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探秘
一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歙县。
当车子进入歙县境内,映入眼帘的依然到处都是青砖小瓦的马头墙。对!马头墙!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
下榻友人开在渔梁老街的“大鱼春华诗歌民宿”,友人因事外出,让民宿管家陪我喝茶。交谈中,我得知马头墙并非是简单的装饰,它的一大功能是防火,所以也叫“封火墙”。在旧时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建筑密度大,而且基本都是木构架,不利于防火,所以设计了这种高高的马头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
临近傍晚,友人夫妻终于回来,我赶紧去帮忙推轮椅。友人名叫方华清,自幼重残,仅两根指头可以动,生活不能自理,在世俗眼里只能孤老等死,曾被困斗室37年没有出过家门口。而她现在的身份是词人、作家,被誉为“轮椅上的李清照”。她也是这家民宿的女主人。
方华清,哦不,她大我几岁,我一直叫她方姐。我和方姐都是张大诺老师的学生,认识已经十几年。我钦佩她的才情,也一直在试图索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看似不堪一击的重残之躯能有这般坚韧的意志?这次,我就是为此而来。
方姐知道我听力特别差,于是我们面对面用手机交流,她只有两根食指勉强可以动,打字吃力,所以直接用语音转文字。她问我答,我问她答,我们就这样在微信上“自由交谈”,聊到开心的事,她不忘及时“转译”给她身边的老公听,于是大家一起会心地笑。方姐的老公是内蒙古鄂温克族人,叫阿春,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徽州大地,曾上过央视。
方姐给我“讲”歙县的历史,“讲”徽州古城、八脚牌楼,还“讲”到斗山街,我“听”得迷迷糊,似懂非懂。末了,她让我自己去体验,毕竟她坐轮椅行动不便,而且外面阳光很毒辣。
第二天早饭后,我打开导航驱车前往徽州古城。歙县不大,从鱼梁老街到徽州古城只要几分钟。徽州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城墙高耸,石砖斑驳,岁月在其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诉说着古城的千年故事——
歙县,始建于秦朝,宋朝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徽砚的主产地。这里还是“程朱故里”,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漫步在徽州古城的街巷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古徽州时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和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木质的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郁的徽派建筑风格。
穿过高大魁伟的“徽州府”城门,面对的就是旧时官府衙门。我取道右边,从和阳门进去,差点与一座牌楼撞个满怀!原来这个牌楼就是方姐和我聊的“许国石坊”,又称“大学士坊”。通常的牌坊只有四个柱,而眼前这个“许国石坊”却是由八柱形成四面合围,是全国仅有的“八脚牌楼”。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我围着这个“凯旋门”来来回回绕了几圈,希望能看出更多的故事来。
我按街边的路标沿中和街一直往前走,走到尽头处往左转,便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老街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凄美的历史故事那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而悠远,如果在某个雨天,你穿一身汉服,手撑一把油纸伞,慢悠悠地走着……这画面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二
晌午的太阳老辣,我回到民宿。方姐问我看得怎么样,我说不出所以然。于是,她又给我“讲”位于渔梁老街下面的渔梁坝,建议我去看看。于是我欣然前往。
出了民宿往右转,沿着青石板路走,通往河边有多个叉口,顺着叉口拾级而下,便来到渔梁坝。
见过很多现代水泥钢筋浇筑的水库大坝,也见过一些石头砌成的河堤,却没有见过像渔梁坝这样,由一块块重达数吨的巨大青石板垒砌而成,每垒十块青石板均立一根石柱,石板与石板之间用燕尾榫紧密相连,上下层之间又用叫作“元宝钉”的石墩插入,相互衔接,极为牢固。它经历1400年、任凭多少次洪水肆虐而安然无恙!
站在青石坝上能感受到微风拂面,带着江水的清凉和山间的清新。远处,渔船悠悠荡荡,渔民们忙碌着撒网捕鱼,为这宁静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活力。
渔梁坝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处充满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的景点。站在坝上,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与勤劳。这一刻,我若有所悟……
因为身体的原因,方姐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从此她的身体便被“捆绑”在方寸之地。她仅靠一本新华字典自学;她还特别喜欢古典诗词,慢慢地, 由最初的阅读转而尝试着作诗填词。后来自学电脑打字时,“左臂不能腾空,只能僵硬地固定在一个角度上,左食指只能固定地敲击一个A键。剩下的键全都要右食指左右腾挪,来回敲击,才两三分钟,右胳膊便触电一般的麻痛起来……”她在书里这样写道。
为了救治身患癌症的父亲,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网上卖词救父。她的勇气和孝心感动了无数人,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
父亲去世后,她意识到必须找一个伴侣,于是大胆地在网上征婚。征婚帖里附了一首诗——
假如我能站起来/我会天天给你做爱吃的菜/让你不再孤单消瘦/一直的白白胖胖。
假如我能站起来/我会天天把温热的水烧开/慢慢地亲手洗去/你劳作一天的疲惫和尘埃。
而你不知道/我透明的泪光背后/情深似海。
这则奇怪的征婚帖,尤其是这首诗,触动了千里之外、身在哈尔滨的内蒙古鄂温克族青年阿格迪(阿春,是方华清送给他的称呼),他读懂了这首诗背后深藏的情义。他们在网络上相爱了,为了方华清,阿春千里奔波来到安徽歙县深渡。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现实的世俗眼光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这个叫深渡的古镇上的人们,根本就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一个吃喝拉撒睡都要人伺候的瘫痪女人也会有人娶?他们纷纷在背后猜测这个来历不明男人的“用意”,甚至怀疑他是逃犯,等着看方华清的笑话。包括方华清的母亲,也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倒向对立面,思想被外人左右,不相信这个男人会一直对她的女儿好,于是处处“使坏”,一次次想逼阿春走……
面对这样的“洪水猛兽”,方华清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像所有健康的女孩子一样,和她的乌热尔图(书中化名)光明正大地结婚。虽然自己是残疾人,但是灵魂和大家是平等的,她要像所有的新娘子一样尊贵体面地走上圣洁的红地毯!
