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突出,一直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近年来,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温州二职中”)在办学实践中,利用其地处温州市繁华商业地段的区位优势,以时尚艺术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与当地美容美发、婚纱摄影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的带有混合所有制办学性质,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温商产教融合共同体——“混合学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仅开创了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新模式,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营提供了典型范式,也为其他具备相同条件的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经验,更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创新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实践。为此,全面解剖“混合学街”的样态表征,客观分析“混合学街”发挥的实践价值,深入揭示“混合学街”的政策贡献,对当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背景下,全面推进“一体”“两翼”建设,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落实“五项”重点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混合学街”的样态表征
“混合学街”作为一个创新的学术用语,是温州二职中在国家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基本政策推动下,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解决校企合作痛点和难点问题,依据校情所开展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探索及其重要实践成果的凝练和总结。“混合学街”以“混合”为基础,以“街”为场域,以“学”(育人)为核心,汇集产教资源,校企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真枪实战推进协同育人,在混合要素、运营方式、育人举措等方面开展了大胆创新,其特有的办学模式为仍处在徘徊观望中的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全国总体形势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混合学街”是非学校层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新模式、新样态,其样态表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混合学街”的基础在“混合”
非公有资本或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是公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本前提或首要条件,学校和企业以何种要素实现混合,决定着混合所制办学的内在特质和具体形式。温州二职中是温州市教育局直属的职业中等学校,学校地处温州市区中心的繁华地段,沿街有经营门店22间,总计800多平方米,是学校宝贵的商业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只是简单地将它们作为仓库使用,其“寸金之地”服务教育教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让这“寸金之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更为了打破产教“两张皮”的现实困境,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学校与当地龙头企业创造性地推出了带有混合所有制办学特点的“商学一体”新温商产教融合共同体——“混合学街”。“混合学街”以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技术和设备,并以“虚拟租金、等值互换”的特殊形式来实现“混合”。学校委托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依据市场行情对其沿街的经营门店进行评估,以虚拟租金99万元作为投入;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唯一视觉影像有限公司”“新艺美业有限公司”等7家优质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企业,与其签订协议,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中标企业投入价值128.97万元的硬件设施设备入驻门店进行实体经营。学校为共享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以虚拟租金形式购买合作企业提供的教育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实训课程和校外识岗、校外跟岗、校外顶岗等实践训练环节。根据等值交换原则,学校核定虚拟租金金额,按照财政教育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实现学校虚拟租金与企业教育服务等值交换,明晰校企双方责权,构建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屏障墙。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同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学校获得教学效益,有效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中时间和经济成本高、运行不畅的难题。
(二)“混合学街”的关键在“治理”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关键不在于混合,而在于混合后的治理或运营[1]。在引进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后,构建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是激发混合所有制办学活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基本保障。为了推进“混合学街”的有效运营,校企双方成立了以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学校与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架构。“混合学街”设置了由学校和合作企业负责人等13人组成的理事会,学校校长担任理事会主席,合作企业负责人代表担任副主席,理事会负责制定共同体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审定年度计划,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掌握校企合作动态,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产教矛盾、工学矛盾。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负责理事会日常事务性工作。秘书处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如社会发展部、教学管理部、学生工作部等。学校成立了由政府部门代表和教职工代表等5人联合组成的监委会,建立健全了监委会管理制度,重点监督合作企业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达标情况以及虚拟租金的兑付是否合理,为校企合作构筑廉政风险防护网。学校和企业同频共链,专业群对接育人链及产业链,校企双方在理事会统领下重点围绕时尚艺术专业群共建共管“混合学街”。校企建立了时尚艺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时尚艺术专业教学部所属形像设计、数字影像技术和工艺美术专业组以及门店企业技术人员共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实施环节,共建综合实训场所(具备教室和工作室双重功能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场所),“工学同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联动起来,充分利用企业非营业时间安排场地为学生工学交替提供实习实训服务,促进实训课堂常态化,实现基地资源最大化利用,切实保证每个专业的学生每周有9课时的实习实训量,总实训学生达到1 900人次。
(三)“混合学街”的核心在“育人”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目的是以利益为纽带,把校企双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搭建真正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混合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混合学街”的“学”,就是育人。为了做到以“学”为核心,帮助学生筑牢新温商底色,打磨新温商能力,塑造新温商精神,实现“明大礼”“精匠艺”“懂商道”的新温商培养目标,校企实施双师共研、共进、共导。校企实施“双师共研”,就是依据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研制“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四模块三梯度”课程体系,构建基于真实商业情景的学训相融、研创促学、“产学研训创”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具有实战意义的教学案例和活页式教材。校企实施“双师共进”,就是共同组建混编教学大师团队,推进教师进企业参与项目实践,引入驻企业“为爱专一”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婚纱摄影十杰黄信乐大师和良丝名匠林冠雄大师进学校开设大师学堂。校企落实“双师共导”,就是根据校企双师承接项目涉及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分配教学任务,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按照项目化实战理念,将一般学科课程重构为实战项目,把人才培养融入产业生产过程,把产业教育性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如数字影像专业根据岗位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分为摄影、摄像、数码后期三个方向,将原有教材中的知识重构为12个项目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证件照拍摄、人像写真、抖音短视频制作、化妆造型等项目嵌入课堂实践教学,在情景教学中内化习得技能,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外显商道匠艺,形成“项目—分析—方案—实施—检验—评价”的六阶一体“双师共导”实战教学范式,真正做到了校企双师协同育人,学生乐学、教师愿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日益凸显,“混合学街”的育人摇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混合学街”的实践价值
