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亮︱风云“点春堂”:两个广东人的龙虎斗

文摘   2024-10-28 18:31   浙江  

豫园 “点春堂”

风云“点春堂”

——两个广东人的龙虎斗




文:金永亮
       大上海有个著名的江南园林,叫豫园,与老城隍庙一墙之隔。豫园里有个大房子,叫“点春堂”,堂名出自苏东坡《戚氏》词“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
  豫园的主人潘允端,是地道的上海土著,潘家在明朝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点春堂原是潘家逢年过节团聚宴饮之地,堂前有一小戏台,名曰“打唱台”,雕刻精美,装饰繁复,美仑美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点春堂曾经大出其名,风头之健甚至盖过豫园。你知道为什么?因为这地方是小刀会起义军的总指挥部。
  如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知道豫园的不少,没听说过小刀会起义的恐怕就不多了。
  170多年前的小刀会起义,曾经搅动大上海的满天风云,惊动朝野。作为小刀会总指挥部的点春堂,顿时万众瞩目,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01
上海道台

 

 

      小刀会是怎么闹起来的?点春堂怎么就成了他们的总指挥部?
      这要从两个广东香山人说起。
      第一个叫吴健彰,时任苏松太兵备道兼江海关监督。“苏松太兵备道”俗称上海道,分管苏州、松江、太仓三个州府;“江海关”即上海海关。
  吴健彰的人生经历相当传奇。他是广东香山人,少年时在广州、澳门一带做贩鸡的小买卖,顾客主要是洋人。他小名阿爽,人称“卖鸡爽”。20岁到广州十三行老板家里当仆役、管家,一干就是二十年。因为聪明伶俐,做事勤快,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颇讨洋人欢喜。
  40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奇事,彻底改变了吴健彰的命运。
  那年冬天,外洋货轮运来两船烟土和皮货。为逃避关税和地方官敲诈,洋大班吩咐吴健彰玩起了“蚂蚁搬家”式的小把戏:先把货物存放在码头附近的出租屋里,伺机分小批运入十三行仓库。
  货物尚未来得及搬运,十三行仓库突然失火,惊恐万状的洋大班如遭雷劈,匆忙跑到吴健彰处查问,却见吴健彰双手趴墙,两脚颤颤,龇牙咧嘴,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洋大班一见,误以为货物已付之一炬,问也没问就走了。价值两百万的货物没了,洋大班顿觉生无可恋,竟然服毒自尽。
  其实洋大班看到的吴健彰,正在撒尿。他患有砂淋病,即尿路结石,每逢撒尿便痛苦不堪,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
  洋大班死后,这些货物落入吴健彰手中,等于无意之中发了一笔横财。
  这真是运气来了,推也推不开。这笔飞来横财,成了吴健彰飞黄腾达的“第一桶金”。第二年,他开办了同顺行,专营茶叶生意,跻身广州十三行行商之列。当年的“买鸡爽”摇身一变成了“吴爽官”,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人生从此一路开挂,势不可挡。
  野心勃勃的吴健彰甚至耗费巨资,捐了个候补道的官职,挤入清政府后备官员的行列。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开埠,英国东印度公司退出广州,十三行的外贸垄断地位被打破,生意日渐衰落。行商们纷纷北上黄浦滩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成为买办,吴健彰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行商”时代落幕,“买办”时代来临。
  对于外国洋行而言,“买办”是集总管、代理人、翻译、掮客、顾问、信用保证人于一身的混合体。他们几乎包揽了洋行在华的所有事务,是外国商人“真正的合作者和经济伙伴”。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逆袭”。以吴健彰为代表的第一代北上粤商,从以前的“蛮荒之地”岭南出发,凭借自己的财富和专长参与了大上海最初的开发,开创了属于粤商的新时代,成为推动传统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的先行者,也开创了近代文明向中国广泛传播的新纪元。
  1845年,吴健彰带着巨额财产杀进上海滩,在茶叶贸易、典当行业中大展拳脚,成为上海滩响当当的大买办。
  1847年,他入股赫赫有名的美国旗昌洋行,成为该行首个中国股东,可见其实力之雄厚。
  当时的上海道宫慕久,不太懂“夷务”,与洋人打交道颇感头疼,便让吴健彰当他助手,负责办理外交事务,甚至还代理过一段时间的道台。
  他的又一次人生转机,发生在1848年3月,那一年发生了“青浦事件”。
  三名英国传教士,违反“外人行走之地,以一日往返不得在外过夜”的规定,擅自到距上海90里外的青浦县活动,遭到中国船民的袭击,“受有轻伤”。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勃然大怒,竟然下令英舰扣押停泊在上海港的漕运粮船1400艘,借以要挟清政府。
  兹事体大,为了解决这场冲突,两江总督李星沅只好撤换上海道台,惩办相关人员,向英方赔银300两了事。
  这事一闹,心有余悸的英美等国领事和上海租界当局都提出要求,上海道一职须由一位精通洋务之人来担任。于是,宫慕久的助理吴健彰便成了理想人选。
  尽管清政府对他深怀疑虑,但在英美的大力支持下,1848年,吴健彰以候补道身份出任苏淞太兵备道兼江海关监督。
  上海道、江海关,一手握政权、一手掌财权,都是令人眼红的肥缺。
  从此,吴健彰便以官僚商人的双重身份,成为中国近代最早涉足政治舞台的买办,完成了一个买办商人向政界要员的华丽转身,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政经两界的风云人物。
 

