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城市哲学研究分会、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和《江海学刊》杂志社联合主办,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西南大学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科研团队承办的“都市圈的空间布局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城市哲学研究分会年会(2024)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召开。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杰,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城市哲学研究分会会长庄友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江海学刊》副主编战炤磊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文杰主持。
黄杰副书记代表西南大学向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并就本次会议主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为都市圈的空间布局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以高质量的城市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理论难题,需要理论界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黄杰副书记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西南大学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总体发展情况,对近年来学校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予以高度肯定,并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周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研究》编辑部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充分肯定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城市哲学研究分会、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为城市哲学和空间哲学研究做出的贡献,并就本次会议主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践,而城市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突出表现之一,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克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次会议探讨城市哲学,聚焦“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战炤磊副主编受赵涛主编委托代表《江海学刊》杂志社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大家介绍了《江海学刊》的总体发展情况,并用“恰逢其时、主题鲜明、地利人和”三个关键词准确地概括了本次会议的特点。与此同时,战炤磊副主编就本次会议主题指出,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方位来看,我们当前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仍长期处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主导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高质量地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将是我们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根本路径,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指出要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因此本次会议聚焦“都市圈的空间布局与中国式现代化”,完全契合国家的重点战略方向。
开幕式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大厅进行了合影留念。
山东师范大学贾英健教授从马克思的城市空间批判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深刻批判,指出马克思从城市的空间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地理环境等几个方面把握城市化发展问题,也为我们今天把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同济大学李春敏教授以“何谓‘乡愁’:一种马克思空间哲学的阐释”为主题进行发言,从存在论意义上的“乡愁”、现代性视域中的“乡愁”、资本时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和作为空间乌托邦的“乡愁”四个角度出发,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空间哲学视域中的“乡愁”。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在第一分论坛中,厦门大学林密教授从《资本论》中的历史逻辑和空间视角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复杂性,探讨了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个体身份认同变化在快速城市化中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冯旺舟教授阐述了新帝国主义的形成和新的特点、霸权图谋、权力逻辑、矛盾及其消解,强调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没有过时,认为我们需要将其激活并运用到现实的帝国霸权实践的分析中,需要制定一个反新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略。厦门大学刘也老师认为,从劳动力再生产视角来看,城市病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失调,它造成了劳动力的萎缩式再生产,它的解决最终指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人的存在方式变革。西南大学刘苏老师阐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端、内部分歧、隐退与继承、应用等,分析了一种三元辩证法,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更体现为导向“智慧”之学。中山大学方程琳老师认为,空间的膨胀与收缩本质上是资本空间实践的分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带来的空间重置,它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提供了阵地。西南大学袁雄老师指出,对意识形态的探讨可以直接推进对空间哲学的理解,他从拉吕埃勒的非哲学视角揭示了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的先天的决定的误读,分析了乌托邦的精神如何重新定位思考问题的起点,指出当代知识分子应根据内在的未来转向受害者的现实,从而阐明了拉吕埃勒对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的重构。华中科技大学汪筠茹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由此来考察都市圈生态治理现代化,有助于理解都市圈生态治理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进而把握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应对方法。西南大学张子扬认为,在《共产党宣言》内容表达和精神内核的整体脉络中,内嵌着马克思关于不平衡地理发展的深刻见解,而大卫·哈维的相关研究为我们重构和再现不平衡地理发展思想打开了理论空间。浙江大学吴帅强调了城市的重要性,明确了城市空间的布局的性质,认为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蕴含的城市空间思想进行解读,结合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问题,抓住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矛盾,可以为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做出实际探索。江苏大学周子铭认为,只有立足于生存论、存在论的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而从空间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实践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表达。西南石油大学王法森认为,爱德华·苏贾的空间正义理论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正义理论的、更具批判性的空间正义叙事范式,它从传统的二元对立空间拓展至开放的三元空间。江苏科技大学许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视域中存在一种根植于物质基础和劳动实践的社会空间概念,由此对现有空间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并对未来理想社会空间形态进行美好憧憬时,就产生了一种正义的空间性实践。
