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你的多巴胺
一
时下,“多巴胺”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学术研究,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屡有涉及。打开《温岭日报》客户端,说石塘是“多巴胺美景点亮的旅游”,“city walk in新城,遇上夏日多巴胺”,“多巴胺温岭,你不能错过。”一篇《你好,多巴胺女孩》说,“衣服不是依附在身上的色彩,它或许能映见你眼里的光,让你在任何时候都无惧生活的黯淡。”
如此说来,多巴胺不就是快乐的使者?人们说了很多的多巴胺,无非就想表达这样的意思。近些日子,我细读了美国作者丹尼尔·利伯曼和迈克尔·E·朗的《贪婪的多巴胺》一书,才对此有了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说,“多巴胺跟快乐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它的影响力比‘快乐’大得多。”作者开宗明义如是说。
这要从快乐的形成和产生的过程说起。开始是人们对某个想要的目标的追逐、奋斗和争取;一旦目标达到了甚至超出了预期,谁的心里不乐开了花?那究竟是谁在偷着乐?是多巴胺吗?
书中说,人活在世上,无非两件事,一是在追求还没有到手的东西,二是享受着已经到手的东西。并揭示了这两件事或两个阶段在人脑中的不同的“管辖”。享受已经到手的成果自然是快乐的,这由一种化学物质在承担;而追求还没到手的渴望,由另一种化学物质承担,这就是多巴胺。真正享受快乐的不是多巴胺。第一章《爱情》中说,“从多巴胺的角度说,拥有是无趣的,只有获得才有趣”。“获得”就是追逐的过程,因之说它比“快乐”的影响力大得多。
二
当人们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在努力争取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由2个C原子11个H原子1个N原子2个O原子组成,这就是多巴胺,也叫作“欲望分子”“未来分子”。当人们的奋斗有了结果,拥有了,当快乐的成果到来时,它却当起了陶渊明,“隐居”了。
来接替它的是大脑分泌出的另一种化学物质,对已获得的成果履行“管辖”的职责,所以也被叫做“当下分子”。这种“当下分子”是唐僧取经的一个团队,成员包括内啡呔、血清素、催产素、自源性大麻素等,团队内部又有分工,就像一个交响乐团,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各展其长,敲锣打鼓,演奏出一曲令人欢欣的美妙乐章。看来它们才是真正的快乐使者。
多巴胺当起“甩手掌柜”后,就真的无所事事了吗?非也。它是最闲不住的,“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它在忙什么呢?它鼓动人们对某个事物产生梦想和渴望;激励人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激发挖掘出人的潜质,迸发出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以坚韧不拔的持久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直到梦想成真。当某项任务圆满完成后,就马不停蹄去开辟新的战场。奋斗,收获,酝酿更大的目标,展开更大的奋斗攻势……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庭任职,就是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在忙乎。开始被骗当了弼马温,疯狂工作,“昼夜不睡,滋养马匹”。后来因嫌官小,与玉皇大帝发生“战争”,又如愿争得了“齐天大圣”。无事可做又觉无聊。玉皇大帝又封他为蟠桃园园长,大圣欢喜谢恩,“当日查明了树株”,又是一番穷忙。纵观他保护唐僧取经路上,更是忙个不迭,除魔高老庄,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大闹盘丝洞,大圣殷勤拜南海,等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这大圣就是多巴胺,其本质特性就是渴望,奋斗,闲不住。
它的这种奋斗不息精神是人类在历史长河里“久炼成金”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饥寒交迫,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不得不连续与自然界及整个客观世界搏斗,不得停息,这种秉性经过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的骨子里形成了这种闲不住的基因。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人永不停息的多巴胺汇成的滚滚洪流,推动着人类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奔腾向前。
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由多巴胺燃烧和推动的奋斗史;你身边的人,不乏这样的典范和值得学习的榜样;放眼全国和世界,更有像华为任正非和世界首富马斯克这样的创业和奋斗的“狂人”故事。他们都在不懈奋斗的道路上书写了人生的传奇,这是多巴胺高奏出的时代凯歌。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爬山蹚水,一程又一程。1971年初,我挑着一担希望,落满肩膀的晚霞把我送入滨海盐碱地上的高中,以谋求一个工作;毕业后留校当民师,渴望转正而不得;改革的浪潮把我送入高校大门,领到学生证,医疗卡和粮油票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毕业后开始到教研室工作,为分到11平方米的小房间和一个简易旧书架而满足感拉满;不久机构改革,我进入了机关工作,从温岭到临海再到椒江,直到退休。一路渴望,一路奋进,每每希望摸到一张“红五心”或“王炸”,虽未能如愿,但大小也摸到了一张牌;虽不曾有大的业绩,却也在时代大潮中溅起过一朵浪花。倏忽四十年过去了,多巴胺始终陪伴着我,给我以正面的激励或安慰。
然而,多巴胺还有负面的表现,那就是容易“忽边”,如果失去正确方向的牵引,任由多巴胺欲望之火燃烧,也就可能白忙乎了。这就像一只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而随风飘荡,甚至可能坠入深渊。多巴胺可以让人奋发向上,也可以把人变成欲望的奴隶,走向万劫不复,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个野心勃勃、欲壑难填的小镇青年形象。他开始选择神职工作;达此目的后投机钻营,进入市长家当了家庭教师,与雷纳尔夫人有染;后又转到神学院学习,在那里又成了拉莫尔侯爵的心腹秘书;尝到了权力滋味后欲望越发膨胀,猛烈追求侯爵女儿玛特儿,施尽种种手段,由于雷纳尔夫人告发,他又大打出手,因此被判死刑。
葬送于连的是“永不知足”,他的贪心无休止地膨胀,偏离方向,为自己挖掘了坟墓。这正如《不足歌》所说的: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于连唱着“不足歌”,葬送了自己的青春。这就是多巴胺的欲望之火作的祟,捣的鬼。
由此可见,我们既要重视多巴胺,让它在我们人生的航行中裹满风帆,永往直前;又要防止它的过度暴发,带偏方向,误入歧途。书中也给了我们很多好建议,如如何平衡远方的“欲望分子”和“当下分子”,以达到快乐与满足的状态;尽量避免多任务处理,做好减法,扼住过多的欲火;参与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既使多巴胺得到施展,又使血清素、内啡呔等得以表现;休息和放松,劳逸结合,张驰有度,避免多巴胺的过度亢奋。当然还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简介
水乡人家,本名陈连清,台州温岭人。长期在市县党政机关工作,曾任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期间写过许多理论文章,出版有论文集。退休后始习散文、诗歌,在本号连续推送取材于家乡的作品,回忆青春往事,描摹乡土风情。读书札记颇具思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