吴键彰

   

02
起义领袖

  第二个广东香山人叫刘丽川,小刀会起义领袖。
  刘丽川前期的人生经历,与他的香山老乡吴健彰颇为相似。
  他小名阿混,少时在家务农,业余学点中医,估计也就“赤脚医生”的水平。
  鸦片战争后,他到香港谋生,当过仆役和通事(买办),会英语。1845年,他在香港加入天地会洪门,成为骨干。
  四年后移居上海,因为略通中医,为穷人治病免收酬金,赢得慷慨好施的名声,受到旅沪广东同乡的推崇,在码头工人中有很高威望,成为上海天地会洪门粤籍会员的首领。
  有位美国牧师罗孝全,当年曾给人生迷茫中的刘丽川传授过基督福音,据他描述:刘丽川身材矮小,面容和善,完全不像一个地下会党的头面角色。
  你或许可以根据这一可靠描述,大致想象他的形象与作派。至于后来官方出于政治需要,在书籍、戏曲和影视中塑造的高大威猛的起义领袖形象,基本可以忽略。
  

刘丽川 (剧照)


  开埠伊始的上海滩,聚集了许多闯码头的会党组织,成员多为单身青壮男子,以水手、码头工人为主。他们虽然都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复杂,比如刘丽川的广东天地会与福建人李咸池的小刀会均自立门户,互不统属。
  吴健彰做道台,不依靠上海地方士绅,而重用广东老乡,比如道台衙门雇佣的40名警卫,都是广东人。
  广东帮在上海势力最大,倚仗这位本乡道台,走私贩毒,偷税漏税,得到不少好处。
  刘丽川是个颇有心计的人,利用同乡关系,不但与吴道台相熟,还乘机将他身边的警卫,发展为天地会的成员。
  1853年,太平天国势如破竹,他们建都南京,改称“天京”,接着攻占镇江、扬州,威震长江中下游地区。
  举国震动,上海告急:商户关门歇业,逃入租界躲避;海陆交通中断,进出口贸易停顿;大批工人失业,今天的晚饭在哪里?
  一时间形势危如累卵啊。身为上海道,吴健彰守土有责,于是他紧急招募了一批广东人、福建人作为团练,以加强防御,准备战斗。
  招募的队伍里,就有刘丽川与他的天地会兄弟。
  阿爽与阿混——两位香山老乡,即将在上海滩上碰出电闪雷鸣,一天风云。
 