温州二职中“混合学街”作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个案探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探索和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创造性实践,高度契合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筑造“一体”“两翼”、落实“五项重点任务”的总体要求,对汇聚产教力量、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继2014年《决定》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要求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又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特别是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不仅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方向,而且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企业给予了强有力的肯定与支撑。然而,尽管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力度推进产教融合,但实践成果却并不明显,产教、校企之间“两张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虽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尚未建立起以产权关系为基础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纽带”,产教、校企之间的利益诉求始终得不到平衡。温州二职中的“混合学街”以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技术和设备,并以“虚拟租金、等值互换”的特殊形式把学校和企业紧紧地捆在了一起,使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在“混合学街”里,企业不仅是从事正常经营活动的经营者,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企业以优质的教育服务形式参与学校办学,成为了“混合学街”中的一员,而企业经营管理者进入“混合学街”的理事会,企业员工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自然会把事关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事务从外在义务变为内在的职责,也会更努力地支持学校的发展,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优化了产教资源的合理配置
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办学规律决定其必须是以实践为主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面向生产实际、经营和服务的教育,其重心是技术技能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类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对实习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也需要足够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来满足其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过程涉及设备、设施、耗材等,人才培养的成本相对较高。教育实践表明,通常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同层次教育的2至3倍。因此,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对教育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需要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即除了政府的资源供给模式以外,还需要市场化配置资源方式。温州二职中的“混合学街”就是依托市场配置产教资源的典型方式。学校向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将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引入学校,从人、财、物及机制等方面充实并优化了产教资源配置。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企业进入“混合学街”,会派遣管理者出任“混合学街”理事会成员,选派其大师、名师以及技术骨干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充实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资金的角度来看,企业进入“混合学街”,用大量资金购置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使得本该由学校购置的设施设备都由企业提供了,学校为此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从机制保障方面来看,校企建立了错峰系统学、分批插空学机制,创新了“工学同步”育人模式。学校利用企业上午营业、下午外出拍摄的特点,将专业实践课程安排在下午,学生利用专业课时间前往基地实习,既不耽误文化知识学习,又可锻炼实战技能,实习实训更为便捷,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学校安排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分批次、分类进入企业实训实践,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联动起来,有效解决了产学矛盾,实现了基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推动了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作为学历性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职业学校建设的关键在专业,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在课程。温州二职中的“混合学街”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以“能力核心、全链培养”为指导,校企围绕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链全线对接,构建了“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四模块三梯度”课程体系,一体化打造了以学校教师为主导的学校课程(理论课和基于虚拟任务的模拟实践课程)、以校企双师共导的产教融合课程(企业制定的虚拟项目任务)和企业课程(企业师傅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实践)等三大实训课程。“混合学街”作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新探索,促使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师资培养中,开创了专业共建新局面,提升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学校的数字影像技术专业获评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A类项目,学校“礼匠商”产教融合基地被评为浙江省社会培训基地,学校与温州“为爱专一”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作育人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混合学街”的运行,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在各类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得国家省市奖项177项,其中国家级40项。毕业生的升学就业率维持在98.5%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达98.1%,也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如:金颖颖、曹辉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赵新宇和马玉芳获全国“最美中职生”荣誉称号;吴光剑获“浙江省商业摄影十杰”荣誉称号;林颖颖获“职业技能带头人”“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更有多人成功创业,反哺母校。