第一分论坛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在第二分论坛中,苏州城市学院丁彩霞教授从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出发,概括了“全龄友好城市”的内涵,剖析了包容性视角下我国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短板与挑战,并就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龄友好城市提出了独到见解。苏州大学王一成副教授全面介绍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广阔背景、逐步形成的历程、哲学方法论根基,以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所展现的独特价值。华中农业大学赵航老师认为,自动驾驶大模型应用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进入新阶段,技术赋能影响观念决策,实现服务革新,但面临技术风险、权益受损及空间正义挑战,这就需要从主体、技术和空间三个层面着手,坚持人民中心,引导技术向善,追求空间正义。成都中医药大学王河欢老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圈建设回应了“行政区划资源论”,跨行政区合作超越了西方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三生协调等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对“多规合一”“要素整合”等实践机制的探索,正在逐步提升中国都市圈影响力,推动中国进入“都市圈时代”。重庆大学李家丽老师围绕存在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四个核心板块展开,讨论了何为城市、人民城市的新要求以及城市工作方法的新思维等,最后探索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章亮亮老师从“城”与“市”的字形和含义演变着手,站在“第二个结合”的立场上,论证了从以仁为标志的单个的人,向以仁为关系的人的群体,再向集群化的生命共同体的演进,是内存于中华传统家庭思想体系中的逻辑发展轨迹。华中科技大学杜晓依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三个生成理路、四个主要内容以及四个方法论启示。南京师范大学廖一桥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在地位论、主体论等方面科学回答并解决了城市工作的独特地位、基本立场等若干问题,超越了资本中心论、城乡对立论等传统的城市工作理论。上海政法学院王鑫祺围绕“何以为城”“励行以城”“东方之城”,深入剖析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根源,阐述人民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并聚焦上海这一东方大都市,展现人民城市理念在实际建设中的生动应用与辉煌成就。苏州大学赵名柘以人民城市理念发展的历史逻辑、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内涵以及在实践中彰显人民城市的意义为抓手,论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重要论述对于扩展城市概念外延、丰富城市理念内涵等方面的重大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吴梦怡从城市协调发展面临的新背景、新导向与新问题出发,分析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内涵、基本规律、对策研究等关键问题,继而强调了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重庆理工大学高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核心要义聚焦于城市社会治理的三大方面,即“为谁治”明确了治理的核心理念,“谁来治”揭示了治理的驱动力,“怎么治”阐述了治理的实施策略与方式,这些论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的自然法则。
第二分论坛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外关于城市问题的实证研究”。在第三分论坛中,西南大学王立副教授指出,重庆鹅岭区域形成了外来要素与本土文化混杂的拼贴景观,为探讨其成因,需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塑造了鹅岭的拼贴空间,呈现出哪些特有的地方空间塑造机制,他认为鹅岭拼贴空间是平衡跨国要素与地方文化的空间结果。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刘祯贵指出,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都市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从提高认识、完善体系、富民增收、推动产业发展、强化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发扬文化传承、强化保障八个方面探讨了具体实践路径问题。西南大学韩怀珠老师从理论生产的角度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问题,指出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不仅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终结,而且宣判了德国古典哲学家进行理论生产时所特有的工作方式,即非历史态度、非科学方法、纯粹理论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立场的终结。北京科技大学耿芳兵老师指出,建筑通过隐喻这种文化表达形式、以移情和造境两种具体方式表达现代文明,建筑的现代化历史和难题就是人的现代化与遭遇的历史,现代文明建筑应该满足人的栖居目标。华中科技大学胡斓予认为,赓续中华文脉,其中就包括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显得尤为重要,并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价值、城市历史文脉的基本内涵、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方略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阐述。西南大学热安娜·波拉提论述了爱德华·索亚对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全球网络发展对城市空间轮廓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认为系统反思西方都市转型及新兴城市区域治理模式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提供理论资源,并具体讨论了现代都市向后大都市转型的原因、特征以及其中的不正义现象与表现途径。厦门大学黄雅彬以自身挂职的亲身经历与田野调查为根据,针对当前党建空间所存在的实践上的问题及相关问题的理论困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视角下,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层次对厦门市六个党群服务中心展开案例分析。重庆理工大学张美玲指出,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核心内涵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宏调控”与“微治理”的双向治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为基本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为理论之源,坚持“治当前”与“利未来”相结合,以服务民生为首要目标,以社会主义特性贯穿“促发展”与“新安全”的始终。重庆工商大学张佳丽基于县域尺度的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刻画了2000—2020年川渝地区高技能人才的时空分布格局,并探讨了其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中南大学陈钰认为,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着人地之间割裂式发展、城市同质化发展以及城市意向缺失等困境,城市更新应当关注人的处境化存在,充分挖掘城市的场所精神,构筑城市意象,提升城市气质,复苏并保持人的地方感和归属感,最终把城市塑造为具有价值意义且关注生活世界的家园,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吉林大学吴娇卓针对现代城市空间在资本逻辑和权力逻辑主导下呈现出城市空间物化、城市运作逻辑异化和城市主体异化的现状,指出人民逻辑是破除与化解城市空间异化的有效手段,以人民逻辑为价值指向的人民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核心目标和理想形态。重庆理工大学崔高帅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契合数字时代脉搏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新质生产力能够精准对接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提升银发产业的生产效率与服务品质,加速产品与服务创新,促进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第三分论坛
闭幕式由《苏州大学学报》编审赵强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与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分别就本次论坛的情况作总结发言。董慧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取得的积极成果,认为这是一场非常丰富的学术盛宴,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深入讨论、充分表达,此次会议既具有高度紧迫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与此同时,董慧教授充分肯定了黄其洪教授所领导的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具有很多比较全面的研究方向,学术梯队力量正在慢慢形成,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黄其洪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从本次会议中可以看出一些新的理论动向,就城市哲学研究而言,存在着几个层面的演化,并且可能在将来成为新的研究方向:第一个层面的演化表现为,从物化的城市空间研究转向抽象空间研究,黄其洪教授指出,抽象空间研究不仅仅包含符号消费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对人机复合体、元宇宙等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对前人类空间、后人类空间的反思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可能会在抽象空间研究中突显出来,而对抽象空间的反思和展望又与对“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联系起来;第二个层面的演化表现为,从面向当下和未来转向面向历史,黄其洪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研究过多关注当下和未来,而对历史的梳理还不够,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抽象空间,另一方面更要面向历史,即西方的城市发展史和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并且应当从哲学的角度对西方和中国的城市史进行梳理,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环节、要素,从历史的智慧之中汲取一些新的养料,为我们当下的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启示;第三个层面的演化表现为从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研究(如都市圈建设和城市建设等)转向微观层面的空间研究(家庭空间、性别空间、监狱空间、教育空间等),黄其洪教授强调,未来的空间研究将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研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美学、城市文学的学者们加入到城市哲学的研究中来,为未来的空间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源。
本次学术研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中国当代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将主办下一届中国城市哲学年会,大家对下一届中国城市哲学年会表达了热切的期盼。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总编辑 | 黄其洪
执行编辑 | 袁雄
编审 | 张金权
文字 | 张金权
图片 | 兰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