 
03
哄然造反
  
  招募团练时,商人出身的吴健彰双手作揖,巧舌如簧:各位兄弟们,底薪一万,五险一金,包吃包住,年底双薪……大上海的安危,就拜托各位了!
    结果过了半年,太平军一直没打过来,这些如狼似虎的团练就成了一大负担,吴健彰这老滑头翻脸不认账了,先是不发饷银,然后又要裁撤练勇。
  同志们啊,不管哪朝哪代,什么人最麻烦?答案是失业人员!什么人最可怕?答案还是失业人员!想想唐末的黄巢、明末的李自成、如今的洪秀全,都是被体制抛弃的失业人员。他们身无分文,了无牵挂,一旦闹起事来,那可是不要命的。
  被吴道台裁掉的练勇,主要是广东人和福建人,这帮人都是“悍不畏法”的狠角色,街上横着走的人物,否则也不会到你吴道台手下来当雇佣兵啊。
  他们原本以为,有代表朝廷的上海道做后台,就像当年梁山好汉被招安,好歹也算有身份证的人了,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如今倒好,你吴道台一句话,说停饷就停饷,说裁撤就裁撤,那怎么行啊!
  于是他们经过一番密谋,纠合了上海当地的帮会力量,头裹红巾,打出“小刀会”的旗号,造反了!
  

小刀会起义


  这一天是1853年9月7日。
  他们纠结了上千人,哄然发作,把上海县城给占了,把知县大人给杀了,把狱中囚犯给放了,把县衙仓库给抢了。
  随后兵分两路,一路攻下城隍庙和豫园,以点春堂为总指挥部;另一路前去攻打道台衙门,那是清政府驻扎在上海县的最高领导机构。
  吴健彰急忙下令开炮,左右随从两眼一翻,都说不会。这时他才醒悟,衙门上下其实都是小刀会的人。
  吴健彰束手就擒,一点脾气也没有。
  对于如何处置吴道台,小刀会内部意见不一。
  福建帮主张一杀了事,广东帮主张劝其投降。刘丽川念及同乡之谊,下令暗中保护。
  吴健彰是美商旗昌洋行的股东,被俘当天,美国驻华公使马沙利就致函刘丽川,表示要对旗昌洋行股东吴健彰先生“负起保护之责”。
  刘丽川接信后,当晚会见马沙利,答应设法放走这位广东老乡,但碍于福建人的虎视眈眈,这事不能明目张胆地来办。
  9月9日,旗昌洋行职员霍尔和史密斯偷偷到来,他们让吴健彰脱去官服,扮成商店伙计模样,戴墨镜,持破伞,由两名身强力壮的广东人充当侍从,悄悄登上城墙,用事先准备好的长布条缒城逃脱,躲进租界。
  显而易见,吴健彰实际上是被刘丽川瞒天过海放走的。那位上海知县袁祖德,因为不是广东人,就惨死于起义军的乱刀之下。
  这事显然瞒不住,刘丽川放走吴健彰,引起福建帮的强烈不满,小刀会首领中开始产生了裂痕,为今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之后,从豫园的点春堂发出檄文:建号大明国,要“推翻妖孽,匡复明室”,“兴义灭胡,剪除贪暴”,“缅怀大明皇帝,定衣冠之制”。
  表面文章做完,开始封官许愿,什么大明国统领政教招讨大元帅刘丽川、大明国平胡大都督李咸池、左元帅陈阿林、右元帅林阿福……还有各路元帅、将军一大堆。
  你还别说,就这么点人马,口气可是不小,官员多如牛毛。
  起义队伍不断扩大,于是又分兵四处攻打,大概就是把现在上海城区周边的几个区县,都攻打了一遍,基本上都没打下来,打下来的也没能占住。闹了几个月,回头一看,好嘛,我们还是只有一个上海县城。
  大家就窝在县城里,无事可干了。
   
