
我觉得总体来说,他的文章还是非常不错的,很有实践价值和团队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主持人:于建贵
非常感谢张老师的精彩点评。张老师从具体内容出发,站在我们编辑和编审的一个视角,对这一文章做出了一个评析,指出这一文章既为我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说明这篇文章具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同时和学术价值具有一些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这篇文章当中观点中还存在的一些缺陷,为我们韩同学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就韩同学的这篇文章再进行一个深入的讨论,我们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对于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或者进一步可以修改完善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讨论。
讨论人:黄其洪
我说几句,因为今天上午原定计划是三篇论文,现在是只有两篇,所以我们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刚才张老师做了很多鼓励性的评价,他的基本观点我都赞同,但是我觉得张老师还是鼓励得比较多一些。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硕士生能写成这样,是不容易的,确实这一点是必须要肯定的,但你这个文章如果想要去投一个好的杂志,确实现在还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比如说,首先你这篇文章的问题意识不是很清晰,无法从你的大标题直接看出你的问题意识,所以最好做个调整。一般情况下,论文的标题不要有符号,所以你目前这个标题给人感觉只是给出了论域,而没有论点。好的标题不仅要有论域,应该还有论点,别人一看这个标题,就知道你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解决的角度都要展示出来。
第二个,我觉得引言部分还要进一步调整,因为你的引言部分更多的只是交代了你研究这个问题的背景,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对这个问题已经处理到什么程度,做了哪些工作,你是没有清理的,这个是需要有的。一般来说,引言第一部分就几句话交代你要处理什么问题,后面要交代就这个问题国内外做了哪些工作,尤其把那些代表性的工作应该给它整理出来。第三个是指出他们的贡献与不足,人家做了很多工作,还是要有肯定性的评价,做了哪些贡献,要有个整体评价。然后把做的不足的地方、没做到的地方指出来,这是你文章努力的主要方向。最后,为了解决不足,你的思路是什么? 一个好的引言是包括五个基本环节,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贡献、不足还有解决思路。一般来说,不要太长,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800字。
再一个,你的关键词我觉得提炼得还不够,一般现在很多杂志为了要提高文章的转载,关键词可以多一点,五六个都可以,关键词的选取也很重要,关键词一定是体现你的文章的创新点的那些词,才能成为关键词,普通的就不要写了。当然了,还有一点,关键词一定要在摘要中找到,关键词是摘要的凝练。
从你刚才的阐述里面,包括你的文字,我一瞅,大家大部分都知道,所以你要集中去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齐泽克要提出回溯性辩证法,这是第一大部分。第二大部分,自然就要去揭示什么是回溯性辩证法,它的核心的环节要素是什么?第二部分你想去做,但是显然还没有展示出来。回溯性辩证法的环节和要素究竟是什么?要把它展示出来,而且在展示这部分的时候,一定要从经典的辩证法大家进行对比的立场去展示,这样做是为了凸显什么?凸显他的回溯性辩证法的创新性在里面。行,我就说这几句。
主持人:于建贵
我们黄老师对于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给出了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从摘要到我们的引言、关键词,以及我们四个部分究竟应该怎么去重构或者说我们怎么样去阐释,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指导意见。我们非常感谢黄老师对于这篇文章给出的非常重要的修改的参考。下面我们请韩江雨同学对于老师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以及对于这篇文章做一个简单的回应。
发言人:韩江雨
首先还是特别感谢两位老师的点评,确实给了我很多很有益的见解,因为我是自己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实际上最开始我是没有讨论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的,我是出发点单纯是想讨论这个回溯性这个概念,因为我翻了一下国内外的文献,我觉得只有哈曼在他工具书里面稍微提到一嘴“回溯性”,其实这个东西是国内外还没有人去研究,但之后我觉得只在齐泽克内部去写,其实好像有点没什么意义,后面再加辩证唯物主义。所以说整个结构会看起来比较差,包括我这两天我在想的时候,我觉得很多内容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陈述上,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还是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点评,谢谢。
讨论人:黄其洪
包括像你这个里面一个核心的词叫“回溯性”,这个词怎么理解,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都需要非常精细的界定。据我了解齐泽克的“回溯”这个词,它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突破黑格尔的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辩证法,它实际上是一种总是想要通过偶然性,通过例外,通过跳跃到封闭的理论和逻辑之外的东西去砸碎黑格尔的同一性,所以他的回溯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了阿多尔诺的影响,在追求非同一性,追求偶然性,追求差异。所以,为什么他的理论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视差”,“视差”的意义就是要避免同一性。一定要去看阿多尔诺,他实际上是从阿多尔诺那走过来的,基本上就是阿多尔诺的信徒,他实际上是追求一种否定性的方案,他的辩证法跟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所以,实际上在我的概念框架里面它就属于典型的第二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属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而整个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实际上都是活在阿多尔诺的阴影之下,《否定辩证法》这本书太重要了,建议你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
主持人:于建贵
我们再次感谢张老师和黄老师对于我们韩江雨同学这篇文章提出的一个修改意见以及一个非常详细的评述。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老师。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总编辑 | 黄其洪
执行编辑 | 袁雄
编审 | 张金权
文字整理 | 黑龙江大学会务组志愿者
文字校对 | 黑龙江大学会务组志愿者
图片 | 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