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定位与模式构建
文摘
教育
2024-09-13 17:50
云南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
功能定位与模式构建
李 凌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2)
【摘 要】“大思政课”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必然要求。从高度、温度、效度三个“度”定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是创新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按照“一平台”统筹—“双基地”教学—“多主体”育人—“精准化”重构—“六指标”评价的设计思路,以五个“聚焦”、五个“增强”为路径,构建“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思政课”实效性,促进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平台双基地”
中图分类号:G741 文献标识码:A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围绕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3]这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规划,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了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教学的功能定位;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开展实践教学,持续提高“大思政课”的实效性。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大思政课”是对现有思政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守正创新。高职院校应从“大时代”“大主题”“大先生”三个“大”把握“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1.看到“大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大思政课”的教学格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要凸显宏大的时代,把“大思政课”建设为能够阐释中国之治的理论“大课”,呈现中国奇迹的实践“大课”,激励当代青年担当与肩负使命和责任的时代“大课”。[5]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看清楚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认清发展大势,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凝聚青春力量。2.紧扣“大主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拓展“大思政课”的教学领域高职院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打造思政课程“金课堂”、课程思政“全课堂”、网络“云课堂”和社会“大课堂”,[6]实现教学领域从校内向校外拓展、从线下向线上拓展、从教材中的理论向社会中的实践拓展。高职院校要观照现实,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做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者,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3.争当“大先生”,在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和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建强“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树立思政育人共同体意识,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涵盖辅导员、党务工作者、专家学者、领军人才、模范人物和场馆讲解员等教育主体的教师队伍;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树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大目标,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从而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建设高质量“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应从高度、温度、效度三个“度”定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引导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思考人生。1.讲有高度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教学中看到宏大的时代教师要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中国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主动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2.讲有温度的“大思政课”,指导学生在“大课堂”的沉浸式实践教学中领悟理论的伟力教师讲好“大思政课”的最好题材广泛地蕴含于现实之中。教师要在沉浸式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中国经历的伟大变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正在进行的火热实践,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伟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现实学理论,结合行动学理论,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强化理论思维,掌握有力的思想“武器”,练就看清本质的“慧眼”,熟悉解决问题的“工具”。3.讲有效度的“大思政课”,带领学生在“大课堂”的互动式实践教学中书写青春的华章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互动式实践教学活动,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力量源泉,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精彩的青春华章。“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秉持协同育人理念,依托“鼎新思政讲堂”思政育人平台,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理论调研基地,学校与各基地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库,共同培育实践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该模式以当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平台搭建不够顺畅、资源共享不够充分、团队建设不够到位、内容供给不够匹配、成效评价不够健全五个问题为导向,按照“一平台”统筹—“双基地”教学—“多主体”育人—“精准化”重构—“六指标”评价的思路进行设计。旨在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重构教学内容,回答好“教给谁”的问题;用鲜活案例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回答好“教什么”的问题;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实践教学,回答好“怎么教”的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思想智慧、时代感召和理论伟力,回答好“在哪教”的问题;培育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回答好“谁来教”的问题;改变考核评价方式,用全过程评价指标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高职院校构建“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要把握好构建的切入点、支撑点、关键点、落脚点、着力点,更好地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的教学目标。教学平台搭建是构建“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内容广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高职院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教学主线、设计教学模块、提供教学保障。高职院校要秉持“三全育人”理念,采用“1+N”四级联动模式,搭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统一平台,下设“经典书房”“专家讲座”“理论骑兵”“四史课堂”等教学模块。科学谋划、统筹安排,联动学校、二级院部、班级、师生参与实践教学,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协同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覆盖,实现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的双向畅通。教学基地建设是构建“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撑点。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建设“大思政课”教学基地需要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蕴涵的教学资源、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场所、扩充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秉持“开门办思政课”理念,采用校政合作、校社合作、校馆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与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科研院所、纪念馆、博物馆、企业和其他学校等进行深度合作。合作各方互为补充、相互协调,共同建设理论调研和实践教学“双基地”,共同培育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课程,编写立体式、活页式实践教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的良性互动。教学团队培育是构建“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大思政课”的师资来源广泛,高职院校需要凸显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教学模块分别组建教学团队。高职院校要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理念,与合作单位共同培育教学团队,如成立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以兼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地相关工作人员为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双师双育;强化分层分类培训,构建“雏雁—群雁—头雁”骨干教师三级培养机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集中轮训,实现联动式培育、同向式提高;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构建“理论—实践—融入”教学团队三维培育机制。教学内容重构是构建“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落脚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主动适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需求侧出发进行教师供给侧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精准分析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及时回应学生的期待。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教学内容,整合田野调查、红色研学、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知识竞赛、理论宣讲等实践教学形式,创新设计教学模块。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厚植报效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树立遵纪守法、遵守道德的规矩意识,提高经世济民、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优化是构建“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着力点。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生源结构复杂性和入学方式多样性上均具有较大差别,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设计既能尊重学生主体性价值又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高职院校要秉持“做中学”理念,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基于学生完成听、说、读、写、做、看、辩、画、唱、演等多种实践教学任务的情况,用课堂出勤率、教学参与度、任务完成度、价值认同度、能力提升度、成果产出率六个指标考核学生的全过程学习成效;结合理论宣讲、舞台剧、微视频、微电影、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可视化学习成果的质量,对学生的理论运用、品格养成、行为表现、能力提升、价值观念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从单一到协同的转变,教学过程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教学场所从一维到三维的转变,教学对象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教师在实施该模式时要注意:一是要强化成效凝练。总结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活”起来、教学对象“动”起来、教学品牌“亮”起来的经验;形成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教学团队、课程资源、育人产品;满足“大思政课”建设对“大平台”“大课堂”“大师资”的需求。二是要强化成果运用。通过案例汇编、经验宣讲、成果展示、实践服务、跟岗学习等方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通过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建设一批共享“大基地”、形成一批开放“大资源”、培育一批明星“大先生”,为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大思政课’‘一平台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J19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凌(1977—),女,硕士,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组团”·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3-7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4-26
[3]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5]李门心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思政课”建设进展研究[J].新丝路,2023(15)
[6]楚国清.“大思政课”善用之[J].北京教育:高教,2023(3)