04
开始内讧
   
  这么多人,窝在一个小小的上海县城里,乌眼鸡似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肯定得出事啊。
  果然,为首的元帅都督们,开始闹内讧了。
  有一天,身为二把手的大都督李咸池,不知从哪里搞来了数千两金银,他对刘丽川说:咱们自家兄弟,见面对半分,你刘大元帅一半,我老李一半,如何?
    作为老大,刘丽川自然不同意,说咱们现在是大明国了,李都督你得交公啊。
  李咸池怒了,交公?那不就等于全给你了么?老子手下的福建弟兄们吃什么?喝西北风啊?
  其他兄弟一看,对半分,我们一分都没份;如果全部交公,说不定还能落个三瓜两枣,于是纷纷支持刘丽川。
  众怒难犯,李咸池只好把金银都上交了。交完越想越气,一怒之下,带人走了。大都督一走,右元帅林阿福也是福建人,心里很不高兴,过了两天,也走了。
  两大重要人物一走,小刀会人心浮动,眼看就要树倒猢狲散。这时青浦本地人周立春带人加入进来,这哥们地保出身,是个地头蛇,颇有点力量,摇摇欲坠的大明国才算勉强稳住了阵脚。
  当时的局势很是可乐:洋人们占据城外黄浦江边的租界,自成体系,不管你们中国人瞎折腾;当地人有点路子的,都跑到租界里去了;大明国呢,占了县城,坐吃山空,出了城门就没人鸟他们。
  最为难的还是吴健彰。他能够顺利出逃,是由于刘丽川暗中保护,理应报答小刀会的活命之恩;可是身为上海道台,治下闹出了这么大的民变,又害怕清政府追究责任。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掉入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左右为难。
  万般无奈的吴道台,只好带着一批练勇,把上海县城围住,大呼小叫,但又不敢贸然打进去。他是不想打,还是不敢打,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大家就这么僵持着。
  

旧上海县城城墙


  时间一长,小刀会有点吃不住了。他们毕竟是外地人组成的帮会,在本地没什么根基,无论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一筹莫展;况且这帮人没啥文化,谁也不懂这些个玩意儿啊。
      下一步怎么办?
  刘丽川带着手下一帮弟兄,在点春堂里彻夜开会,议题只有一个:小刀会向何处去?
  这帮番薯脑袋,想了半天也没啥好主意。最后刘大元帅说:这样吧,眼下太平天国很红火,我们不如投靠过去。众人连忙称赞大帅英明。
      1853年9月,刘丽川以“未受职臣”名义给洪秀全写了一道“奏呈”,说自己几年前在香港时,就已经信奉了上帝,要求洪秀全“册封”他。
      结果送“奏呈”的使节,在半路上被清军抓住,没能联系上。也有史料说,“奏呈”倒是送到了,但洪天王觉得小刀会是野狐禅,没兴趣搭理他。
      刘丽川倒也痛快,不管怎样,反正我小刀会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直接打出了太平天国的旗号。原来他不是“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么,现在直接改成“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不就行了?方便得很嘛。
      你洪天王不是不理我嘛,行,刘大元帅两头讨好,用上帝的名义,去和租界里的洋人谈判:你看,咱们都是信上帝的,你洋大人得帮我们一把啊。
      洋人是怎么回复的,不得而知,但远在南京的洪天王怒了,他专门发了一个声明:盘踞在上海的这帮人,和我太平天国毛关系都没有……
  消息传来,刘丽川就有点头大了。宗教信仰这东西,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他自己是信了——至少是嘴巴上信了,下面的陈阿林、潘起亮之流可不信这个,人家从小就是信佛、信道、信妈祖的,信你那什么天父天兄?当我傻啊?
  于是,内讧又开始了。
  这次无关大秤分金之事,而是牵涉到思想路线斗争了。
    
05
丧权辱国
    
       没想到更麻烦的事还在后头。
       小刀会把上海县城占了,洋人无所谓,其实他们还挺高兴,为什么?海关没了,他们不用交关税了。
       1853年9月9日,英美等国领事以“海关行政既陷于停顿,我们就没有遵守海关规章或缴纳关税的义务”为借口,自行颁布《船舶结关临时规则六条》,拒绝向上海政府纳税,改由各国领事馆代收。
  远在北京的清政府鞭长莫及,只能干瞪眼,因为眼下陷于瘫痪的上海道和江海关,确实没法行使任何管理职能。这事拖到1854年7月5日,清政府只好承认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允许列强在租界内拥有行政管理权、警察和司法权,同意“凡中国人被控以事涉英、美人民的犯罪案件,都由各该关系国领事自行处理”的条款。
  真正是丧权辱国啊!
  

