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悟写作——《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文摘
教育
2024-11-12 08:00
河南
预习作业:自主梳理文本扫除字词障碍,分析每一章的论证方法并完成表格。 自主梳理课文,概括章节内容,分析每一章分别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并完成表格。内容 | 主要观点 | 说理方法 |
第一章 |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焉 | 理证 |
第二章 | 礼乐以任为基础 | 理证 |
第三章 | 执着追求“道” | 理证 |
第四章 | 君子当重义轻利 | 对比 |
第五章 |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 对比 |
第六章 |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 理证 |
第七章 |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 理证 |
第八章 | 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 比喻 |
第九章 |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 举例 |
第十章 | 克己复礼为仁 | 理证 |
第十一章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举例 |
第十二章 |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 举例 |
注:主要观点概括语言并不唯一,重点放在说理方法的解读上,要让学生透彻理解以上几种论证方法。
1.《师说》中指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分别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分别有怎样的结论? 明确:作者分别从“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别有“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2.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导致了“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有“往”无“来”的,它必然导致国势日衰、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国将不国”的严重后果。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破”正是为了“立”,只有“破”得彻底,才能“立”得牢靠。
横向对比法,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肯定正确,否定错误,以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横向对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围绕观点,选取形成鲜明对比的事例。两个事例,可以是特殊对特殊、一般对一般或特殊对一般的关系。如“唐太宗纳谏”与“周厉王止谤”、“有的人重视调查研究”与“有的人只道听途说”、“苏州最牛豪华小学”与“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连正常上课都无法保证”。第二步,紧扣论点分析正反事例。同例证法一-样,对比论证也不能停留在举例阶段,还要对例子进一步的分析。高考写作,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才能使论证充分、说服有力。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美德可以行生美德,善行可以鼓励善行,而恶德可以阻止美德传播,恶行将会中断善行的循环。成长之路上受到的扶助启迪了慕晓娟用爱心和奉献回报社会,而她的知恩图报也激励了更多的社会人士资助贫困学生:见义勇为的民工以断腿为代价挽救一车人的生命,被救者却无一人表示酬谢,这冷的不仅是救人者的心,还有一切热衷公益的善心。
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论语》十二章的论证方法,重点学习了对比论证在写作中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在高考写作中的运用范围很广,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对比,后者称为纵向对比。本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横向对比在写作中的运用,下节课咱们将继续进行纵向对比写作练习。请同学们明确纵向对比法,并完成课后作业。
纵向对比法,就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根据结果的不同寻求原因的不同,以论证文章观点。可见,纵向对比法不能简单地罗列事例,而是要深人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如鲁迅《故乡》中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农村景象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农村日益贫困的现象。 请同学们运用“纵向对比法”,以苏轼为例,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