阿春,这个豁达大度的内蒙古男人,用行动诠释了他对方华清的承诺,对爱情的坚守!
而今,他们已经十指紧扣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他们的爱情就像渔梁坝一样牢不可破!
他们在收获爱情的同时,也迎来了创作上的丰收。这些年来,方华清前后出版了词集《罗浮堆雪》,纪实文学《马头墙里向阳花》《走向阳光的爱情》,并加入了安徽省作协。而阿春,根据他们的爱情经历写出了《浮生有你》,该书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入围奖。
三
方姐非常在乎我到歙县看他们,希望我多停留几天。她给我“讲”老家深渡山水的美,邀请我去看看,让我体验她和阿春的爱情“发源地”,见识作品里写到的那把被她“整整坐了三十多年、表面坐出了凹坑的老凳子。”
我们驱车来到深渡。讲真的,我还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新安江的上游,来之前并没有抱着很大的期待。然而,当车子开过深渡大桥后,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在这个叫新安江画廊的地方,青山如黛,绿水如玉,山水相映,美妙绝伦!
方姐的老宅早已改成了农家乐,由她妹妹打理。稍作歇息,我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带我去欣赏外面的美景。
我们三人从农家乐出来,阿春推着轮椅上的华清,动作娴熟,就像一位父亲照顾自己的女儿一样,那么自然,我想帮忙却无从下手。我们来到刚才车子路过的深渡大桥,老天开恩,太阳居然躲到云层里去了,一阵江风吹来,带着丝丝凉意,让人忍不住想对着江水大吼几声。不远处,游轮停得密密匝匝的。
坐在轮椅上的方姐一袭长裙,很好地掩盖住身体的缺陷。圆脸上别着一副近视镜,带着几分淑女的温婉。阿春一头长发,浑身上下散发着艺术家的气质。他们很开心,特别喜欢拍照,真是应了那句话:越是残疾越要美丽。
我们来到古镇上的老街巷,阿春推着华清,不紧不慢,步履坚定,轮椅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在这老街巷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见证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
方姐和阿春不失时机地向我讲解着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故事,一边说话一边手机打字,怕我听不懂,还连比带划着。
而我,嗯嗯啊啊地回应着,不懂装懂。
从老街巷出来后,我们来到新安江码头。我沿着江边的台阶拾级而下,近距离感受新安江的水,它是那么清澈,虽然江面上那么多游轮,但是一点污染物都没有。江中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江边的岩石上,长满了青苔和蕨类植物,显得生机勃勃。
回到农家乐,我尝到垂涎已久的徽菜,有红烧炖猪蹄、鹿肉,最有代表性的是臭鳜鱼,闻着有点臭,吃起来很鲜嫩、醇滑。
在老宅厅堂八仙桌边,我见到了那把被方姐坐出凹坑的硬木老凳子,暗自震惊。什么“水滴石穿”等成语故事,都不及一个亲眼所见的生动事例!
饭后,方姐怕我无聊,在微信上和我说,从门口这条水泥路一直往前走,能看到一条通往山上的小路,顺小路走上去就能看到一座观景台,在观景台上俯瞰新安江,能看到最美的画面。我按她说的,来到那个观景台,发现一大帮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早就在这里摆开了架势。我找了个视野最开阔的位置,朝新安江一看,哇!眼前的画面确实太美了,深渡又一次惊到了我!站在这里,能看到和江边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啊!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不时有游轮驶过……我一时词穷,想不出怎么形容眼前这个画面,只觉得这一刻,天与地、山和水、大自然与人类,是如此和谐共生。
回想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我心里有了答案:是徽州深厚的古文化、是渔梁坝的坚韧、是新安江秀丽的山水,孕育了才华横溢的方华清,并成就了她与阿春美丽的爱情佳话!
作者简介
麻季远,男,宁海县桑洲镇人。都说十龙九苦,出生于1976年的龙,自幼双耳患重度感应神经性聋。曾长期从事木雕造像工作,文字是其理解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