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摘   教育   2024-12-18 20:12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资源配置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小鹏1  沈润东2

(1.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湖南  株洲  412000)


【摘 要】“双高计划”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高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顺利推进“双高计划”的重要保障,也是“双高计划”实施的现实难点。当前,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办学经费不足、自我“造血”能力不强、“双师型”师资缺乏、管理利用效率不高、存在资源隐性浪费现象等短板。基于“双高计划”的建设方向,补齐教育资源配置短板,要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增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盘活资产整合资源,提高院校资源利用效率,平衡资源的投入与使用,以实现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教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入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是“双高计划”实施的首要任务,也是必然选择。只有将高职教育资源更加合理、有针对性地配置到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建设中,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原则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促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情况,调整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职教育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稀缺人才,使高职教育成为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2.坚持高职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成效相统一的原则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资源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高职教育应科学把握规模、质量、效益等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要遵循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和结构模式,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力。既要关注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大,又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成效,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兼顾公平性与效率性
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高职教育应坚持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服务。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进行资源分配时,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的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并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效益提升同步。与此同时,要注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资源集中于一些发达地区,而忽略了其他地区的需求。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高职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实施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的有机结合,既兼顾职业教育的固有特性,又能适应市场的动态影响。政府需要通过明确的政策和规划指导资源投入,确保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和区域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则应积极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与企业和行业紧密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种融合方式既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也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主导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侧重计划性配置,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公平性。高职院校自筹的非财政性资金则通过市场化手段配置,以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促使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灵活。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职教育领域,促进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教育服务的创新发展,有助于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教育生态,提升高职教育品质和社会服务能力[1]
高职院校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要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进而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办学经费不足,自我“造血”能力不强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然而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仍然较低。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需要较多的财政资助支持高职教育建设。一方面,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相对较高,为了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职院校需购置大量的实习实训设备、实验仪器和模拟实验材料等,这类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保障,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办学成本;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构成了一定限制,且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本身的“造血”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增长与普通本科教育经费增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双师型”师资缺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较大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多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部分教师从教后通过攻读在职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不高,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不足,加之骨干教师和专业领军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优秀教师的跨校授课和资源共享存在一定障碍,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机会,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受自身影响力、编制及职位等条件限制,在人才引进上依然面临困难,一些具备行业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不愿意或无法加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缺少实践能力强的行业专家。尽管政策已经明确“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但一些高职院校仍未能达到该标准。部分院校虽达到该标准,但在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仍然不足,“双师型”教师无法满足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
3.资源管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隐性浪费
高效的教育资源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有的高职院校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专业的管理人员不足,存在资源的隐性浪费,主要体现在经费分配和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等重点领域。
在经费分配和管理上,由于经费预算不合理导致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尤其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人均教学和科研经费有所减少。有的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没有科学评估项目的实际价值,科研经费的使用未能发挥最大价值,影响了科研质量和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是教务管理缺乏灵活性,教师资源无法根据学校发展阶段的变化和教学需求的实际进行动态调整,这种机械的人力资源配置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潜能发挥,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晋升机制,难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导致教师工作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基础设施管理上,高职院校面临设施使用频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一些昂贵的设备和设施因缺乏有效管理而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也降低了教育投资回报率,还限制了学生和教职工的实践与研究空间,造成高职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

“双高计划”背景下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1.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增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对于高职院校提升教育实力至关重要。政府应明确主体地位,推进“双高计划”省域治理,持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逐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1)构建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体系,提高资源配置的多样性。一是政府需适当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提升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经费投入,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二是政府应积极调动财政手段,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与合作,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高职院校建设,共同丰富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提高资源配置的多样性[2]同时,市场机制的引入也能通过经济手段调节高职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2)采取地区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保障高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府要将政策及资源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保障这些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提档升级,打破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先天不足”困局,实现区域性有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快速发展。

    (3)构建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实现高职教育良性循环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秉持“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帮扶共建”的原则,搭建“双高计划”精准帮扶合作共赢平台,推动发达地区优质高职院校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互助、校园共建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2.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资源,要进一步强化职教师资特色,多措并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为“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1)外引内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引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措施,鼓励高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产教研学,打造一体化师资队伍。一是组织高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行业交流和技术培训,了解行业需求、熟悉专业实际工作,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二是鼓励高职教师开展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行业导向的高职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产业与教育的紧密合作,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使教师与产业界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实际指导和支持。

    (3)建章立制,完善师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二是通过教师评优评先、师德师风考核、课堂教学评估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盘活资产整合资源,提高院校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高职院校资源利用效率须遵循效益原则,恰当地平衡资源的投入与使用,实现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1)建立高职教育资产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和资源整合。一是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构建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突破传统的空间限制,实现高职院校资源的共享和实时调配,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的资产资源管理系统,实现闲置资源的快速调配,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2)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效果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资源配置策略。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查找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资源配置方式,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3]

    (3)优化利用好外部资源,强化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一是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化产学研结合,实现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引入企业导师,开展“双向”培养计划,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等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持。二是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和外部人力资源系统,实现行业内外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

“双高计划”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要抓住“双高”建设机遇,不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强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保障,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B0975)。

作者简介:徐小鹏(1993—),男,硕士,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职业教育;沈润东(198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

[1]张强,蔡雪晨,王雪莹.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5)

[2]何芸,张良桥.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综合类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J].科技管理研究,2019(12)

[3]陈婉琳.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初审:王希曌  复审:庞远燕  终审:李   敏
一校:郑菲菲  二校:师怡君  三校:缪   苗
王希曌签清发布

投稿邮箱:951837044@qq.com

ACADEMY学园
《学园》杂志投稿平台。《学园》为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内容覆盖教育教学不同领域的理论探索、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反映学科发展的研究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