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书房
(上篇)
文:李浙闽
如今,拥有书房的家庭是越来越多了,而有一个独立完整且足够大的书房,更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之事。
宁波老乡冯骥才,出过一本书,书名《书房一世界》(作家出版社2020年出版)。书中写道:“我的书房,四壁皆书,常有邂逅,多有新得。最有魅力的是,有大量的书还没有读过,藏龙卧虎,夹杂其中,哪天忽然翻出来,再度相遇,如获至宝,惊喜异常。”哈哈,写出了众多读书人的感受和心境。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先拥有的是书架。而最早的书架是在大学白鸽笼的床铺上,这个用竹子做成只有窄窄三格的小书架,蕴藏着我开始正规购书的美好记忆,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是同学们周末常去的地方,一批纸质发黄的老旧书,几次搬家,始终在书房中占据着应有位置。
参加工作以后,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全民读书热兴起之时,位于东门口的宁波新华书店,似乎每周都要去一下的,不少好书保存至今。其中有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政治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那时他的身份是上海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有当时的“新锐作者”李书磊写的《杂览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出版)、《重读古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出版),那时他的身份是文学批评家。更有一些弥足珍贵的初版佳作,如巴金的《随想录》,三联书店镇社作品之一,1987年出版。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余当时已是初露头角,但名气远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些作品,现在拿出来,抚今追昔,重读重温,感觉也是蛮好的吧。
每次买了新房子,在新房中规划书房,成了新房设计的重点考量。而面积最大、朝向最好的那一间,往往就是书房所在地。我甚至把阳台也整体纳入了书房系统,既扩大了面积,也吸纳了阳光。尤其是在冬天,冬日暖阳下的书房,金灿灿的光芒直射进来,弥漫在整个书房,给五颜六色的琳琅缥缃,罩上了一层琥珀般的光泽,如同一幅现实主义的油画实景图。
再往后,随着各种新书的不断加入,放书的地方就不止是书房了,当然,书房仍是主阵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藏书和读书,但书房的功能又何止于此呢?
书房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一个地方。某种意义上,读书等于是和古今中外有思想、有才华、有志趣的能人、高人、神人交流,读书过程就是和作者的神聊过程。而且这种交流是完全不受时空限制的,你什么时候想聊就什么时候聊,不必顾忌身份高低,不必管他有空没空,不必事先预约求见,打开书柜就请他下来,翻开书面就走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不用衣冠楚楚地去。什么时候不想聊了,也可随时停下来,他们脾气极好,不会有任何不悦的表示,你也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这样的待遇,还有哪里可以遇到?
你还可以不出书房周游列国呢,想去哪里就去那里,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不必关注气象预报,不用担心旅途劳顿,更不用顾虑钱多钱少。今年巴黎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期间,我就随着《巴黎文学散步地图》的作者,一起去了一趟巴黎。我一边看直播,和运动员们一起心跳、一起喝彩、一起跟踪金牌榜,一边开启了巴黎文学之旅,走街穿巷,寻踪问迹,蒙田、莫里哀、塞维涅夫人、拉法耶特夫人、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雨果、大小仲马、司汤达、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莫泊桑、普鲁斯特、萨特等一众文学和思想大师,先后出来同我见面,我向他(她)们讨教,并说说我曾经读过他(她)们一些作品的体会。
我甚至到了全球名声最大的实体书店——莎士比亚书屋,书屋就在巴黎圣母院对面、塞纳河边上。2018年,在法国尼斯考察完“尼斯嘉年华”项目后,考察组需在巴黎转机回国,大家就利用这短短的半天时间,到访了莎士比亚书屋。这次,我就坐在书房里,再次探访书屋内外和它的前世今生。一个小小的书屋,汇聚了一批海明威级的文学大咖,推出了惊世巨著《尤利西斯》,因战而关,战后即复,几代爱书人接力传承,薪火不绝,一批文学青年因为书屋因缘,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现在已然成为了巴黎的著名地标。我想,哪个地方有这样小的城市地标?哪个城市地标只需这么低的运营成本,政府几乎不需要什么投入,却能赢得这么久远的辐射影响力?历史和文化的力量,真是无可估量啊!奥运会一结束,我也就轻轻松松地秒回了。这次巴黎文学之旅,还给了我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巴黎的后人们,对于历史上所有为这座城市增过光、添过彩的人物,在他(她)们曾经居住和经常活动的地方,都作了事无巨细的梳理,并标上了鲜明的标识和精到的介绍,使得整个城市可以边散步、边阅读、边感受渗透在砖砖瓦瓦之间的历史人文气息。
