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心灵的旅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心得体会
贾燕
打开《红楼梦》,就如一幅锦绣繁华的古朴画卷徐徐展开,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结构、丰富的文化现象、深邃的思想内涵……无一不值得探究和体味。如何小切口、深挖掘,让学生领略到经典作品的精髓与魅力,来一场心灵的旅行,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张卢娟老师在讲座中展示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三个课例,对《红楼梦》整本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三个课例设计突出品读经典,关照当下生活。宝钗扑蝶、风月宝鉴、湘云醉卧、黛玉葬花……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经典片段进行细致品味,让他们看到了宝钗的娇憨、王熙凤的行善、晴雯的率真、黛玉的坚守……多角度解读打破了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刻板印象,让学生看到他们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演绎属于自己人生故事时的立体丰富。学习古典,也是为了关照当下。张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人物高度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联系现实,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人生智慧。从风月宝鉴中学习抵制现实的诱惑,从探春管家中知道如何做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从迎春的悲剧命运中懂得做人要有底线原则。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在于其能常读常新,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与一个时代相遇的同时,也穿越岁月,获得心灵的启迪。
张老师最打动我的,是她能够进行沉浸式阅读,对作品的感受敏感而细腻,特别能引发情感共鸣。她的课堂是与学生的心灵碰撞,是与作品的亲切对话。她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激发自我意识,读出自己心中的“红楼梦”。张老师在解读贾瑞这个人物时,有这样一段读书感悟:“初读时,只觉得贾瑞贪婪好色,愚蠢至极,人到中年,再读时,竟有了唏嘘同情之意,甚而敬佩。这个书中最猥琐可怜的男子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大约活得最恣意灿烂的一刻就是沉醉在与凤姐的这段‘爱情’里。他终于大胆了一次,明知对方是心狠手辣的,但依然愿意蠢笨的去相信。这世间,多数人一生大约都是在谨小慎微、平静寡淡中度过的,又有谁敢于在生活面前,真正的“释放”自己一次。” 这段话非常打动我,学生们也许囿于年龄而暂时无法深味其意,但我相信,张老师融入个人色彩的解读会让课堂极具魅力和感染力,促使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情感的珍贵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学生们学会了更加宽容地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培养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走向思维与情感的深处,与红楼梦中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张老师没有置身课堂之外,将写作教学贯穿始终的同时,自己写下水文与生同行。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有闲情或者才情来与学生共写文章,我自己只是偶一为之。名师培训的时候有幸和张老师成为室友,深受她发自内心的对读书与写作的热爱的感染,深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人。教师写文章,会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让学生叹服的同时,也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有效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老师不下水,不知水的深浅;老师不动笔,也会在惰性中消磨自我,再难提笔。
张老师的讲座,让我跟着她在《红楼梦》中再赴一场心灵的旅行,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师倾情于课堂的激情。这里风景甚好,让我们共赴文学之约。
学与思结合 教与研并行
——中原名师宋爱芹高中语文工作室研修活动心得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郭恪诚
教与研并行,方可入佳境。10月25日,中原名师宋爱芹高中语文工作室新一期的线上研修活动拉开帷幕。本期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张卢娟老师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专题案例。本次的探讨活动,让我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思路。
《红楼梦》以整本书阅读的面目进入语文教材,对语文老师而言,既是一件可喜之事,也是一件可畏之事。单从教材安排来看,可谓要求高、任务多、课时少。如何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来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因为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等原因遇到一些困难。本次研修活动中,张卢娟老师设计的三个课例,着眼教学实际,联系生活情境,选取最佳切入角度,整合多个文本,教学设计非常巧妙,让阅读和写作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学有所得。这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心中一明,可谓受益匪浅。
一、找准最佳切入角度,整合多个片段深度解读。
张老师的三个课例,均是找了一个最佳切入点,然后联合多个具有共性的文本片段进行设计。在具体联读过程中,沿波探源,深入文本内部,探寻文字之外的深意。有些关涉作品本身的内容、主旨,有些关涉写作方法。这样的整合方法,化零为整,让零碎的内容聚焦于一点,更容易做到深度解读。同时,课堂容量也因为内容涉及多个文本片段而增加,实现了高效率教学。
一个好的切入角度,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尤其在《红楼梦》这样复杂文本的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切入角度,能起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作用。由此我也想到,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以一个物象,比如一块手帕、一个佩饰为切入点,串起多个片段、多个人物,来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人物形象、人物关系,进而深入探究作者寄寓其间的情感;也可以以一个人物为切入点,提取文中相关片段,进行多文本阅读,可以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亦可探究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二、做好文本生活联通,互相关照映衬深入理解。
《红楼梦》这部名著内容繁多,年代久远,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阅读这样的大部头,确实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阅读过程中能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结,则可以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张老师设计的三个课例,均将文本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通,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借助生活场景、事例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张老师设计的写作环节,又让学生在思考写作中反观生活,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更深入的思考。如此,便打通了阅读和生活,使其互相关照映衬,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有了较大的提升。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多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文本,让文本帮助学生反观生活。
三、融合阅读写作环节,实现以读助写以写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尤其是读写,更是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将“语言表达与交流”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张老师的三个课例中,都设计了写作环节,尤其第三个课例,更是直接通过教学“香菱学诗”片段来学习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做到了阅读中学习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这种融合阅读与写作环节的教学过程,不仅仅让阅读、思考发生,更是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让学生在写作实操中促进缜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的习作展示也说明这些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了以读助写,以写辅读。
以张老师的这些课例来反观自身教学,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来学习、研修。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看到更惊艳纷呈的美景。我会珍惜以后的每一次研修机会,继续跟着我们的团队一路向前学习精进。
https://mp.weixin.qq.com/s/yJ7EKKztFymQLjhcTzcs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