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不该沉没
——用光影记录的一段二战历史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通过音像资料、电脑特效和大量的采访,还原了82年前“里斯本丸”在东海海域沉没的真相,讲述了英军战俘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日本兵的凶残,颂扬了中国渔民奋勇救人的善举。
影片记录的是,香港沦陷后的1942年秋天,日军征用的“里斯本丸”货船,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和押送他们的718个日本兵,离开香港驶往日本。10月1日上午途径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鲈鱼”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船尾。在“里斯本丸”下沉过程中,日军士兵盖上舱盖板,试图让英军战俘在货舱内闷死淹死;在战俘们冲破阻碍纷纷逃出来后,还残暴地朝他们开枪射击。舟山东极岛的渔民闻讯驾船赶到出事水域,冒死救起了三百多个战俘。
导演兼制片人方励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曾从事地球和海洋物理勘探工作。2014年他与韩寒一起在东极岛拍摄电影《后会无期》,听到当地渔民说起“里斯本丸”在附近海域沉没的事,立即产生了兴趣。2016年他率领一个团队开始探测沉船,几经努力,终于在第二年确定了“里斯本丸”沉没的坐标方位:北纬30度13分44.42秒,东经122度45分31.14秒。这给了他信心。他要拍一部纪录片,把沉船的真相打捞上来,让人们知道发生在东海的这段不该被遗忘的二战历史。
“里斯本丸”沉没地点及东极岛渔民营救路径示意图
当听说当年参加营救的渔民只剩一位老人,幸存的战俘也只剩一位老兵时,方励立即着手开始“抢救性采访”。也许他当时并不知道,这部纪录片会花去他八年的时间和五千多万元投资,甚至不得不变卖三处房产才得以凑够资金完成拍摄。
由于这段历史涉及舟山和香港两地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采访任务十分艰巨。方励和拍摄团队不下二十次去了舟山东极镇的庙子湖岛和青浜岛,访问当年参加营救英国人的林阿根老人,察看战俘曾经藏身的小山洞。香港也去了多次,结识了在那里常住的英国历史学家托尼·班纳姆,并聘请其担任拍摄团队的历史顾问。班纳姆博士长期研究二战历史,著有《里斯本丸沉没》一书,他慷慨地让方励把书名用作影片名,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这为影片的完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英国是大多数战俘和他们的后辈居住的地方。2018年4月,方励的团队开始了英伦之行。为增加可信度和广泛的代表性,他们想多采访一些人,为此决定登报找人,因为老年人有看报的习惯。他们在《卫报》《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上,连续多日刊发整版的寻人启事,标题为“你们在哪里?寻找‘里斯本丸’的战俘亲属”。通过报刊媒体,陆续找到了四百余位战俘的后人。
影片夹叙夹议,层层展开,在叙事过程中交替出现相应的采访镜头,与其他纪录片有所不同的是,导演和许多受访人进入了片中。方励说这样能让观众增强真实感,有助更直观地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里斯本丸”的航行和遇难等历史场景,采用电脑特效加绘画的手法加以还原;天空、海洋、舰船、货舱和所有人物都不动,让镜头拉动。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其结果极具视觉冲击力。电脑制作的音效也很好地体现了现实环境,船上的嘈杂声、枪声,以及海上的风浪声层次分明。
“里斯本丸”资料图片