书房记录着步履处处。我每到一地,总要抽些时间,逛一逛书店、唱片店、博物馆、步行街,购买一些看得懂、听得懂、有意思的东西,这些东西拿回家后就依次放在了书柜里,买得最多的是唱片。每次看到这些唱片,就会勾起好多年前,在异国他乡留下的泥爪印痕。
2003年,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赴西欧人力资源考察培训班(考察和培训内容甚是丰富,已及时报告组织,或转化成了工作成效,在此略过,以下同例)。闲暇时间,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是得去逛一下的。那年夏天,“非典”消停不久,我们算是出行最早的一批,所以在国外很少看到中国同胞。但在杂乱无章的旧书堆中,却发现一对带有中国古典风格的木刻小品,画中两位少年,一位吹笛,一位拉琴,煞是典雅。柏林的卡迪威,威名显赫,但实在太大,我的兴趣是在唱片区,在繁花似的唱片群里,一张郞朗最新推出的唱片映入我的眼帘,那年,郞朗21岁,已风靡全球古典音乐界。这张唱片由他同指挥大师(也是钢琴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合作,分别是柴可夫斯基和门德尔松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德国DG公司出品,我这也算是在唱片制作地买到清汤火热的中国货了。
2010年4月,我再次到访西欧,对接合作项目,深化合作事宜。因出访地是奥地利,我特意随身带上了著名乐评家刘雪枫的著作《音符上的奥地利》(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公务之余,我直奔维也纳最大的一家唱片店,目标是马勒,因为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曾担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院长,他的数部巨作,诞生于数处奥地利乡野的“马勒小屋”。果然,店里马勒唱片琳琅满目,我选中了殷巴尔指挥的15CD装《马勒作品全集》,唱片封盒上是奥地利著名画家克里姆特的经典画作,这是我购入的第六套马勒作品全集。意外之喜是肖邦的唱片,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我事先了解到,DG将推出肖邦作品纪念全集,没想到这么快就在店里出现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掏钱拿下。这套全集一共17张CD,几乎囊括了他的全部钢琴作品,演奏家都是如雷贯耳的超一流钢琴大师,其中有一位是中国的演奏家李云迪。
2012年,我刚到市体育局工作不久,奉命前往伦敦,参加奥运会期间宁波运动员的赛事保障工作,同时考察当地的群众体育开展情况。汪顺就是从这届奥运会起步,开启了他的三届奥运拚搏历程,直至登顶。英国的音乐作品,没有德奥的雄浑厚重,没有俄罗斯的悲壮辽阔,但有的是田园风味的人文景致,代表人物就是戴留斯,你不妨看看他的作品名称: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春天的牧歌、农场附近、远在群山之上……我购入的是由英国北部爱乐乐团演奏的《戴留斯管弦乐作品》,音乐流过之处,四季景色,扑面而来,婉转旋律,清新宜人,娇脆音符,满耳滋润。伦敦奥运那年,恰逢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组委会推出了一套由狄更斯领衔的奥运纪念章,写意设计,工笔雕琢,人文奥运,尽得其妙。
2016年,在市编委办工作的时候,我市的优化公共服务事项工作被列为全省试点,北欧国家在政府职能转移和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方面有不少有效做法,那一年,我们去了瑞典和丹麦。回来后,考察经验第一时间进入试点方案,这一探索后被评为全省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的创新案例。北欧国家大牌音乐家不多,但有两位闻名遐迩,一位是芬兰的西贝柳斯,一位是挪威的格里格,但这两位的出生地,都不在我们这次出访的行程中,在他们的毗邻国度,能有所斩获吗?那一次,我们去了位于乌普萨拉市的乌普萨拉大学,北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大学,离斯德哥尔摩一小时车程。就在大学城周边,我找到了一家不大的唱片店,进去一看,主打的就是北欧音乐家的作品。我选中了三套,一套是DECCA公司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走的是冷峻壮阔一路;一套是BIS公司的格里格钢琴小品集,走的是清新抒情一路;一套是NAXOS公司的多位瑞典作曲家代表作品,走的则是古今杂揉、繁花似锦一路了。在安徒生故居旁边,我还买了一本内有大量精美插图的《安徒生童话选》。
……
呵呵,说不尽的步履处处,这一话题,就此打住。书房的更多花样,且听下篇分解。
作者简介
李浙闽,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宁波日报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