上海老外滩


  总之,小刀会、朝廷、洋人,把上海滩搅成了一锅粥。
  到了1854年的7月,洋人彻底抛开上海道,在租界内建立了完整的一套管理体系,其标志性的事件则是“工部局”的成立。
  在中国人看来,这个“工部局”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机构。工部局的英文原意叫“纳税人委员会”,它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管理机构。
  当时中国没有“纳税人”这个词汇,当然也不可能有“我是纳税人”这样的现代意识。
  清政府一看,这个“工部局”也就是管管扫垃圾、倒马桶、疏河道、抓坏人一类的事务。朝廷六部里管这类事务的主要是工部,于是就把“纳税人委员会”意译成了“工部局”。
  工部局里的领导都叫董事,那就是租界里的最高长官了。
  那么谁可以做这个董事呢?
  很简单,谁纳税多谁就是董事,一切凭实力说话。所以工部局里的董事个个都是大老板,否则你也交不起这么多税啊。
  英国佬其实是把租界当作一个集团公司来管理了。
    
06
闹剧尾声
  
  言归正传。
  这时候最着急的是刘丽川。上海县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造反时抢来的那点银子也所剩无几。伸头往外一看,吴健彰带领两万清兵,把县城包围得铁桶一般,手里还拿着洋人给的洋枪洋炮;租界那边,洋人组织的商团武装——义勇队也不是什么善茬......
  这局面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好吧,大难临头各自飞!
      大明国的那些头头脑脑们开始自寻出路。“掌一切军机”的李绍熙率先投降了清廷,然后迅速调转枪口,带了几百个广东同乡,准备攻下县城,向清政府递交投名状。
      “征南将军”朱月峰和沈绍昌说,嗯,看来只能突围了,没啥说的,突围突围!结果刘丽川突围的时候,他俩打着白旗就出去了,等于步了李绍熙的后尘。
       突围之前,左元帅陈阿林的部下又因为私怨,把刘丽川的得力部下给杀了。
       大敌当前,居然火并,看来这大明国真是死到临头了。
      最后,刘丽川带领部下突围,大家一窝蜂地往北门而去,打算前往镇江,去投奔太平天国。
      北门并非华容道,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带领的法军与清军正等在那里。生死关头小刀会拼命冲杀,一开始居然给清军和法军以重创。
  最后当然是寡不敌众,大明国的元帅、都督、将军们纷纷战死,其中包括阿混哥刘丽川。有名有姓的头领,只有一个潘启亮冲了出去,真的投靠了太平天国,多活了几年后,也阵亡了。
  

小刀会 (剧照)


       钱钟书先生有个妙论:“中国只有三个半人:两广算一个人,湖南算一个人,江浙算一个人,山东算半个人。”意思是近现代以来,得风气之先的两广人领头革命,“无湘不成军”的湖南人浴血奋战,富甲天下的江浙人出钱支持,最后则是儒家后代山东人出来建章立制——算半个。一百多年来,这四省之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威名赫赫,影响巨大。

       回头一看,还真不无道理。你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是两广人;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康有为是两广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两广人;现在这个把大上海搅得昏天黑地的小刀会头目刘丽川,又是个两广人。
      总之,一部中国近代史,两广人一直扮演历史风云的主角,有的是悲剧,有的是正剧,有的则成了闹剧——比如刘丽川和他的小刀会。
(2024年10月3日)

图片均取自网络


作者自述

      60年代生人,70年代高考,80年代就业。工作履历仅有两行:教书匠11年,当记者29年。晚年爱好只有3项:爬山、读书、写作。曾有打油诗云:空山不见人,微雨我独行。平生无长技,独余山水情。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