影片中最重要的实物自然是“里斯本丸”杂货船,但它已经静静地躺在了东海海底,所以只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来展示。“里斯本丸”系1920年建造,全长120米,船宽18米,三舱三口,满载排水量7152吨,有船员77人,船长经田茂,隶属日本邮船株式会社。
1941年初冬,日本偷袭珍珠港得手后,第二天就出动陆海空三军五万余兵力对香港发起了进攻。驻港英军进行了十八天的顽强抵抗,最后寡不敌众在“黑色圣诞节”那天投降。1942年9月27日,日本陆军征用的“里斯本丸”离开香港九龙深水埗军营码头驶往日本,准备让英国战俘去做苦力。船上的指挥官是日军中尉和田英男。根据他的命令,船上各个部位架设了好多枪炮,严防战俘逃脱。但他没有按照《日内瓦公约》在船上悬挂运送战俘的旗帜或相关标识,这导致了后来的灾难。
老兵莫利接受采访
99岁的老兵丹尼斯·莫利年纪虽大,但思维清晰。受访时他讲述了当年英军战俘在“里斯本丸”上受到虐待的情景,食不果腹、疾病缠身,沉船时还遭到了日军的疯狂屠杀。
战俘后人多萝西回忆说,父亲弗莱德登上“里斯本丸”时53岁,后来母亲收到关于父亲的电报,还以为他要回家过圣诞节了,没想到却是父亲失踪、很可能已经死亡的通知。同样因“里斯本丸”而失去父亲的朱莉,终生沉浸在幼年丧父的痛苦之中,父亲威廉·巴罗1940年圣诞节寄给她的一本祈祷书,成了她一生珍藏的礼物。希拉的父亲威廉·麦考米克虽然从鬼门关逃了出来,但在此后很长时间里战争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经常受到噩梦的惊吓。
从左到右:弗莱德·约翰逊、威廉·巴罗、威廉·麦考米克
“里斯本丸”启航后沿着广东和闽浙海岸航行,一路顺风。船上的日军和英俘都以为很快就能够顺利抵达日本,却不知10月1日黎明航经舟山海域时,他们的行踪被在附近游弋的美军潜艇“鲈鱼”号发现。
“鲈鱼”号艇长从潜望镜观察到,这是日军的一艘武装运输船,便下令发起攻击。上午7时许,太阳已经升起,天气晴朗,海上风平浪静,视线清晰。水兵加菲尔德发射了四枚鱼雷,最后一枚击中船尾,“里斯本丸”开始下沉。
美国海军“鲈鱼”号潜艇鱼雷手加菲尔德,后半辈子在后悔和内疚中艰难度日——他在得知自己亲手击沉的“里斯本丸”是载运盟军战俘的货船之后,患上了战后应激障碍综合症。他的子女说,多年后他专程去英国参加战俘聚会,哭泣着向“里斯本丸”的幸存老兵道歉:“我当时真的不知道你们在船上,我看到的只是一艘敌国武装运输船……”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惊动了船舱内的战俘,他们试图从舱口突围,但日军指挥官和田英男却下令盖上舱盖板,并用篷布覆盖舱口。
在长达一天一夜的下沉过程中,船上的报务员肯定早就拍发了SOS求救电报,附近的日本海军和陆军舰艇很快就来救助,分批接走了日军士兵和船员,但留守在“里斯本丸”上的几个日本兵用步枪和机枪疯狂射杀逃上甲板和跳入水中的战俘。日军的小汽艇也开来开去,反复冲撞海面上的英俘。许多人死了,有的淹死,有的被日军枪杀,还有的被汽艇撞死。“里斯本丸”共有三个货舱装载英俘,后舱因木梯断裂,两百多位皇家炮兵和空军战俘一个也没能逃生。在随船沉入海底之前,他们齐声高唱歌曲,那是一战时期的一首英格兰民歌,歌词的大意是怀念故乡,思念远方的姑娘……
下令封住货舱和向英俘开枪的日军指挥官和田英男罪大恶极,但他在“里斯本丸”沉没的第二年阵亡,逃过了法律的制裁。船长经田茂应该对船上所有的生命负责,但他没能阻止日军对英俘的虐杀,显然难辞其咎,战后被香港战犯法庭判处七年监禁,出狱后回到了日本。
赴日本的采访颇费周折,结果也令人失望。日本警方以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经田茂子女的住址,方励他们通过私家侦探社才采访到船长的儿子和女儿。但他俩听了“里斯本丸”上发生的事情和面对呈现的审判记录,显出一脸惊讶,说父亲生前从来没有说起过当年的事情。