三、“混合学街”的政策贡献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经验和成果而产生的新的院校类型,至今仍算是一项新生事物。从已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来看,比较典型、成熟的案例为数不多。当前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用“步履艰难”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不少人将其原因归结为办学政策供给不足,继而滋生了对政策“等靠要”的思想。而事实上,特定的政策出台都会晚于实践并产生于实践,需要一个上下联动的“生产”过程[2]。“混合学街”虽只是温州二职中这一基层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探索的个案,但其首创并可复制的以“虚拟租金、等值互换”方式吸引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做法,不仅具有理论创新的意蕴,更具有重要的政策催生价值,其政策创新贡献不可小视。
(一)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创新提供了典型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兴办和经营管理学校的体制机制的特定样式,办学模式一般由办学资源的特殊属性及特殊组织结构形式所决定[3]。如果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自发实践算起,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已经走过了27年艰难历程;从《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到《实施方案》“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直至现在,国家基本政策层面推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也有十个年头了。在办学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先行探索者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探索出了学校整体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大类别、形式多样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从学校整体层面看,有公立民办型、公有民营型、民办公助型和不同资本合资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等;从二级学院层面(或具体项目层面)看,有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载体的混合。上述办学模式由于混合所有制办学具体政策的缺乏,加之办学实践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温州二职中和企业合作,以专业群建设为依托,共同创建的“混合学街”,在不越政策“雷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行政策的灵活性,建立“虚拟租金、等值互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国有资产以虚拟租金形式租给企业,企业以教育服务项目形式支付虚拟租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获取经济效益,学校以门店出租换取教育效益,如此创新了非学校层面的专业群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模式,不仅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而且有效防范了国有资产流失,为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的凝练提供了典型的办学模式。
(二)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创新提供了路径方法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虽有特定的内涵指向,但由于不同职业院校各自所面临的具体形势与背景不一样,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出发点不一样,当地政府对每个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一样,其需要化解的矛盾和困难也不一样,为此解决同一问题的具体做法也会存在较大差异[4]。因此,职业院校很难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他校的经验未必就能在本校的办学实践中直接借鉴和采用。然而,当前理论界和实践探索领域过多地将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政策缺失”未必成立,要知道,过早出台一项针对性并不强的一般性政策规范,不仅难以指导丰富多彩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而且也会增加职业院校实践探索的风险预期。任何成熟的教育政策形成都有赖于基层群众足够充分的教育实践,没有大量鲜活、生动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案例,没有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充分暴露,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是难以形成的。“混合学街”连同其他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再次启迪我们,不是先有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才有办学实践的,而是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催生着办学政策的创新。在当前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案例还不丰富的情况下,国家不是要急于制定相关具体政策,而是要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的探索,鼓励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敢于突破现有政策规范制约,依据本地、本校和本企业实情,去创造性地解决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院校的各类具体问题,凝练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思路与技术方法。职业院校应当做的是,在办学实践中从抽象到具体,“有血有肉”地践行国家关于职教混改的总体要求;学界应当做的是,在改革中从实践到理论,不断解释和拓宽对职教混改的本质认识;政府应当做的是,将院校的做法和学界的研究反复检验之后,从经验到政策,形成“学校创新、政府认可”上下联动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生动局面。[2]
(三)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创新增添了勇气信心
政策产生来自于基层群众的伟大实践,群众的实践是政策创新的重要基础。要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的创新,首先就要树立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若缺乏实践探索的信心和勇气,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的创新也许会遥遥无期。当前,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中对政策“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比较严重,缺乏实践探索的勇气和魄力,不敢改革、不愿创新的徘徊观望者大有人在,刻意回避者亦不在少数,众多学校和企业都寄希望于国务院或教育部出台具体政策后,再按部就班地将其推动进行,这种消极、无所作为的思想,是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重要障碍[5],亦是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政策创新的羁绊。创新需要勇气,勇气来源于自信。温州二职中“混合学街”的创新之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和企业开拓进取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作敢为的勇气,以及直面矛盾并善于解决问题的集体智慧,更让我们看到基于实践探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创新的希望和前景。在国家“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大背景下,任何徘徊观望、消极无为的态度和做法都不可取。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需要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彻底解放思想,顺应国家深化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努力打破原有政策束缚,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混合所有制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向地方、学校和企业的实情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彻底解放思想,大胆试点探索,创造性地推出形式多样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样态,才能充分释放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创新的动力,增强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创新的底气,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的集成创新。
引用格式:
雷世平,雷学远,雷宙.“混合学街”的样态表征、实践价值与政策贡献[J].职教通讯,2024(06):25-31.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