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
文摘
教育
2024-08-19 14:30
云南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
马 超 董鸿洋 冯启娴
(江苏海洋大学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0000)
【摘 要】目前,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能带给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发展型资助表现出较强的需求,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发展型资助有机结合起来,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分析高校资助育人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策略,包括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扩展学生的互助、自助渠道,加强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有效进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发展型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之一,要贯彻落实“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资助政策,应意识到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高效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在巩固保障型资助的同时,推动学生资助向发展型拓展。高校完善的资助举措及充裕的资助资金有利于学生安心生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型资助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一些高校的资助形式较为单一,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不佳。保障型资助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较为简单,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少数受资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如果学校缺少切实有效的诚信、励志、感恩、社会责任感教育,则有的受助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1]发展型资助能够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求相融合,通过多样化的资助内容和形式解决学生遇到的经济问题,以精神支持、道德培养、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保障型资助是发展型资助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发展型资助是在保障型资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发展型资助能够将扶困与扶智、扶志有效结合,构建“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的育人模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了有效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发展型资助的现实需求,笔者对176名受助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75%的受助学生认为在家庭及资助体系的支持下,个人日常生活开销已经能够得到满足;91.48%的受助学生认为发展型资助对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83.25%的受助学生认为正常生活问题不大,但遇到发展困难;71.02%的受助学生希望除经济资助外,能够获得就业创业、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帮助。受助学生大多表示对发展型资助有强烈需求,以助力个人发展。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科学。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的积极取向,研究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们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高校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发展型资助育人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和抑郁风险,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排查问题、重点关注、危机预防等方面,有的教师及学生工作者在排查风险—发现危机—解决危机—预防危机的工作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难以达到“授人以渔”的育人目标。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性格优势与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2]而性格优势如勇气、乐观、责任、希望、诚实、有毅力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理疾病,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教师及学生工作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的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高校利用积极心理学,结合发展型资助育人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学生在描述自身弱点时可以应用很多词汇,但是描述自身优势时却要困难得多,表明学生内在积极效能较低。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发展型资助育人,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树立自信,提高内在积极效能。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帮助他人,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积极事件,学会向他人讲述积极事件,能够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有助于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勇敢面对生活、学习压力。高校资助工作对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师的重要责任。[3]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有明显区别,传统心理学注重个体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帮助人们通过积极美好的体验满足心理需要。积极心理学涉及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等方面。[4]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社会支持较少等困难,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良好的心理干预能够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5]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资助工作相结合,以发展型资助为着力点,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实际意义。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实际育人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176名受助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后发现,54.55%的受助学生对积极心理学不够了解;关于自卑心理的调查中,有15.34%的受助学生从未有过自卑心理,10.23%的受助学生长期存在自卑心理;根据习得性乐观理论,乐观者对失败做外部的、可变的和局部的归因,而悲观者则对类似的失败做内部的、稳定的和全局的归因。在问卷调查中,有17.05%的受助学生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可变的和局部的,82.95%的受助学生倾向于内部的、稳定的和全局的归因;有36.93%的受助学生经常会向他人讲述积极事件,而6.82%的受助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在学会保持心理健康和关注异常行为方面,96.02%的受助学生认为学会保持心理健康对在校生活更为重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部分学生对积极心理学了解较少,加强积极心理学教育确有必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且很难做好自我调节;一些学生难以积极面对失败,可能会对自信心产生影响;有的学生长期处于心理消极状态,不仅对个人还对周围的人们造成影响,不利于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一些高校开展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覆盖范围不够广,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社交能力及个人表达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较少参加活动。另外,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接受经济资助,资助申请的过程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较强的心理暗示,导致他们存在自卑等心理,不敢大胆展示自我,遇到问题羞于表达,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些行为习惯只有在学生获得较强的个人能力及自信心后,才能够有所改变。有的高校教师对于积极心理学知识了解较少,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有些教师面临较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心理状态不够积极,难以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中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影响育人效果。一些学生的心理学知识来自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的教师心理学专业素养不足,使得学生很难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形成自助—求助—互助。校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学校及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发展型资助育人,就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第一,学校要提升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严格执行学生工作政策,让学生处于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减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落差。例如,在各类评奖评优过程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落选而使自信心受到打击,有的学生会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相比教师的讲解,朋辈现身说法更能使学生群体了解各项资助政策,打消学生申请资助的心理顾虑,获得资助的优秀学生代表进行资助政策宣传,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增强宣传效果。学校还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第二,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师要通过家访、班级调研、学生访谈等举措,结合学生在校状况、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深入分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帮扶措施,使学生感受到学校与教师的关心关爱。教师要做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就要自觉系统地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把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多方调研,精心设计,开展励志成才学生事迹宣讲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共同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融入集体中。一些大学生受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道德观存在偏差,忽视社会、学校、家庭给予的帮助和关爱,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可开展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品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升自我效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优势,并搭建互助平台,使学生能够从帮助别人、获得肯定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愿意帮助身边的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组建学业帮扶社团、生活互助小组等,发挥朋辈力量,引导学生共享信息和资源,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非常强烈,希望展示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尊重。教师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现、发挥个人特长,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他人。例如,教师可以让获得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为同学补习功课,在此过程中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培育积极情绪。远离家乡求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交通费用高等方面的原因,每逢传统节假日虽渴望与家人团聚,但有时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这一愿望。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与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如中秋节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月饼活动,鼓励学生将手工制作的月饼与身边同学分享,增进同学友谊。还可以将手工制作的食品赠送给社会福利机构,使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并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这对于学生未来融入社会有潜在的积极作用。教师还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互助,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提升训练过程中,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组织能力。高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信心。学校可与企业达成暑期专业实习合作,参与实习的学生能够将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可以把企业中的优秀校友作为榜样,学习工作经验,发展职业能力。学校还可安排学生参与课题调研和实践。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参与城市交通综合治理调研,在此过程中锻炼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专业发展。此类举措对于学校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还可着力搭建线上学习平台,邀请资深专业课教师、企业人力资源专家、面试礼仪培训师等录制微课,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等,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未来面对挫折、压力、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不断获得成长。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有助于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秀品格。高校及教师可采取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扩展学生的互助、自助渠道,加强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策略,有效进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基金项目:江苏海洋大学202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S202253)。
作者简介:马超(199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董鸿洋(199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冯启娴(2003—),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魏云.“三全育人”理念下发展型资助育人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进阶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3(45)
[2]左春荣,王语凝,左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J].黑龙江科学,2023(23)
[3]毛箴琪.构建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J].成才与就业,2023(S1)
[4]高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20(11)
[5]房敏,纪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构[J].教育观察,2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