方励不甘心,又去采访日本战争史学者黑泽贵文教授,询问押运战俘的日军心理动机。黑泽的分析是,在看守和防止战俘逃跑的选择上,日军选择了后者,所以在遭遇美军潜艇的鱼雷攻击后,和田中尉下令封住舱口,并枪杀逃上甲板和在海上漂浮的战俘,这都是为了防止他们逃跑。方励反问,难道英国人的生命不是生命吗?难道日军的现场处置不是在谋杀吗?黑泽教授显然是被逼到了墙角,最后不得不承认说,日本方面必须对盟军的大量死亡负责,承担人道主义的责任。
日本历史学家黑泽贵文教授接受采访
爆炸的巨响也惊动了东极岛上的渔民,远远看到一艘大轮船船头拱起、船身倾斜,他们想到的不是去打捞顺水漂过来的布匹等物资,而是立即去救人。一时间,庙子湖岛、青浜岛和西福山渔民倾巢出动,驾着小帆船,划着小木船,摇着小舢板,冒死赶赴几公里外的出事水域救人。电脑特技把这场海上生死大营救表现得震撼人心。
看到来了目击证人,日军害怕国际舆论才不得已停止杀戮,勉强让604个在水上漂浮的战俘攀上了救助舰船,但仍有828位英国人葬身海底。假如没有渔民的现场目击和奋力营救,日军是会杀尽战俘的。
这一天东极乡三个岛屿的渔民共出动渔船46条65艘次,从早到晚从海上救起了英军战俘384人。看到有懂中文的战俘写下的“香港英国人”五个汉字,渔民知道这是盟军,立即让他们吃饭喝水,换上干燥的衣服,并安排住宿。战俘很受感动,他们把随身的口琴、西餐刀甚至金戒指送给了救命恩人留作纪念。
老兵贝尼菲尔德向方励讲述他当年的遭遇
方励他们在英国的采访中惊喜地获悉,还有一位在世的幸存者,名叫威廉·贝尼菲尔德,他正是被东极岛的渔民救上来的,战后移民加拿大,已经98岁了。他说那年他22岁,被关押在“里斯本丸”的中舱,沉船之前,有人用厨房菜刀割破篷布、撬开了舱盖板。于是他们纷纷爬出舱口,来到主甲板,协助前舱的战俘脱离险境,把木板、空桶和救生圈等能够漂浮的物品扔入海里,随之跳入水中朝附近的岛屿游去。在此过程中,他们遭到了日军的开枪扫射。后来他被闻讯驾船赶来的舟山渔民救到了岛上,得到了渔家给的半个番薯,他说这是他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中国渔民冒死营救,是真正的英雄。
舟山渔民的东海救援,不但拯救了英军战俘的生命,而且传递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了影片中最温暖最感人的场景。
海上大营救
10月3日一早,日军的炮舰团团围住了岛屿。情急之下,青浜岛的渔民唐如良等人把三位英军军官藏匿到岛屿北端的“夹夹洞”内。日军登岛后挨家挨户搜查,其余的381个战俘都被带走,重新落入了日寇的魔掌,受尽折磨,其中的幸存者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后,才得以回到祖国。
三位获救的英国人,在当地抗日武装第四大队的安排下开始转移。10月9日,他们搭乘青浜岛渔民唐品根驾驶的帆船到了普陀山旁边的葫芦岛,继之一路辗转经郭巨、象山和云和,抵达重庆的英国大使馆。
在影片末尾,导演方励再次坐船驶向沉船的海域,银幕外响起了他的声音:“当我站在甲板上,平静的海面下三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沉睡了七十多年的‘里斯本丸’,八百多个年轻的英国人就死在了这里,他们的家人没能等到他们回家。发生了什么?他们是谁?是时候让整个世界知道那些遇难的年轻人的故事了。”随之出现由爱尔兰歌手艾莉·奥基夫演唱的片尾曲《离家很远》,乐曲和歌词深情地表达了妈妈呼呼儿子、妻子呼呼丈夫和儿女呼呼爸爸的心声:大海深处的阴暗中,徘徊着你们的悲惨遭遇。破碎泥沙中失踪的英魂,呼唤着我们回家……
英国战俘的后人在东海抛洒花瓣祭奠先辈
在“里斯本丸”沉没77年后的2019年10月20日,方励邀请14位英国战俘的后人来到东极镇,他们参观了庙子湖岛和青浜岛,向当年参加海上营救的林阿根老人表示感谢,还乘船在“里斯本丸”沉没的海域撒下花瓣,以表示对先辈的祭奠。
“里斯本丸”虽然沉没多年,但经方励用光影记录下来后,日本兵的残暴、英国战俘的苦难和中国渔民冒死营救的这段二战历史,没有随之沉没。
作者简介
舒云亮,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翻译出版多部译著,并在各类报刊发表多篇散文和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